太平兴国四年(辽景宗乾亨元年,西元979年),宋太宗召开高级军事会议,商定了讨伐北汉的大计。在这里发生一段比较有意思的对话,首先是宋太宗向众人提问:“为什么周世宗和太祖都是英雄盖世,却在伐北汉的战争中屡次失败?太原是不是一座根本无可能攻克的坚城?”作为一名领导,问这种问题本身就不是很合适,因为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如果您当时是参会者,您怎么回答?如果您回答:“是的,太原城壁坚完,又有契丹相援,可谓固若金汤,坚不可摧,所以连周世宗和太祖这样的盖世英雄都未能攻克!”这样就是典型的逆着领导说话,太宗召开这个会议摆明了就是要统一认识、团结一致,去夺取讨伐北汉的最终胜利,您却来一句太原坚不可摧,显得您很不会做人;但如果您反过来回答:“不啊!太原是孤危之城,只要我大军压境,必能攻克。”这样倒是顺了领导的意思,但是问题就更大了,既然太原“必能攻克”,那为何周世宗、宋太祖三伐北汉都以失败告终呢?这不是暗示太祖无能吗?!所以,这场帝国最高军事会议上,太宗一开口就把一道非军事难题摆在了大家面前,一下子大家都没法吭声了。
不过所幸的是,时任枢密使的正是我们上一篇讲到最最深谙机关工作之道的名将曹彬,他以极其巧妙的回答帮大家也包括太宗本人圆了这个场。他答道:“周世宗是盖世英雄,本来制定了正确的作战方案,主力部队围定太原,符彦卿带兵赴石岭关阻击契丹援军。却不料史彦超轻敌冒进,战败身亡,造成周军士气大挫,所以失败。而太祖是纯粹运气不好,碰巧驻扎在了甘草地中,造成军队发生大面积腹疾,自然不能取胜,不是太原城本身有多么坚固。而我们现在兵甲精锐,士气旺盛,又在您的英明领导之下,人心所向。若此时出兵,吊民伐罪,必然能够摧枯拉朽,一举攻克!”
鼓掌,鼓掌。好一个会做人的名将,一番话既没有折了周世宗和宋太祖的面子,又顺应了宋太宗要出师的意思,给大家都解了围。
当然,当时也有人提出反对。平章左仆射薛居正就不赞同出兵,他提出:“太原城异常坚固,又有辽帝国的援助,很难攻克。再说太祖坚壁清野,把这个国家搞得来贫困不堪,已经不值得一打啦。”史书上的原话是:“得之不足以辟土,舍之不足以为患。”实不相瞒,这里是有一点疑惑的。薛居正先生是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哲学家,是《旧五代史》的主编,一生还有《文惠集》、《薛居正集》等大部头著作,《全宋文》一共收录了他三篇文章,并且在“势”的哲学研究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而且他为官多年,按说已经深明大义,怎么会说出这么不符合常识的话来呢?太祖坚壁清野就是为了穷困北汉,为最终的总攻作准备,岂有反而因此认为不值得一打的道理?不过不管怎么说,有了主将曹彬的支持已经够了,太宗下令集结部队,进伐北汉!
契丹帝国方面,辽景宗(耶律贤)紧急召见了宋帝国驻辽大使,质问为何要无故侵略他的小弟弟北汉。宋使当时回答得非常争气:“河东逆命,所当问罪,若北朝不援,则和约如故;不然,惟有战耳!(河东地区的北汉国不顺应天命,应该讨伐,如果北方的辽帝国不支援他,则宋辽之间的和平协议依旧有效;不然,只有开战!)”
壮哉宋使!壮哉宋军!
最后一个分裂势力即将重新纳入帝国的版图,而北方草原更加强大的契丹帝国只能焦急的筹措援军,希望能够尽力阻挠汉民族的重新统一。
太平兴国四年(辽景宗乾亨元年,西元979年)二月,宋军快速集结完毕,宋太宗御驾亲征,自汴京校场出发,进剿北汉。不到一个月时间,宋军扫平太原周边的州县,包围了北汉国都太原城,契丹帝国的援军也如同预料之中出现了。辽帝国南府宰相耶律沙率大军来援,并以冀王敌烈为监军,南院大王耶律斜轸、枢密副使耶律抹只分率前后军来援,兵力约六万人。
按照宋太宗在战前预定的作战方案,宋军主力部队围住太原城,遣太祖朝的大将云州观察使郭进为石岭关都部署,率万余精兵在白马岭大涧列阵阻击援军,属于典型的围城打援战术。耶律沙率领前军在涧北遥望郭进军整装以待,便停止行军,准备等后军到达后列阵出战。但是敌烈见郭进兵少,认为应该以前军发起急攻,压倒宋军,再待后军压到,形成优势梯队攻击,便可对宋军实施毁灭性打击。耶律抹只也附和敌烈的方案,耶律沙并不同意这样冒险的作战方案,但他虽为主将,却拗不过监军和副将两人齐心协力,苦劝不听,只好命前军渡河先行进攻。好大喜功的敌烈率军冲锋在前,快速渡过大涧与郭进交锋。
按理说敌烈的作战方案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如果实施顺利可以对宋军实施最大程度的打击,然而这位契丹大王却忽视了一个问题:他低估了宋军的刚猛程度。
话说人类战争在马蹬发明之后、汽车发明之前,骑兵对步兵作战具有重大优势:一来可以转战千里,取得空间上的战略优势;二来阵前作战,骑兵往来冲突,动量巨大,步兵方阵容易被冲乱;三来即使战败可以快速逃离战场,步兵一般追不上,如果觉得对方步兵实在厉害就逃远一些,如果觉得还行就逃一段路重新集结返身再战,直到取胜或者“觉得对方步兵实在厉害”再彻底逃跑。而相反步兵方阵被冲开之后,逃不快,往往形成被对方骑兵追亡逐北的场景。总之中国历史上汉族步兵对游牧骑兵作战其实胜多负少,却难以形成有效打击,游牧骑兵只需战胜汉族步兵一次就可以形成非常有效的打击,所以容易给人一种错觉,认为游牧部族对汉族军队作战经常取胜。当然这也并不表示骑兵就可以绝对压倒步兵,步兵也有战胜骑兵的方法:首先是弓弩,游牧民族最大的优势在于战马,汉民族最大的优势在于科技。古代汉族制造的弓弩是冷兵器时代最先进的单兵作战武器,秦军的大风弩、宋军的神臂弓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一旦结成弩阵,可以形成一个火力断面。而骑兵目标大,如果正面冲锋损失将会相当惨重,一般只能采取侧翼包抄的战术。其次,一旦被骑兵冲到近前,重甲步兵也未必害怕骑兵,只要保持好队形,让骑兵冲不动,减缓速度,则可以包围歼灭。尤其在宋代煤炼钢技术发展后,敌军的骑兵一般都要避免和宋军的钢甲重步兵正面对抗,而是利用其机动速度寻找宋军的弱侧攻击甚至直接逃离战场避免损失。所以,步兵和骑兵对阵,严格的说汉族的重甲步兵在战术对抗上占有优势,游牧民族的快速骑兵在战略机动上占有优势,最终的胜负还要视双方的具体情况和指挥而定,而不是绝对的。
但是敌烈显然是求胜心切,以己之短击彼之长。对方是严阵以待,预先占据了险要地势,他的骑兵先锋渡过大涧之后来不及包抄对方的侧后翼就会先被对方包抄,一上岸就只能从正面冲击郭进的步兵方阵。战胜了还好说,战败了就没有后退的空间,极易被全歼,未战先落了下风。而郭进不愧为太祖朝的名将,按照兵法“半渡而击之”的原理,待得敌烈的前锋刚刚上岸,郭进立刻指挥重步兵方阵上前抵住辽军前锋的去路,使辽骑兵失去了冲突的空间,并亲率精锐骑兵从侧翼猛攻辽军。郭进将军作战何其威猛!辽军又陷入了进退不得的境地,敌烈和他的儿子蛙哥(可能是契丹人中最有个性的一个名字)、耶律沙的儿子德里、吐吕不部节度使都敏、黄皮室详稳唐筈等大将均死于宋军刀兵之下!
郭进以雷霆之势打掉了辽军前锋,而耶律抹只的中军和耶律沙的后卫正在渡涧,收不住队形,全部上岸后被宋军包围!所幸耶律沙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将领,他很快在战场上就地收拢败军,重新整队抵住郭进的猛攻,拖延了一下战场时间。此时,耶律斜轸听说前军大败被围,火速强行军赶到。斜轸的头脑很清醒,他没有盲目的渡河去急救耶律沙,而是令部下隔着河列开箭阵对宋军进行猛烈的射击,耶律沙则在阵中配合斜轸军的火力开始突围。耶律斜轸不愧为一代名将,他这个作战方案无疑是辽军处于败势时最合理的方案,辽军在涧北列箭阵,宋军绝不可能分兵渡河来袭,而箭阵的火力可以支援被困的辽军突围。宋军经过激战,已经比较疲劳,辽军虽败,但是兵力毕竟占有优势。郭进见耶律沙和耶律斜轸都体现出了极高的战术指挥水平,而且本军已经取得了极大的战果,更重要的是宋军监军田钦祚此刻却没有及时率领宋军的预备队上前继续打击辽军,失去了扩大战果的机会,耶律沙和耶律抹只狼狈逃回北岸。之后郭进又趁势攻破西龙门砦,契丹全军败退。
郭将军威武!宋军威武!
宋辽两大帝国第一次大规模正面交锋,以宋帝国的伟大胜利而结束。宋军阵斩辽帝国冀王敌烈等多名高级将领,将数万辽军精锐一战击溃。郭进将军作为此役的胜者,无疑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划时代名将。而在此之前,契丹帝国横扫大漠南北,所向披靡,无论是对草原游牧部族还是中原五代政权,几无败绩,此役遭到宋军的惨痛打击,也深刻认识到了宋帝国的真实实力。可以想象,经历此战,辽帝国一定会把宋帝国当作一个真正的对手来对待,也会适当调整本国的很多基本国策。在此役中几位契丹将军耶律沙、耶律斜轸和耶律抹只虽然大败亏输,但辽景宗赏罚分明,并未盲目责罚,而是嘉奖了他们在败军中体现出的优良素质,并逐步委以大任,日后均成长为宋辽战争中的中坚力量。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