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强宋》
第21节

作者: 日月重开
收藏本书TXT下载
  据说宋太宗最崇拜的人就是唐太宗。不知道是因为唐太宗的文治武功还是因为他们在继位问题上的相似之处,抑或是光义按常理判断自己会取得一个和李世民相同的庙号(按惯例,每个王朝的第二位皇帝驾崩以后都会获得“文帝”的谥号,如果还有庙号的话就会获得“太宗”庙号,汉唐宋明均不例外),所以大家是一个系列的,难免惺惺相惜。总之宋太宗将唐太宗列为了自己的偶像,并立志要作出一番媲美偶像的大事业,用唐太宗一般的盖世功勋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使后人只记得他的文治武功而不再热衷于议论“斧声烛影”的八卦故事。那么他到底有没有机会像他的这位偶像一样成功呢?客观的说周世宗和宋太祖给宋太宗留下的班底比李世民随李渊起兵时要强,国内的割据势力也比隋末的各路诸侯要弱,但是北方的契丹帝国却又要比唐代的突厥诸部强大得多,所以宋太宗的奋斗之路比起他的偶像而言,是先易后难。

  大唐太宗文皇帝李世民,唐高祖李渊嫡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历史上偶像派和实力派的完美结合。他的人生大致可分为战神和明君两个阶段,尤其是明君阶段的“贞观之治”,作为中华帝国的光辉典范,千载之下仍广为后人所津津乐道。而他在登基之前,作为唐高祖麾下的第一战将,在建立大唐王朝的过程中,亦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时的形势是隋朝失德,天下群雄烽烟并起,各路豪强及周边强族均有意问鼎天下,而李渊家族东征西讨,重新统一全国。在这个过程中一共打赢了六场重大战役,其中有四场由李世民指挥,还有过灞桥会晤,只身吓退颉利可汗三十万大军的传奇故事,秦王李世民也因其卓越战功被授予了“天策上将军”的光荣称号。登基后的唐太宗也曾有过指挥大军平定东、西突厥及西域诸国的战绩。在军事理论上,李天策也贡献了“围城打援”、“卷旗入阵”和机动步兵三种重要战术,直到现代还被各国军事家广为引用,我们在下文还将详细提到。

  作为一名皇帝,宋太宗能否媲美他的偶像是见仁见智,我们暂不讨论。作为一名军事理论家,宋太宗发明的参谋本部制度、阵图制度和军事学院体系也足以笑傲前辈。但是作为一名领军的主帅,论起实战能力来,并非光义不够努力,亦非理论知识准备不足,实是存在着天分上的巨大鸿沟无法跨越。
  攻灭北汉之后,宋太宗信心爆棚,单方面决定不等诸军休整,立即向契丹帝国的领土——幽云十六州发起了进攻。关于他的这个战略决定,虽说历史上的结局只有一个,但是我们却可以从多角度出发来看待。首先,宋军挟灭北汉的余威,一鼓作气,攻克幽云十六州也算是有一定道理,也体现了宋太宗这位青年皇帝的蓬勃朝气和进取雄心。另一方面辽军大力援助北汉却没能成功,眼见北汉灭亡,士气大挫,而且辽帝国的决策层也认识到宋朝并不是继五代之后的第六代,面对宋军爆发出的的汉唐天威,其发自内心的恐惧可想而知。事实上,在宋军围攻幽州,辽军多次救援均以失败告终时,辽帝国决策层的绝大多数人都已经丧失信心,准备放弃幽云十六州这块传统的汉民族聚居区,退守游牧草原。形势一片大好,最后却以宋军的惨败告终,一方面是由于宋太宗自身在战场指挥上的一些具体问题,另一方面则是常人实在无法预料,宋太宗乃至整个汉民族即将面对的这个克星到底有多么可怕!

  太平兴国四年(西元979年)五月,承攻克北汉之余威,宋太宗任命曹彬为主将,调集天下兵马,会战燕云。曹彬劝太宗先把灭北汉的项目款项结算了再启动下一个项目,但是太宗决定将灭北汉和收复幽云十六州合并为一个项目,待收复了幽云再一并决算。冒着群臣的反对,宋太宗力排众议,决定攻辽,还做《悲陷蕃民诗》一首,深刻体现了幽云十六州的人民正陷入契丹帝国主义水深火热的统治之下,正在热切的期盼人民宋军来解放他们,并要求群臣附和,统一思想,团结攻辽。

  立功——领赏——再立功——再领赏,这是人类社会的潜规则,没有任何人可以违背。如果有人要违背,就只能走另外一条路线:立功——没有领赏——不想再立功了。由于攻灭北汉诸军都付出了极大的辛劳,却又没有领到赏赐,诸军多有心怀不满。再加上攻克太原的战斗异常激烈,诸军确实非常辛劳,太宗又没有给大家休整的时间,全体宋军都是身心俱疲又带着满腹牢骚的重披战甲,甚至有一些部队故意拖拉,不按时赶赴指定地点集结。宋太宗龙颜大怒,意欲处罚这些部队的主将,却被最会做人的儒将曹彬所劝阻。六月底,宋太宗本人亲自率领的精锐禁军从镇州出发,抵达易州前线,开进了辽帝国的领土。

  辽帝国方面并非没有准备,当时留守南京(宋方称之为幽州燕山府,辽方称之为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市)的主将为权知南京留守事韩德让,城内屯有御林军、神武军、控鹤军等精锐汉军部队近两万骑以及契丹、奚渤海等各族军队数万人,城内储备的粮草足够支持数年。北院大王耶律奚底、乙室王耶律撒合、统军使萧讨古等部已经提前进驻南京防区,随时可以救援。老将耶律沙镇守西京大同府(宋称云州,今山西省大同市),本职工作是防御潘美和杨业的山后军,必要时救援南京路程也不算远。另一方面辽军主力在上京临潢府、中京大定府、东京辽阳府周围皆屯有大量部队,随时可以集结南下支援南京。只要南京城坚守不失,诸路军就可以形成源源不断的增援态势。

  面对这样的战略态势,很显然,宋军应该采取“围城打援”的战术,这就是宋太宗的偶像唐太宗首创的著名经典战术,宋太宗在攻克北汉的战役中正是成功的运用了这一战术,打掉了契丹援军攻克北汉孤城。在此我们有必要对此术语及其典故进行一番专门的解释。
  “围城打援”是军事学上的经典战术之一,较早运用在唐高祖武德三年至四年(西元620年至621年)秦王李世民率唐军攻克王世充的郑国国都洛阳时的战役中。当时的形势是隋末争霸已经步入后期,中国的版图上各种势力经过优胜劣汰,开始倾向于集中到最强的几家,统一之气象初现于世。长安李渊(唐)和洛阳王世充(郑)则是其中最强的两家,二者之间的战争结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群雄争霸的走势。唐高祖放心的将这场最重大的战役交由年轻的秦王李世民指挥,虽然当时还没有规范的参谋本部制度,但是遵循《孙子兵法》中“胜兵先胜”的基本哲理,李渊家族经过长期的研究制订了“围城打援”的策略:首先由李世民率领主力部队包围洛阳城,然后分派战将把守住洛阳周边的各个重要关隘。李渊在后方更没闲着,展开强大的外交攻势,搞定了全部的其他诸侯势力,避免李王两家交兵时刻第三方势力突然偷袭后方。但有一家势力始终没能搞定,那就是河北的大军阀窦建德,他在得到王世充的求救后亲率十万大军走虎牢关方向营救洛阳,于是就成为“打援”的对象。虎牢关就是《三国演义》中关公温酒斩华雄的地方,是一座著名的军事要塞。书中写道董卓军占据虎牢关,任你十八般诸侯联合也无法攻破,多亏了公孙瓒手下的马弓手关羽关云长挺身而出,温酒斩华雄,诸侯才攻破此关。

  李世民侦知窦建德率十万大军前来营救,其实这也早就在他的作战计划之中,按原定计划依次实施便可:先是以主力部队继续围住洛阳,但不主动攻城,只是围困住城中的兵力。城中守军也准备守城以待援军好夹击攻城部队,所以也没有考虑要突围等其他办法,就自然而然的任随唐军围困。而李世民则自带精锐部队奔赴虎牢关打援,这围城打援的精髓便在于不能让守军和援军照面,因为一照面就会士气大振,增加攻城的难度,当然更不能让他们会合。所以李世民把守住洛阳周边两三百里外的关隘,将围城和打援的战场分开来,避免守军和援军见面。历史上有多次攻城战役就是因为让援军的旗号出现在了城头守军的视野中使守军重振士气而招致失败的,当然,围城打援战术的专利人没有犯这样的错误,他主动到洛阳城肉眼无法相望的虎牢关迎战援军。

  这虎牢关又是何等厉害,岂能轻易攻破,而窦建德急于解救洛阳城,所以急切的强攻占据虎牢关有利地形的精锐唐军。窦建德又没看过明朝人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所以不知道攻打虎牢关需要带一名关公这样的马弓手,李世民手下也没有人出去充华雄,那么窦建德的惨败就在情理之中了。最后窦建德全军覆没,本人也作了李世民的俘虏。当洛阳城的守军苦候援军多日后却突然看到他们指望已久的窦救星竟然被绑缚着出现在李世民马前,士气顿时崩溃,失败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于是这场战役就被列为了军事史上“围城打援”战术的典型范例被后人津津乐道,一直到现代各国军事家在需要的情况下都经常使用。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