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强宋》
第34节

作者: 日月重开
收藏本书TXT下载
  辽军尾随张斌来到威虏军,宋军已经在城下列出罕见的骑兵大阵严阵以待。一般来说历史上只有步兵大阵,很少出现骑兵大阵,因为马毕竟是畜牲,很难训练成科学的阵形,但一旦成形,骑兵方阵理论上比步兵方阵更厉害,而且已经面对就不能跑,一跑就会被追杀。现在辽军只剩下一个办法:以优势重骑兵铁林军突破宋军阵型。铁林军在他们的主官铁林相公(史书未载姓名)的带领下向宋军中军发起了冲锋,宋军主将镇、定、高阳关三路都铃辖魏能率骑兵主力上前迎敌,前阵铃辖田敏、秦翰各率三千骑从侧翼掩护,田敏作为静塞军指挥使取得徐河大捷后升级为都指挥使,现在他所率领的部队很可能仍包含了那一千骑汉家骑兵的骄傲:静塞军。铁林军虽然强大,但是汉族骑兵也绝非易与,铁林军前锋遭到三路钳击后隆庆又派出本方骑兵主力跟上,这时宋军的预备队李继宣也投入了战斗。在宋军几员大将的密切配合下,辽军阵型开始有所松动,而在魏能、田敏、秦翰的钳形攻击下,铁林军非常吃力。铁林相公身先士卒,战士们也无不奋勇冲击,但是刀剑无眼,铁林相公终于被魏能一箭击毙。随着汉族骑兵如绞肉机一般的钢刀挥动,这支承载着草原游牧民族无数光荣与梦想的部队——铁林军,终于淹没在了万千马蹄之下。

  铁林军的建制当然不会被辽军所抛弃,但是,这一次的全军覆没,已经打断了他的脊梁,那支曾经横绝大漠三千里,驰骋草原数十年的伟大铁军就此覆灭。当下一次辽军重建铁林军建制的时候,只不过是一支普通的重甲骑兵团了。
  最精锐的铁林军覆没了,辽军士气大挫,败局已定。梁王隆庆还算镇定,带领大队边打边撤,向城西羊山方向撤去。但是,他的噩梦还没有结束,宋军前阵铃辖杨延昭、杨嗣的部队正在羊山设伏恭候他的大驾。辽军撤到羊山时,二杨各率三千骑迎面杀出。面临绝境的辽军见宋军只有六千骑兵,突然爆发了极其强大的战斗力,二杨被逼退至羊山脚下,虽居高临下仍然不能获得优势,只好退出了战场。但是他们的战斗却迟滞了辽军的逃跑,后队已经被田敏追上(可能是静塞军)。田敏和秦翰死死咬住辽军,一直等到李继宣的大队赶上。辽军先是背靠羊山,借助地形抵抗宋军,但是李继宣毫无惧色,率部登山逆战。之后辽军不断转换防御阵地,李继宣一刻不让,始终紧咬,战斗异常激烈,李继宣满身受伤,战马三次倒毙,均换马继续作战。最后辽军伤亡大半后终于从牟山谷逃脱。

  战后清点战果,宋军共斩首两万余级(估计杀敌六至八万),阵斩大将十五名,其中包括铁林相公一名。有的史料上还说杀死了辽帝国的大王。遗憾的是,《辽史》一向以讳败著称,但凡辽军败仗,一般不予记载,威虏军骑兵大合战也被《辽史》略过,所以这位大王、这位铁林相公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宋史 真宗本纪》上没有提到大王,或许确实没有杀死某位大王,或许铁林相公就是某位大王兼任的,我们都不得而知了。战后,群臣纷纷上书向真宗道贺,宋军在边境堆筑京观,夸耀武功。

  威虏军骑兵大会战是宋朝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骑兵会战,双方参战骑兵逾十万骑,其中包括静塞军、铁林军、皮室军、羽林军这些著名骑兵。就像一千年前汉帝国的卫青、霍去病以庞大骑兵军团教训匈奴人一样,宋帝国的一批年轻将领带领两万精锐铁骑,又一次教训了这片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当然,这就是整个宋朝历史上战马最多的一次,以后再也没有出现同样的精彩场面。这才叫:汉骑不满万,满万不可敌!

  正是:
  鹫翎绣金鞍,汉骑涌苍原。
  十万铁林军,献首筑京观。
  重挽契丹士气,大战前的最后准备
  遭到威虏军大战的沉重打击,契丹人的士气陷入了最低谷,步兵打不过,弩兵打不过,现在唯一自认为占优势的骑兵也打不过了,这仗还要怎么打?这个时候,一直有志于取代耶律休哥精神地位的萧挞凛站了出来。咸平年间,契丹帝国虽然对宋作战不利,但是其余几个方向却都大获全胜,各部族叛乱均被镇压,高丽、回鹘等国均战败求和,萧挞凛也调任南京统军使,抛开一切杂务,全身心备战宋辽之战。

  咸平五年(辽统和二十年,西元1002年),辽军以小部队袭扰战术,在边境数败杨延昭、杨嗣,略挽回一点士气。咸平六年,趁着宋帝国西北边陲被李继迁搞得焦头烂额之际,萧挞凛和耶律奴瓜集结了十万骑突击高阳关。这一次宋廷派出了王超任镇、定、高阳关都部署兼定州都部署,王继忠副之,桑赞任镇州都部署,周莹任高阳关都部署。萧挞凛首先进围冀州的望都县,王超决定率六万大军离开威虏军,救援望都,派出一千五百人的先头部队与辽军接战,自率大军列阵前往,又传令镇州、高阳关行营前来会战。但这时出现了一个比较意外的情况,高阳关行营都部署周莹宣称虽然隶属于三路都部署王超,但必须要得到枢密院诏令才能出战(此人脑子问题也不小,疑似傅潜的师弟),结果这一路兵最后都没有参战。宋军本来兵力就比辽军少,这样又缺了一条膀臂,但既然已经启动就不可能停下,王超的主力兵团还是很快推进至望都。宋辽两军前锋在望都城南数里处相撞,辽军冲击宋军大阵不利,损失惨重,被斩首两千余级。萧挞凛率领主力及时赶到,收住队型。

  第二天萧挞凛重率辽军来战宋军大阵,仍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但王超似乎也并非奇才,在对方束手无策的情况下也没有拿出办法来反击,形成了对峙。萧挞凛仔细观察了宋军阵型后发现王继忠所在的东侧稍有偏离主阵,立即率军猛攻,王继忠明显吃力。这时萧挞凛又祭出了耶律休哥常用的战法:断粮。恰逢宋军粮队前来,萧挞凛立即派出骑兵抄劫。大阵东侧的王继忠见粮队被劫,连忙率轻骑前往察看。然而他身穿官服,非常显眼,萧挞凛敏锐的捕捉到这个战机,派耶律奴瓜率大兵前往堵截,迅速将王继忠包围,充分发挥辽军骑兵的机动能力,将王继忠这部分兵和宋军大阵分割开来。王继忠连忙指挥突围,由于他与大阵之间的空当已经完全被辽骑控制,他只能选择往相反的方向突围,企图撤回威虏军。然而被萧挞凛盯上了的猎物岂能轻易放走,辽军一面与宋军大阵相峙,一面派出大批部队围攻王继忠,竟然围困数十重。镇州副都部署李福、拱圣军指挥使李升率先逃离,王继忠倒是奋勇作战,无奈寡不敌众,力竭被擒。王超见王继忠兵败,辎重粮草又被焚毁,开始指挥大阵后撤,萧挞凛一路尾随并趁机劫掠州县,一直逼至威虏军。魏能、李继宣等纷纷出兵接应,萧挞凛见好就收,退回辽境。

  望都之战,萧挞凛南下主战,立马取得一场大胜,极大的振奋了辽军低迷的士气,确实大有英雄气概,是可以和耶律休哥、耶律斜轸比肩的一代名将。尤其是生擒王继忠,这是继杨业、康保裔之后生擒或击毙的又一名宋军高级将领。王继忠刚被俘时宋方以为他战死了,追赠为大同军节度使,优待家属。而辽方对他的待遇非常高,赐名耶律显忠,后改名宗信,封楚国王,时常接待宋使,还作为使者出使宋方,据说每见宋人必大哭。杨家将故事中有一位杨四郎杨延辉也一度被误认为阵亡,其实投降辽国,做了驸马,有一出名剧《四郎探母》讲的便是此事,显然是以王继忠为原型塑造的角色。而经过此战,契丹士气重振,为那场宋辽两大帝国几十年血腥战争的了断——澶渊之役做好了最后的准备。

  澶渊之役,恩怨了断
  我们算算,自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辽景宗乾亨元年,西元979年),宋太宗伐北汉与辽援军第一次大战开始,到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圣宗统和二十二年,西元1004年),共25年间,宋辽双方大小战役无数,仅主要史书有明载的斩首级数就有十余万,战死的将士至少有数十万,而因战乱而死的百姓尚无法统计。这是强大的契丹帝国,如若换作匈奴、突厥这样的游牧部落,根本没这么多人口来死。明末和后金在辽东相峙,大多数战役只能斩首数百级而已。双方对峙多年,各有胜负,却始终分不出高下。宋帝国虽然没有长城,但是强大的步兵方阵总能拒敌于国门之外;辽帝国虽然科技、经济、人口均处于劣势,但灵活的骑兵部队也使宋军步兵不敢把战线拉长至辽国境内。双方就这样你来我往,每次战死几万精壮男丁后战略局势没有任何实质性变化,再这样下去都不是办法,现在必须来一个了断了。

  景德元年,宋帝国收获了一个大好消息,烦人的李继迁终于挂了,他24岁的儿子阿移继位。阿移汉名赵德明,他宣布稳定用赵姓(这家人的姓氏很不稳定),采取了对宋比较忠诚的姿态。宋帝国总算是暂时从西北的麻烦中解脱出来,同时开辟了大食(今印度)的航线,打通了至波斯和阿拉伯世界的海上贸易路线,财源滚滚而来。契丹却发生了一件有点哭笑不得的事情,耶律休哥的儿子道士奴、高九谋反,伏诛。

  九月,辽圣宗下达南伐诏书,誓要夺回关南瀛、莫二州,这一次的规模比以往都要大。以皇弟楚王耶律隆佑为留守,顺国王、阻卜部都祥稳萧挞凛为主帅,奚大王萧观音奴为先锋,萧太后、辽圣宗、韩德让均率亲军出征,作战部队达二十万骑,总兵力恐怕不下五十万。面对这样的大举南侵,宋廷又陷入了激烈的争吵中,宋真宗本来想亲征,结果被朝臣们七嘴八舌一吵,又有点犹豫。最后还是同平章事寇准力排众议,坚决要求真宗亲征,驻跸澶州(今河南濮阳)督战。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