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鸦片战争到护国运动——闲话中国近代史上那段动荡岁月里的人事》
第35节作者:
老娘路人甲 日期:2018-03-01 17:08:53
帝国的悲壮与绝望(19)
收到璞鼎查回复的耆英完全没有意识到吃肉的老虎对他微笑背后的意义,一厢情愿的认为自己脑子灵光,办事圆融,再加上道光发来的指令也要求他跟英国佬商量各种善后,这哥们顿时各种信心爆棚,立马开启了新一轮的善后章程谈判。
时间进入八月十六,耆英将谈判的初步协议上报皇帝,又说五处口岸的通商事宜还要再行商议,那感觉仿佛一切尽在掌握。而道光呢,自从一场战争打出了《南京条约》这种丢人的事情以后,对跟英国佬有关的事情都是非常排斥的,所以也没细看,直接就批准了,不过倒是没忘记提醒耆英一定要坚持官方不负责偿还后续商欠,以及不代英国人索讨商欠等,—他是希望由此堵住英国佬借事儿找茬,也算是吃一堑长一智,却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批准等于是认可了很多条约没有的权益就这么被英国人所有了。更囧的是,当时朝廷上下公开的评论都认为,这些协议确实将大清帝国的损失减小很多。
另一方面,道光一直坚持的赔款完成以后,英军必须全部撤退在谈判之中其实一直都没有被英国方面认可。关于这一点傻子都明白其中道理,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这个谈判桌上没有搞定的问题最终仍然得到了实现。那大清帝国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根据相关资料记载,其实很简单,就是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他们凑齐了《南京条约》所规定的第一笔赔款,这样璞鼎查就没有借口继续怼在长江流域不走。不过这家伙大大的狡猾,他的撤军并不是回国,而是退到广州,并且在走之前还不忘提醒耆英等人,谈判还没有最终结束,希望和他们在广州见面,完成最后的事宜。
要说这绝对是典型的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但耆英却很显然脑子短路,居然有一种莫名的轻松感。根据记载,在璞鼎查走后,他一连给道光皇帝上了五道折子,详细汇报了南京谈判的全过程,重点是告诉他英国人的船舰已经从大江滚蛋了,困扰帝国三年之久的战端终于解决。话说我都不知道这哥们的自信从哪里来,不过他还算尽职尽责,最后不忘向皇帝请示自己要携带钦差关防到广州将军本任和英国人完成最后谈判。
日期:2018-03-02 17:20:02
帝国的悲观与绝望(20)
而道光在得到耆英的奏折后,做法十分耐人寻味。他并没有及时的回应耆英,而是先将那位扛着靖逆将军职务,却只会写奏折糊弄自己的侄儿奕经召回了京城,然后又以防堵不力为由剥夺了耆英同僚两江总督牛鉴的职务,再来才是回复耆英,告诉他不用他去广州,让他顶替牛鉴的空缺,出任两江总督并接着办理五口通商事宜。至于广州方面,则让耆英的另一个同僚伊里布去搞,当然,如此一来耆英的钦差关防还有广州将军职务以及曾经参与谈判的手下自然也就全部归这位老兄所有了。不过为了稳妥起见,道光也没有让耆英就此不再过问相关事宜,而是指示他在背后通盘筹划,和伊里布有商有量。
对两江人员的安排完工以后,道光开始了秋后算账。奕山、奕经、文蔚、特依顺、齐慎等被派往前线的大臣以及失守之地的文武员弁全部都无一幸免。至于大名鼎鼎的林则徐,这时早被皇帝扔到新疆去种菜挖土去了,而崎善同学更惨,不但被抄家,还是披枷带锁的发到边疆去当奴隶。说起来都是给皇帝扛锅子,碰上了这样的老板,倒霉也只好认了。
朝堂动荡如此,满脑子小算盘的伊里布自然也不会认为自己被任用是什么好果子,因此南下广州的路上是能磨蹭尽量磨蹭。却没想到如此一来还在定海的璞鼎查不乐意了,觉得大清朝这么突如其来说换人就换人是不是有什么不对头,为此他特意写信向耆英询问,并表达了仍然希望在广州能看到他的美好愿望。耆英对璞鼎查的示好不知道是感激还是感激,连忙回复说,虽然朝廷仅仅安排伊里布和其他人去见你,但是我仍然是会参与其中的重要角色,并且我还在办理五口通商的事宜,去不去其实没差,总之你放心好了,我一定不会让你吃亏哒。
日期:2018-03-03 17:20:54
帝国的悲壮与绝望(21)
然而他的同僚伊里布却并不给力。鸦片战争发生以来的政坛沉浮都让他对帝国的未来和自己的命运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可是他却没有办法改变,于是尽可能的拖延成为了这位帝国高官必然的选择。根据相关记载,伊里布的行走路线先是取道浙江、江西,走水路,按说应该很快,可是一直到冬日居然都没摸到广州,并且还因为天寒地冻的关系,半路上由水道改为走陆地。然后就在他行进的途中,这哥们收到了一条让他心惊肉跳的消息,那就是台湾那边不知道为什么,居然杀了被关押的英国俘虏,对此,道光皇帝除了下令让闽浙总督怡良赶紧查办,还不忘提醒伊里布到广州后要对英国人好言相劝。言下之意也像是在提醒着哥们拖延解决不了问题。
自来中国传统的思想是皇命不可违,伊里布同学一看这事儿果然不敢磨蹭,紧赶慢赶,总算在腊月初九到了广州,并且第一件事就是给英国人发照会解释台湾杀俘事件。话说英国人也是贼精,知道台湾那嘎达不好搞,居然也没怎么大发飙,而是操纵仍在两江,信誓旦旦说不让他们吃亏的老盆友耆英去诬陷名将达洪阿,导致他被朝廷革职拿问,几乎酿成民变,当然这是后话。在当时,英国人更关心的是前面提到的通商谈判。所以他们只是象征性的搞了点小动作,表示要追究台湾杀俘事件,又从伊里布手里讹诈了一些好处以后,就开始进入正题,在黄埔与大清国的官员们就通商问题进行“沟通”。
可是伊里布的日子仍然不好过,因为他不但要应付英国人的威逼利诱,还要应对广州愈演愈烈的抗英活动。话说这事儿倒不是他的错,因为根据记载,早在伊里布到达广州以前,当地就已经发生了火烧十三行等事件,并且很快传到朝廷。大清王朝历代皇帝一向最怕民变,更何况如今又是外忧还没搞定,更是容不下家里人造反。因此道光很快就下令要求伊里布镇压。
伊里布到粤以后,也确实尽责,一方面遣散乡勇,逮捕爱国知识分子,一方面到处张贴告示苦口婆心劝说当地人不要闹事,破坏朝廷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和谈局面,可是却没想到百姓不买账,事情反而变得更加不好收拾。眼看窘境如此,这位老哥惊扰成疾,于次年二月初四,一病呜呼,就此嗝屁。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