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妈妈讲的老故事》
第16节

作者: 榴槤n
收藏本书TXT下载

  二哥私下说我不要以正常人思维要求老太太,固执无法改变。但伤害的是家人和她自己。他拿出几十万给母亲养老,就想让她有安全感,可母亲已经很难相信世上有单纯的情感。在她看来即使亲人之间也是有太多利益的计算,母亲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生活把一个曾经追求理想简单直率的女文青变成了精明多疑说话喜欢绕圈子谈利益的人,从相信人都是向善的 到人都是尔虞我诈,真是人生莫大的悲哀。至亲家人的伤害,是无法愈合的,只有等待时光,愿漫长的时光可以淡化仇恨,让流血的伤口结疤。可以让母亲正常的享受生活的乐趣。

  日期:2018-01-18 23:24:39

  母亲回山区生活的五年,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她也总是感慨村民们的善良淳朴,我还清晰的记得母亲在我们长大后回去时和一些老人拥抱时彼此都流下热泪,劫后余生,庆幸,后怕,应该是五味杂陈吧。四太太是母亲最感激的人,她当时是村上辈分和年龄都最大的老人。老人一生也很坎坷,我上小学时因病来省城治疗,在我家里住过十几天,母亲和她很亲近,她多次帮助过母亲,在艰难的日子里,她像冬日里的暖阳温暖过母亲,在精神上支撑母亲坚守下去,没有她,母亲可能早就不在人间了。

  四太太矮矮的,瘦瘦的,慈祥地笑着,其实她也一直生活在困境中。为了让两个儿子读书,两口子竭尽全力,家贫如洗,大儿子在县上师范毕业后去了省城的一家公司,小儿子高小毕业后就去投奔哥哥,弟兄俩个源源不断地把工资寄回来,一时间四太太家成了村上最富庶的人家,自然也就被有心人惦记上了。最小的女儿出嫁后,家中只有两位老人,有人称他们下地干活时撬开木柜,偷走了所有的钱。四太爷一时想不开,又急又气,结果就一病不起,两个儿子回家探望又不能长期侍奉,于是急忙给老大儿子娶亲,家里穷,又有病人拖累,一来就得里外挑大梁,一时没有合适人选。后来后来媒人介绍了一个刘家女子,容貌出众,又读过高小,很能干,只是离过婚,但娘家喜欢四太太的大儿子,英俊潇洒,不仅不要彩礼,反而陪嫁丰厚,就这样为了解决父母的后顾之忧,十七爷仓促成婚了。婚后聚少离多,究竟是什么情况,母亲也不知道,母亲结婚时,十七奶奶已瘫痪在床了,只听说这个十七奶奶很能干,地里家里都靠她。四太爷没撑多久就走了,家中婆媳做伴。可好景不长,十七奶腿上长了个包,越长越大,疼得下不了地,一天就在炕上躺着,甚至一日三餐都要四太太端到床前。十七奶比母亲年长几岁,又是外嫁来的媳妇,有没孩子,所以和母亲也亲近一些。母亲总是羡慕她,遇到了一个好婆婆,十七奶却很忧郁,很少见到丈夫,乡村的医生各种方法都用过了,可腿依然动不了。对未来应该也是非常绝望吧。村上人议论说是作风不好不能生育,对城市来的女子多少有些嫉妒和羡慕吧。也有人说原来那家就是因为不能生育才离婚的。十七爷高大削瘦,白净英俊,比父亲年长几岁,是爷爷的堂弟,在大家眼里都很惊奇,尽管十七奶才貌双全,比起十七爷还是略差一些。村里人都觉得不般配,但四太太给媳妇端屎端尿的一干就是几年,毫无怨言。只是十七爷好几年没回来了。

  日期:2018-01-18 23:59:41
  母亲离开的前两年,十七爷回家了。看到妻子这种情况决定带她去省城治病,借了头毛驴,驮着十七奶上路了。去省城不管走哪条路都要步行很久才可以坐车。十七奶走了,有张罗着娶小儿媳,这次是个泼辣能干健壮的女子,四太太有人做伴了。
  母亲从山区回城时候并没有见过十七奶,父亲单位流动性大,母亲一直随着走,等我们陆续要上学时,父亲才考虑要稳定下来,换了个单位和工作,在省城定居,也联系上了十七奶,记忆中的十七奶白白的,个子适中,清秀能干。我们总是看见她不停地粘火柴盒,勾线手套,有两个孩子比我小妹还要小。母亲说是要的,老大是女孩,白净娟秀瘦高瘦高的,热情健谈和十七爷很像,如果不是听见父母议论,我就会觉得是亲生的。小的是抱养弟弟家的男孩,十八爷妻子生病三儿子年幼无人照料,担心养不活就留在十七爷家了十八奶奶的病治好了,可小儿子病了,于是十八爷劝说妻子交给自己哥哥十七爷抚养,因为自顾不暇,就勉强答应了。十七爷两夫妻在医院守了一个月,终于孩子的病也治好了。十七爷很喜欢这个男孩,十七奶却嫌他小操心太多,不情愿也阻挡不了。我们第一次见这个小叔叔时他才两岁过点,院子里玩得饿了回家了,手黑黑的,不顾十七奶呵斥,抓住盘子里的食物就吃。十七爷拉过去洗手,给他拣爱吃的拨了一大碗,笑眯眯地看着儿子吃。那一瞬间,我现在想起来,十七奶应该是很嫉妒吧。毕竟这是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孩子,将来要继承家产的孩子,十七爷的偏爱丝毫不遮掩。

  日期:2018-01-19 00:33:26
  十七奶很疼女儿,尽管是要来的,也是自己亲手带大的。据说是个私生子,聪明漂亮。女儿没上学,十七奶就准备好嫁妆了。一摞一摞的衣料,母亲惊叹了很久。每次去她家,就打发女儿换五分钱的面条,我总是不愿意一起去,怕万一五分钱不够怎么办,但每次也没有超出五分钱,我心里暗暗称奇。两家人吃饭,饭菜都很少,我们也不敢多吃,怕没有十七奶的饭了。十七爷经常在工地,见面很少。记得上大学时还见过一次,十七爷身姿挺拔,确实是玉树临风,那天大哥的同事来找大哥,大哥出门了,两个女孩和十七爷聊得很开心,我当时觉得有点不对劲,但不明白,现在回忆起来,那两个傻姑娘被十七爷调侃的找不到北了,忘记了自己来干啥了。还记得她们夸赞十七爷的红皮鞋漂亮,我心里还觉得颜色太艳了,像个女人穿的,大哥都穿黑的,十七爷怎么穿红色皮鞋,难看。再后来,十七奶也跟过去了,去了临省的一个城市。父母回老家听说,十七爷退休后在自己种菜吃,儿子被惯坏了,长大后几进宫,一家人都头疼,都后悔。

  十七爷和十七奶总算是白头偕老,十七奶是幸运的。这其中的艰辛和苦闷也只有他们自己明了。十七爷在工会做领导,自然是圆滑聪明,但溺爱害了孩子,也害了孩子的生母
  十八奶母子生病,不得已把小儿子交给哥嫂抚养。夫妻两地分居,一个人家里家外忙,思念儿子,劳累过度,最后精神出了问题,从家里出去不知下落,生死未卜。她的两个儿子长大后出门做生意,得到舅舅家的大力扶持,风生水起,一时让人们纷纷赞叹,是善良的四太太庇佑她的子孙们发达了。
  日期:2018-01-19 16:39:47
  十七爷是我童年记忆里最奇怪的人,过年过节时才能见到他。他只有过年过节才会回家。他永远是衣着光鲜,谈笑风生,比起十七奶奶永远阴沉的脸,我们小时候都觉得他更亲近一些。再大一些,就明白十七奶更喜欢男孩,对我两个哥哥就笑嘻嘻,温言暖语地说话,变成了和悦的长辈。小时候不明白,只是不敢靠近她,害怕那种不可言传只能意会的负能量,每次去拜年,十七奶都会拉着脸抱怨十七爷,偶尔也会吵架,十七爷总是热情地给大家添饭夹菜,只有十七奶喋喋不休地唠叨。我们大一些,就不愿去他家,父亲说是最亲近的了,必须去。如果是在老家,初一就会按辈分和年纪挨家挨户去磕头,给长辈们拜年。哥哥们就觉得她很能干,很节俭。等我再大一些就觉得十七爷怎么不会老呢?父亲比他要小五六岁,中年发福后感觉要大十七爷很多。十七爷就像个电影明星一样,风度翩翩,后来和他聊过天的大哥同事也感叹太年轻,关键是会说话,让人爱听。即便是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也不会有距离感。用时下的话来说就是有男神的范儿,却不会高冷。他的人生经历过什么,我们不知道,晚年时养子堕落,按理说他有退休工资衣食无忧,他却肯放下身段去种荒地,也是难以想象的。早年苦读诗书,为了跳出农门,晚年又重新耕作,回归土地,人生从某种意义生看,也是一种回归。又回到了土地,这应该是一个农家子弟发自内心对土地的热爱吧。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