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大汉:英雄的时代》
第32节

作者: 上医治国1984
收藏本书TXT下载
  彭越在彭城之战后一直在项羽的后方打游击,以“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策略不断的骚扰项羽的粮道。这次接到刘邦的命令彭越更是卖力表现,带着他的游击队不仅断了楚军的粮道,还打败了项羽手下亲信的将军项声,杀死了将军薛公。项羽一看这情况自己不亲自出马是不行了,只好撇下刘邦不管,命令手下一个叫“终公”的将军守成皋,自己率部队又去打彭越。
  刘邦一看项羽离开了前线,他觉得机会难得,也顾不得什么分散楚军实力的策略了,大部队马上进攻成皋。
  为什么刘邦不再等一下,准备充足再出击?其实刘邦也是没有办法,彭越虽然积极表现,但韩信的大军却在赵国一直没动啊。刘邦清楚彭越哪里会是项羽的对手,如果现在不趁机占领成皋,等到项羽打败了彭越,自己就没什么机会了。
  好在项羽虽然是天下无敌,但他亲信的手下没几个是像样的将领,这个终公也是一样,就是给楚军将士送终的,完全不是刘邦的对手。刘邦趁着彭越吸引走项羽主力的机会迅速挥师北上,轻易打败终公占领了成皋。

  正如刘邦所预料的,游击队长彭越在项羽面前不堪一击一触即溃,项羽很快打败了在楚国后方捣乱的彭越,正在准备一口气把彭越赶到海里去喂鱼,这时他又接到了成皋被刘邦占领的消息,不得不回师去对付刘邦。
  项羽被刘邦他们跟踢皮球一样调来调去,依项羽的脾气肯定是窝了一肚子的火,他心里肯定发誓要一次性彻底解决刘邦。于是回到前线的项羽准备步步为营,不受刘邦这个香饽饽的诱惑,你不是爱在成皋待着么,就让你先待着,我先拿下荥阳,再拿下成皋,一步步的把你往绝路上赶。
  于是,项羽再次来到已经围困多时的荥阳。这时荥阳城里的情况极其差,在刘邦上次逃跑时已经是“绝食”,这一来一去又过了将近一个月,估计是连死人都吃得差不多了。这次项羽终于攻破了荥阳,破城之时楚军生擒了荥阳的守将、刘邦的御史大夫周苛。
  项羽对这个在刘邦出逃后,在绝境中依然坚守了荥阳一个月的守将也是充满了兴趣,他要搞清楚,为什么刘邦带兵打仗不如自己,对士兵的爱护不如自己,身上那股英勇豪迈之气也不如自己,但纪信、周苛这样的人却甘心为刘邦去卖命,自己的手下像英布、范增这些人却接二连三的离开自己?于是项羽命人将周苛押解到自己面前对他说:“如果你肯投到我的帐下,我就任命你做上将军,封三万户,怎么样?”

  周苛鄙夷的看了项羽一眼:“哼!不如你投降我们汉国吧,我们也可以给你高官厚禄,你小子可不是我们的对手。”
  项羽那受得了别人冷嘲热讽,想也不想就又命人支起他平时煮人的大锅,把周苛就给煮了。
  自始至终项羽从周苛眼睛里看到的只有嘲弄和不削,没有看到恐惧和惊慌失措,很难想象用大锅煮活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煮熟了周苛项羽也没能找到他要的答案。
  项羽不理解也想不通为什么他们能为了刘邦宁可从容赴死也不投降,正如同天下无敌的他最后还是不理解自己为什么会失败一样。刘邦和项羽成败的原因归根结底在于他们自身,从后来的事情我们可以知道,刘邦也是个疑心病很重的人,但眼下刘邦知道自己不如项羽勇武,所以他懂得团结身边能征惯战的勇士,刘邦知道自己不如项羽善战,所以他懂得利用身边有智慧的谋士;而项羽他自己太强大了,所以他看不起别人,他自己太自负了,所以他不相信别人,他不懂得政治在一定的时候也需要隐忍,需要妥协,需要退让。但这也不能全怪罪于项羽,毕竟刘邦比他大了二十多岁,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刘邦吃过的盐比项羽吃过的米还多。项羽二十四岁起兵,二十七岁就做了天下诸侯的盟主,唯一有能力且能让项羽甘心听用的项梁又早早的死了。项梁的死可以说对项羽的损失是最大的,它让项羽失去了人生的导师,失去了指引,致使高高在上的项羽越来越偏执,终于,项羽的霸业也在自己一次次支起的大锅里被煮得七零八落。

  没办法,年轻人啊,图样图森破。

  项羽可不会想这么多,他拿下荥阳以后又包围了成皋,这次刘邦学精了,看着项羽的大军围拢过来,再看看自己手下已经没有第二个纪信了,干脆不等再与项羽纠缠,直接就带着自己的车夫夏侯婴两个人跑掉了。
  可能大家看着看着就觉得奇怪了,刘邦几次都把自己的部队抛下不管只顾自己逃命,这算什么本事?其实对于将领来说逃跑也是一个技术活,甚至是一个成功的将领必须掌握的技能,下面我们用一点时间简单的讨论下在战场上为什么要逃跑,以及如何才能快速有效的逃跑。
  日期:2018-06-04 20:54:20
  逃跑的艺术
  战场上要逃跑,无非是两种情况,一种是胆怯,另一种是保命。所谓胆怯的逃跑,是双方胜负未分之时因为怕死而临阵脱逃,在于士兵称为逃兵,在于将领可以称为逃将,这个抓到按军法是要砍头的,不在我们的讨论之列。如果你只是一个无名小卒,既没有悬赏,又不身负重要的机密,逃跑是否成功只是个人事情,对整个大局没有影响,也不再我们的讨论之列。我们要讨论的是作为一个将领如何在败局已定的时候适时恰当的逃跑保住性命,毕竟留得命在才能图谋再起,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要了解逃跑,我们就要先知道怎么打仗,毕竟有仗打是逃跑的前提。
  我们现在看很多古代的战争剧,双方开战时总有两方的将领先出列,相互报一轮字号再比拼一番武艺,一定要分出个胜负才算完,有时甚至要双方各派数人反复较量,类似于现在体育比赛的三局两胜、五局三胜之类。比武胜利一方的将领这时候就显得非常的牛叉,大手一挥,身后的士卒们就好像得到了英雄光环加持一般神情亢奋的掩杀过去,失败的一方则全体仿佛中了诅咒,尽管兵器可能先进,人数可能占优,但也只能一路败退。让人觉得跟当年玩《三国群英传》一样,只要你的将领武艺超群,随便带几个阿猫阿狗上去也能平定天下。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其实不然,这种特别的战斗方式在历史上只是极个别的情况。战争方式的演化也是随时间改变的,在上古的时候诸侯国之间打仗往往是以一种我们现在看起来比较特殊的方式进行,操作流程比较的固定,大概如下:
  首先甲乙两方先行排兵布阵一番,然后双方的最高将领(一般是诸侯国的君主)出列进行问答,通常时进攻的一方(比如是甲方)先说话,内容大概就是告诉对方,“你犯了什么什么样的错,我为什么要过来打你”之类的云云。然后问对方:“你服不服?”。接下来另一方(乙方)的将领再对对方的提问进行回答或解释。如果乙方的将领表示同意或认错,那就相当于双方谈拢,那两方部队就地解散,乙方将领回去自动改正错误;如果乙方表示不同意,就相当于谈不拢,那好吧我们准备开打,这样双方才能开打。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