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大汉:英雄的时代》
第56节

作者: 上医治国1984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07-04 21:44:47
  正月干掉了刘友,二月吕雉便又叫梁王刘恢去做赵王。刘恢哪里敢违背太皇太后的命令,只得闷闷不乐的去赵国赴任。没想到刘恢的遭遇比起刘友来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吕雉给他安排的王后是吕雉的亲侄子吕产的女儿,骄横跋扈更是在刘友的王后之上。她一做了王后就立马把王宫里宫外全换成自己的人,刘恢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她的耳目,但凡赵王刘恢一旦对王宫里的哪个女子表现出一丁点兴趣,这个赵王后便会马上派人把该女子给毒杀了,再把尸体丢到刘恢面前。每次见到宫女的尸体,再联系到自己生活的处境,刘恢内心悲痛欲绝。

  大家可以想一想,在这样的王宫里刘恢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甚至可以说活着对他都是一种身心的双重折磨。在做赵王四个月后,刘恢终于因为不堪忍受这种折磨而自杀。但这又给了吕雉借口,刘恢自杀后她马上下令说因为刘恢这个人太不成器,为了几个女人就自杀了,是在不是干大事的料,父亲如此想来儿子也是不济,干脆就免去了他儿子继承王位的权利。
  又过了三个月,燕王刘建大概是被兄弟的遭遇吓着惶惶不可终日,还没等吕雉出手自己就病死了。刘建死的时候已经有了儿子,本是可以继承燕王的王位的,可吕雉命人把这个庶出的孩子给杀了,然后宣布由于没有后代,燕国的封号就此取消。
  仅仅一年的时间,刘友、刘恢、刘建接连死去,加上之前已经不在了的刘肥、刘如意和惠帝刘盈,刘邦的八个儿子就只剩下代王刘恒和淮南王刘长而已。
  刘恒和刘长能够活下来是因为他们运气而已,并非有什么高明的手段。刘长自幼死了母亲,是吕雉一手把他带大,对于吕雉来说刘长等于自己的半个儿子,要保命自然不在话下,而刘恒则得益于他不得宠的母亲。

  当时刘恢一死,赵王的位子又空了出来,于是吕雉又命代王刘恒去接任赵王。有了刘如意、刘友、刘恢的榜样,这个时候除了傻子谁还敢去接赵王这个要人命的头衔,逼得急了的刘恒便用“要为母后守边”的借口回绝赵王这个催命符。
  代王刘恒在刘邦的诸多皇子中并不得宠,他的母亲薄氏仅仅侍奉过刘邦一次便生下了刘恒,之后再也没得到过刘邦的宠幸。如果说吕雉与刘邦关系的转折是因为当年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上,益疏。”(《史记.吕太后本纪》)的话,薄氏和刘邦的“希”更是远到了西伯利亚,以经历论凄惨程度比吕雉有过之而无不及。想来吕雉也是同病相怜起了恻隐之心,当年刘邦死后,吕雉让各个皇子之国,但如果皇子们的母亲还在世的,吕雉都把她们幽禁在长安不能跟随她们儿子到封国去,唯独对这个比自己还不得宠的薄氏,吕雉网开一面让她跟着儿子去了代国。这也是吕雉对刘恒相对放心的原因,况且代地不比富庶的中原地区,地方偏远贫瘠不说,临近匈奴还整日不得安宁,一旦没了代王刘恒,吕雉一时半会还真是找不到合适的人去接管代地。于是在种种因素作用之下,吕雉放了刘恒一马,刘恒得以在吕雉诛杀皇子最高丨潮丨的时候活了下来。

  由各位皇子们的经历可知,其实刘邦的儿子脓包的不是刘盈一个人,而是兄弟们几个都差不多,跟老子刘邦比起来差得不是一星半点的远,可见刘邦对后代教育的失败。但话又说回来,有这样一个强势母后常年的打压,谁想不怂也很难。
  现在问题来了,皇子们怂不怂不是他们的事,但这些刘姓的诸侯王们一个个被除掉,让人们不禁纷纷猜测:难道吕氏将代刘?
  日期:2018-07-05 22:05:31
  吕氏将代刘?
  吕家是不是将要代替刘家掌管这个天下?对于这个疑问太皇太后吕雉似乎早就给出了答案。

  在惠帝即位之前,吕雉的大哥吕泽被封为周吕侯,二哥吕释之被封为建成侯,两人均有军功在身,封侯也无可厚非。后来吕泽病死了,他的儿子吕台被封为郦侯,吕产被封为交侯,加上皇后吕雉,整个吕家的外戚势力差不多就仅此而已,看上去并不强大。但这只是暂时的情况,当刘盈当了皇帝,大权落到吕雉手上的时候,她便逐渐的开始要封自己吕家人为诸侯王。
  汉初之时,整个朝廷上至刘邦本人下到刘邦手下的功臣们其实都十分的忌讳异姓封王的事情。这在刘邦那里很好解释:天下本来就是老子的,凭什么你要来分一块,给老子滚!大臣们的心思也可以揣测:凭什么你能封王我就封个侯?蛋糕就这么大,你切走了大头我们得到的就少了,为了我们的利益不得不干掉你。
  所以尽管在建国初年分封了七个诸侯王,但在刘邦和臣子们的不懈努力下,在高祖刘邦驾崩之前真正能留下来的,也仅有偏安一隅的长沙王吴臣(吴苪的儿子)而已,可见异姓诸侯王当时生存环境的艰辛。
  各方利益的冲突我认为才是影响异姓封王的根本原因,至于大臣们提出来说当年刘邦和功臣们曾经杀了一匹白马,把马血涂在嘴唇上起誓说什么“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所谓白马盟约未必确有其事,恐怕只是大臣们用来搪塞吕雉的借口而已。不然如此重要,甚至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来历史走向的这件事为什么不见于刘邦自己的传记中?当然不管怎么样,吕后要封自己家里人做王,阻力是确确实实存在的。

  然而从古到今,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单位,不管哪个领导者要做什么事情,都不会一帆风顺,总会有人明里暗里反对,阻力什么时候都是存在的,可这些只是客观因素,统治者自己的主观意愿还是在其中占主导地位。比如刘邦要废太子的事情,尽管有大臣们据理力争甚至死谏,但说实话不管废太子这事对不对,如果刘邦坚持一意孤行,太子要废也就废了。之所以大臣们不怕触怒刘邦进而保住刘盈的太子地位,总归是因为刘邦在大是大非面前是一个讲道理的人。

  而吕雉在这个方面是一个不讲道理的人。
  当年因为张辟强的主意,吕台、吕产、吕禄这些人掌管了长安的禁军,使得吕家开始得势,也为吕雉临朝称制初步扫清了障碍。至此,吕家人开始一改以往低调的表现,而当吕雉以太皇太后的身份称制之后,吕家人的势力更是膨胀到无法制衡的地步。某种程度上说,汉初的宫廷斗争,包括后来几年间刘邦整个后代皇族的悲剧,归根结底就坏在张良那个十五岁儿子的一张嘴上,从他嘴里轻松说出的几句话到了最后差点造成汉朝初年不可逆转的政治危机,用现代人的理论来说,这就有点类似于蝴蝶效应。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