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调的盛世:刘秀和他的子孙们的欲望东汉》
第59节

作者: 鼎湖听泉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06-15 13:48:45
  第十章 扫平关东,得陇望蜀,一统天下(续二十一)
  话说冯异带着刘秀赐予的七尺尚方宝剑,威风凛凛地受命西征,一路布施威信,从者无数。
  当冯异和东归觅食的赤眉军在华阴一线相持对抗之时,恰好西征无功而返的邓禹与车骑将军邓弘有点颓废地应刘秀安排引兵东归,也到达了华阴,与冯异的部队会师。看到我军阵容强大,很想军事翻身的邓禹,立即要求与冯异联合进攻赤眉军。

  然而,老天又一次让邓禹大失所望,一黑到底。
  因为很想用一场久违的胜仗证明自己的邓禹,越想胜利却越是失败,这回还是改写不了败局,他的部将车骑将军邓弘抢先攻击赤眉军,反被多次打败过他们的赤眉军击溃,可谓是落花流水的那种惨败,不知是不是士兵们也有了“恐赤症”,反正就是赢不了,神了。
  看到邓弘兵败如山倒,无奈邓禹、冯异只得亲率主力加以驰援,逼迫赤眉军后退,解了燃眉之急。
  然后,看到没有胜算的冯异,好心劝说邓禹暂且收兵。

  然而心浮气躁又求胜心切的邓禹却脑子拎不清地贪功追击,被实力同样强大的赤眉军在回溪(今河南宜阳西北)反戈一击,打得大败,士卒们死伤无数,纷纷逃散,可谓是溃不成军,甚至于作为主帅的邓禹只带了24骑仓皇逃回宜阳,狼狈不堪的样子,一味冲动的惩罚也。
  此战还累及冯异弃马狂奔,只带几个人徒步走回溪阪(今河南渑池县南),逃回营寨,才捡回一条小命。
  日期:2018-06-25 14:43:42
  第十章 扫平关东,得陇望蜀,一统天下(续二十二)

  那是建武三年(公元27年)春,春寒料峭的时候。
  从前线狼狈败归的冯异,并没有多大沮丧,反正胜败乃兵家常事,不争一时一地的得失。所以他此时最想迅速做好的工作就是收拢散兵,坚壁清野,整军再战。
  很快,很有凝聚力的大树将军,通过收集溃卒以及投奔而来的当地地主武装,一下子又聚拢了数万大军,果然是坐树不言十分厉害的“人气王”。
  有了如此人气,冯异也有了与赤眉军决一死战的底气。不久,冯异军与赤眉军复战于崤底(今河南渑池礼庄寨),并一举击溃了强大的敌军。
  此役,大战双方都倾巢而出,战况惨烈,一直战到太阳偏西之时。

  战前冯异先设下伏兵,为了迷惑敌军,浑身是计的冯异先选精壮之士穿上赤眉军军服,假扮赤眉军,伏于道旁,然后纵兵大战,等到赤眉军筋疲力尽之时,让伏兵杀出,凶猛地砍向赤眉军,这“自己人打自己人”,什么对什么嘛,于是难辨真假的赤眉军立马惊惶失措,阵脚大乱,也只能兵败如山倒,被冯异迫降了八万余人,可谓是振奋人心的大捷。
  崤底大捷之后,心花怒放的刘秀,即刻下诏嘉许冯异,在这份叫《劳冯异诏》中,刘秀如此点赞冯异:“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渑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大意就是说冯异先在回溪受挫,后在渑池获胜。正所谓在日出的东方吃了败仗,却在日落的西边打了胜仗,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
  于是成语“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便典出于此,喻指“在这里失败了,却在那边得到了胜利。”
  刘秀还真是不折不扣的“成语帝”,出口成章也,连诏书语言都如此精彩,如其精彩人生。
  日期:2018-07-02 15:09:54
  第十章 扫平关东,得陇望蜀,一统天下(续二十三)
  收编了赤眉军几万兵力,冯异一时实力大增。

  而经历崤底之战大败之后的赤眉军,可谓是又饥又疲,粮草已尽,无心恋战,遭受重创的他们,只得灰溜溜地向东南逃跑,以便找到新的兵员和补给,扭转不利局面。尽管其时他们还有十余万众,却没有了多少战斗力。
  只是他们的如意算盘却让刘秀给洞穿了,很有战略前瞻性的刘秀,早在崤底之战前,就料定赤眉军一定会向东或向南突围,因关中饥荒人食人,而西方又有隗嚣的重兵把持,很难突破,唯有东南方向比较容易进驻,所以刘秀未雨绸缪派破奸将军侯进等驻屯新安(今河南渑池东),又派建威大将军耿弇驻屯宜阳(今河南宜阳西),以便在东、南两个方向截断他们的退路。
  果然,刘秀这一神算后来也算对了,神人就是不同。
  “假如贼寇向东逃跑,宜阳部队就去与新安部队会合;而如果贼寇向南逃跑,新安部队则迅速增援宜阳部队。”刘秀给他的将领们如此面授机宜。
  此时在崤底战败的赤眉军,好像也很听刘秀的话,十多万主力南走宜阳,于是正好进入了刘秀的包围圈。
  其时,一听到线报,刘秀便亲率大军驰援宜阳一线,与耿弇等人会师,形成关门打狗状,一起阻击赤眉军南下,并彻底解决赤眉军,同时解除当时的主要军事对手的威胁。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待续精品推荐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