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事论事,两年后郭子仪、李光弼为首的九节度使兵溃相州(今河南安阳),李光弼带领部分士兵退守洛阳,史思明进攻洛阳,在面临几乎同样危急困境下,李光弼做出了守卫河阳,牵制敌军的策略,不仅使敌人不敢西进一步,而且还消灭了叛军大量有生力量,李光弼的决策就比封常清高明一些。
洛阳沦陷后,河南尹达奚珣投降,东都留守李憕与御史中丞卢奕两位高级官员没有走,卢奕是唐玄宗开元年间宰相卢怀慎之子,李憕对卢奕说:“我等肩负国家重任,明知不敌,也要为社稷而死。”卢奕许诺,李憕收拾数百残兵,准备与叛军作战,而这几百残兵早就没有了斗志,纷纷逃走,李憕无奈,只好一人坐在府中,卢奕先让妻子带着官印从小路逃往长安,自己身着朝服坐于官署,做好了殉国的准备,手下人都四散逃走,安禄山率军进入洛阳,抓住了李憕和卢奕以及采访判官蒋清,三人都被杀害。
封常清撤到陕郡(今河南三门峡)后,向高仙芝说明了连日来血战的情况,并对高仙芝说安禄山大军势不可当,现在潼关没有多少兵马,如果叛军突破陕郡,就可以毫无阻碍的经过潼关进入关中了,如此一来,长安就危险了,现在只有放弃陕郡,退守潼关,凭借潼关天险拒守,阻止叛军进入关中。
在这里要简单介绍一下潼关,潼关大名在中国历史上如雷贯耳,自古以来从东方向关中进攻,几乎都是沿着今天的河南郑州、洛阳、三门峡(唐代称为陕州)通过潼关这条通道进入关中的,这条通道北阻黄河,南临秦岭余脉崤山,即使是交通发达的今天,从东方到西安大多数情况下也是走陇海铁路经过郑州、洛阳、三门峡,从潼关进入关中。潼关就是这条通道西边的口子,是进入关中的必经之路。
潼关在今天是河南、陕西、山西三省交汇之处,战国时期,承担此重任的是著名的函谷关,函谷关原址在今天河南三门峡灵宝附近,唐宪宗年间宰相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中引述“函谷关城,路在谷中,深险如函,故以为名”,“东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号曰天险”,贾谊在《过秦论》中称“崤函之固”,秦国当年与山东六国作战基本上都要从函谷关出兵,同样,六国合纵攻击秦国,大多数情况下也要走这条通道攻击函谷关。
汉朝时,曾在洛阳新安县附近修筑函谷新关,秦朝的函谷关便废弃了,后来函谷关的作用被潼关取代,潼关就担任了保卫关中的角色,如今武牢关、洛阳已失,潼关就成了保卫长安的最后一道屏障。
高仙芝采纳了封常清的建议,率军向潼关撤退,唐军狼狈而走,队伍散乱,士兵相互踩踏,死者甚众,刚到潼关不久,叛军就杀到了,高仙芝已经做好了守城准备,叛军不能突破潼关,安禄山只好命骁将崔乾祐率军屯驻陕郡(今河南三门峡),与潼关守军对峙,这一对峙就是半年,这期间安禄山在潼关没有占到任何便宜,直到半年后朝廷出昏着,潼关失陷,平衡才被打破。
唐军暂时守住了潼关,而关东河南大片土地都陷落了,不久前,就在安禄山攻陷陈留两天后,朝廷下令朔方、河西、陇右三节度除留下少数士兵留守外,其余兵马都由节度使亲自带领向前线开去,限二十天内全部集结完成(朔方节度镇守今天宁夏、陕西、内蒙古一部分,河西、陇右镇守今天甘肃、青海),现在高仙芝退守潼关,河西、陇右、朔方三路大军还没有赶来,关中忷惧,正好这时安禄山忙着称帝的事,留在洛阳不再向西进攻,所以朝廷趁着这段时间做了准备,远道而来的平叛大军也陆续赶来了。
高仙芝、封常清退守潼关,虽然暂时稳定了局势,却为日后被杀埋下了伏笔,此次东征,先前与高仙芝搭档过的监军边令诚多次干扰军事,高仙芝大多没有听从,于是边令诚便记恨起了高仙芝,高仙芝不战而弃陕郡,此事给了边令诚整治他的机会,边令诚到长安奏事,将高仙芝封常清打败仗之事向玄宗详尽的做了汇报,还说,封常清以叛军势大动摇军心,才使高仙芝不战而弃陕郡数百里地,并且,高仙芝还盗减军粮。
本来对二位名将寄予厚望的唐玄宗听到边令诚的汇报后非常生气,高、封二人不但没有平定叛乱,而且还打了这么多败仗,现在叛军已经打到潼关了,盛怒之下的玄宗命令边令诚带着皇帝的敕书到军中斩杀高仙芝和封常清,边令诚到潼关后,先把封常清带到,宣敕示之,之后将其斩杀,封常清刚死,恰好高仙芝回来,边令诚带着上百陌刀手,对高仙芝说:“皇帝也有命令给您。”随后边令诚宣读敕书,高仙芝听到皇帝要杀他,表现的非常从容,对边令诚说:“我遇敌而退,确实该死,但是今天却说我盗减军粮和给将士们的赏赐则是在诬陷我。”围观将士也都为高仙芝呼冤,声震天地。高仙芝死后,潼关大军暂时由将军李承光带领。古往今来看到这段历史,人们都为封常清和高仙芝被杀感到惋惜,两位举世名将没有死在战场上,却死于内斗,实在可惜,如果他们没有死,或许日后平叛战场上还要立下赫赫战功,但历史不容假设。
西平郡王、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此时生病在长安,哥舒翰是举世名将,玄宗也知道他的威名,而且与安禄山关系非常不好,有很深的过节,如今高仙芝已死,潼关无帅,玄宗召见了哥舒翰,命他担任兵马副元帅,接替高仙芝,率领八万大军讨伐安禄山,哥舒翰以病重为由,极力推辞,玄宗不同意,哥舒翰无奈只好走马上任。
哥舒翰到潼关后,加上高仙芝旧部,潼关一共有十几万大军,号称二十万,由于哥舒翰病重,不能理事,所以军务都委托御史中丞兼行军司马田良丘处理,田良丘也不敢专决,让大将王思礼统领骑兵,李承光统领步兵,王李二人又争长,步兵和骑兵不相统一,哥舒翰治军素来有威严但无恩赏,麾下将士都懈怠无斗志。
潼关暂时守住了,而在沦陷区河北、河南等地,涌现出了许多仁人义士,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在那里都发生了什么事呢?请看下集:御侮敌后。
日期:2018-07-05 08:23:48
第三讲 御侮敌后
一、河北抗敌
就在安禄山势如破竹向潼关杀来时,在叛军后方河北出现了反抗安禄山的武装,著名书法家、时任平原(约为今山东德州)太守颜真卿早就知道安禄山会反,他提前修筑了城墙,训练士兵,叛乱爆发后,安禄山命颜真卿率平原、博平(约为今山东聊城)兵七千人守卫黄河渡口,颜真卿派平原司兵李平走小路到长安向朝廷奏报情况。当初,唐玄宗李隆基听闻安禄山起兵,河北望风瓦解,一直叹息:“河北二十四郡,竟没有一个义士。”等李平到长安后,玄宗大喜,知道河北还是有像颜真卿这样的忠勇之人心系朝廷,提起颜真卿,后人大多数只知道他是唐朝伟大的书法家,与柳公权号称“颜筋柳骨”,却不知道,他还是一位真正的英雄,面对国难,挺身而出。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