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大唐-李世民和他的子孙们》
第42节作者:
鼎湖听泉 李世民还真是幸福,一生碰到这两位同样奇妙的女子,他也该是个很幸福很知足的人了。其实对于徐妃的宠爱,一连火箭式地把她从正五品的才人猛升到正二品的充容(属九嫔,唐朝后宫制度皇后之下设四大夫人,然后是九嫔、二十七世妇和八十一御妻,这些知识就不想赘述了,你们自己查吧),连武媚娘都自愧弗如(据说徐妃是李世民最有才的女人,幼年时其父让她用离骚体写诗,她立马就出口成诗),最重要的就是她很像李世民的最爱长孙皇后,也可以理解为小李错把她当长孙MM了。还有一点是长孙死后,李世民不顾魏老头的反对,在昭陵建高台以眺望英魂也让长孙MM的英魂眺望这块她热爱的土地和心爱的李世民,这些绝对是爱的证据之一,爱的神话都没这么神。
综上所述,PK的最终结果,长孙皇后是李世民的终极之爱。投反对票的可以留帖讨论。
有人说,长孙可能不是绝色美人儿,这个当时没有数码相机,所以大家也就YY算了。不过以李世民的口味,加上长孙MM的伯父、父亲都是美男子,连她女儿城阳公主的儿子薛绍也是史上有名的美男子。从遗传学的角度来论证,估计应该是一个美丽女人(即使是不比齐王妃甚至于大杨妃美,据说李世民最美的女人就是齐王妃),最重要的是她的高贵气质无人能比(包括正宗公主大杨妃),是李世民个人魅力指数最高的女人,也难怪李世民有事没事都和她商量了,甚至有时讨好她达到自污的程度(比如前文所说的皇后家族全都委以高官、族叔犯罪不究等,把长孙MM扫地出门的长兄长孙安业差点被李世民处死,也是长孙MM阻止的,而他那造反的亲儿子齐王李佑却被他毫不留情地杀掉了,小李当然是最听老婆大人的话的了,这也是爱的表现以及证据也)。
第119章行走在剃刀边缘的情感游戏-皇家乱伦事件(上)
台湾知名歌手赵传曾有一首传唱极广的好歌《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曾风靡一时,我最感兴趣的就是里面的一句歌词:“每一个早晨,在浴室镜子前,却发现自己活在剃刀边缘”,想起来,这句歌词蛮精警也蛮有趣,还和皇宫的乱伦情感有点异曲同工之妙,因为都有一点在剃刀边缘觅活的危险性,所以一下子就用来作题目的点睛之笔,呵呵。
就比如英明的李世民“截留”自己弟媳一事,有人认为甚至比发动“玄武门之变”更有损他的英名,因为“玄武门之变”可能只是输了法统和道德,但不顾舆论口舌蔑视世俗把倾国倾城的弟媳杨氏纳入后宫,却不仅输了道德和品格,甚至差点毁了历史口碑甚至清誉,迷失了做人的本心,所以自古有“英雄难过美人关”一说,你不信不行。要不是他跨越时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超强历史政绩,人们差点在个人生活方面把他和隋炀帝看齐,强人就是待遇不同。
事情发展的结果是,媚住了小李混混钝钝的杨氏在长孙皇后死后甚至曾被小李要她出任皇后,以讨其欢心,这事好像《新唐书》和《资治通鉴》都有记载。本来把弟媳弄到床上就已经有点离谱的了,这个诤臣魏征已经忍了很久,而他居然还要变本加厉地急着给弟媳名分,这大唐的“贞观之治”的红脸往哪搁?于是魏老头这回不再沉默。魏同学是出了名的诡计多端,堪称大唐的陈平,于是想出一条阻止小李做蠢事的妙招。
据说魏征举了一个历史掌故来劝谏李世民。这个故事蛮有名,大家可能也知道一鳞半爪,并不陌生。
春秋战国时期,秦穆公将女儿怀嬴嫁给了在秦作人质的晋公子圉。后圉逃归,怀嬴不从,缘悭一面。再后来公子圉的弟弟晋公子重耳流亡到了秦国,秦穆公很欣赏重耳,认为他有王霸之相,一定能成就一番事业,于是将女儿怀嬴更名辰嬴嫁给了重耳,后又连续将四位秦宗室超级美女嫁给重耳当妾(也不知秦穆公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他本身实力就很强,春秋五霸之一,居然对重耳和晋国如此热情洋溢,示好得好像有点过了吧,不过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他是一个慧眼识珠的伯乐,难怪他手下也是人强马壮的样子)。重耳后来虽然建立了王霸之业,但却曾因娶过哥哥的女人而成为后世的笑柄。两兄弟同睡一个女人,不管你的道德底线如何(这个你不能赖她是宫奴不知底细或者说是宫廷大环境所致了吧),这乱伦的罪名始终不好和明君沾边吧?
于是,魏征对李世民说:“皇上你是堪与唐尧、虞舜般功德圆满的明君,如果让天下人知道你立弟媳做皇后,这种低级错误也是你李世民能犯的吗?这岂不是授人以柄笑到你面黄吗?”
李世民是何等聪明之人,一听魏同学这么说,立马听出了弦外之音,重耳不是因此而被大家笑掉大牙的吗?好事不出门,丑事传千里啊!
第120章行走在剃刀边缘的情感游戏-皇家乱伦事件(中)
唉!红颜误国,差点给老子捅娄子,娶离婚女人是为了革命需要,这个可以理解,难道娶弟媳也是为了革命需要?这个问题还真是有点牵强附会,不是傻瓜都会看出个人欲望占据了上风。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李世民再潇洒也不可能把有关政治大局的事全押在一个女人身上(如果是这样那么他也就不是李世民了,这世间没有多少个爱德华八世,不爱江山爱美人,而且爱德华八世娶的只是一个离婚女人而不是弟媳),这个太有点那个了,你又不是普通人,只好打消了立齐王妃杨氏为皇后的想法。本来把弟媳占为己有封为嫔妃就已经很出格的了,但封普通嫔妃不需要很大的册封礼仪,基本上也只是在皇族范畴和高级公务员圈子里流传而已,很多普通老百姓并没知情权(侯门都已经深似海了,皇室的事儿又能有多少受众,透明度绝对不高),但如果要晋为皇后当上国母,那可是要母仪天下向全体臣民颁诏公布光辉革命历史简历的呀,这一个公布上墙不是向天下人高调宣传自己娶弟媳了吗?这不是等于把自己的把柄连带也公布吗?确实是蠢事一桩。罢罢罢,李世民也不是三月不知肉味无美相伴的主,在获得宠妃杨氏欢心(在对美人立场坚定性方面表现比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差多了)和保持自己的英名及国体稳定这两方面上他还是选择了后者。
如果这是隐忍性的乱伦的话,而且是既能爽又不会给施政带来十分负面的影响和震荡的话(因为在当时,毕竟只是小范围的轰动事件),那么娘娘腔李治一意孤行要接手父亲的“二手货”武才人,那就既麻烦又愚不可及,儿子睡父亲的小老婆(和李隆基睡自己的儿媳妇正好是走两个极端,相映成趣,以后会写到),这简直是给自己的孝顺和英名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直至最后什么都输光了,包括大唐江山,留下的只是历史的骂名和笑柄而已,也给武才人颠覆和改写“红颜薄命”的命题创造了千古不遇的条件。
同样是乱伦,但显然李世民比自己的儿子高明得多,至少不会情到深处忘乎所以眼中只有“狐狸精”(定力当然不会比他父亲够了),于是高下立马见分晓。
当李治从感业寺中接回武媚娘入宫时,他居然不知自己在火中取栗,玩火自焚啊。然后色令智昏的李治给了武才人很多他父亲从没有给过的好处(时来铁似金也),几乎也是成了和徐惠一样的“火箭式”干部,先破格越级高聘为“昭仪”,后又进封“宸妃”。永微六年(公元655年)武则天被册封为皇后时(为此也埋下了对自己恩重如山的舅父长孙无忌被杀的祸根),唐高宗李治居然利用国家机器专门下了一道《立武昭仪为皇后诏》,诏曰:“武氏门著勋庸,地华缨黻,往以才行,选入后庭,誉重椒闱,德光兰掖。朕昔在储贰,特荷先慈,常得侍从,弗离朝夕。宫壶之内,恒自饬躬。嫔嫱之间,未尝迕目。圣情鉴悉,每垂赞叹。遂以武氏赐朕,事同政君。可立为皇后。”
第121章行走在剃刀边缘的情感游戏-皇家乱伦事件(下)
李治在诏书中用了一个“王政君”的典故(是不是从魏老头那里反借过来的也不知道),当年汉宣帝就曾选了一个自己的宫人王政君赐给太子作太子妃(所以马克思同志说历史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信也)。这诏书明确告诉天下,当年他当太子侍奉先皇时,是太宗皇帝将武才人赐给了他,由此证明立武昭仪为皇后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俗话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词。只要有这个需要,圆的也可以是方的,鹿可以是马,有何不可?而且这回雄才大略的伟大皇帝之子李治还能以逆向思维推陈出新,把这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古语改成了一个字:欲减之罪,何患无词。这一加一减之间立马境界全异,也完成了历史的创新,这确实是一种伟大的理由,为了一个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而无所不用其极也值了。
国母宋庆龄曾表扬过武女皇是封建社会杰出的女政治家。大历史学家范文澜也认为武女皇毕竟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的进步势力(这个到本书第一部的下一重点将展开来谈,并作为主线),所以不管是真凭实据还是弥天大谎,无论如何说这都不是一无是处。
李治的这道《立武昭仪为皇后诏》在后世被很多人认为是一种欲盖弥彰的障眼法,和皇帝的新装没什么两样,绝对与掩耳盗铃无异。但这里还是透露出一个信息来,那就是李治在李世民还活着的时候就与当时十分失意的武媚娘有了瓜葛,应该也是被媚眼电过,翻译成政治术语也就是积极地进行政治投资融资,以自己的色相和才华抵押。《资治通鉴》载:“上为太子也,入侍太宗,见才人武氏而悦之。”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