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distinguished American economist, Professor Frank H.Knight, correctly notes that the authorities of a collectivist state ‘would have to do these things whether they wanted to or not: and the probability of the people in power being individuals who would dislike the possession and exercise of power is on a level with the probability that an extremely tender-hearted person would get the job of whipping master in a slave plantation’.
最后我们回顾一下,如果抛开世袭的权力不谈,那么,弗兰克·奈特的话确实是值得认真体会的:“倘若一个人对权力并没有太大的欲望,那么,如果这个人居然能够当权,包惜弱就也能投靠到奴隶主手下做一名挥着皮鞭的严厉监工了。”
——不会告诉我你不知道包惜弱是谁吧?她可是杨康的妈!
不会告诉我你还没想到这位外国专家是谁吧?他是哈耶克。
参考一下他山之石还是有必要的。好了,我们回头再看《周易》,从“飞龙在天”到“亢龙有悔”,再到“群龙无首”,是不是有了些新的体会呢?
“群龙无首”被捧到最高位置,是不是暗含着对“飞龙在天”的反动呢?
有人可能会一撇嘴:“感悟归感悟,可也不能悟得太离谱了吧?两千多年前的人能有这么前卫的思想么?”
哎,这还真不是没有可能。
我这么说,当然是有依据的。这依据暂且不谈,先请大家欣赏两首诗:
大快人心事,揪出四人帮。
政治流氓文痞,狗头军师张。
还有精生白骨,自比则天武后,铁帚扫而光。
篡党夺权者,一枕梦黄梁。
野心大,阴谋毒,诡计狂。
真是罪该万死,迫害红太阳。
接班人是俊杰,遗志继承果断,功绩何辉煌。
拥护华主席,拥护党中央。
——《水调歌头·粉碎四人帮》
再来一首新诗:
《题毛主席在飞机中工作的摄影》
在一万公尺的高空,
在图—104的飞机之上,
难怪阳光是加倍地明亮,
机内和机外有着两个太阳!
不倦的精神啊,崇高的思想,
凝成了交响曲的乐章,
象静穆的丛山峻岭,
也象浩渺无际的重洋!
这两首诗,想来许多人都会觉得眼熟。不错,这都是郭沫若写的。很肉麻是吧?很恶心是吧?但请少安毋躁,静下心来,听我说上两句。
郭沫若同时代的史学大家们的著作,我或多或少也读过一些,有个感觉是:要论扎实,都够扎实的;可要论聪明,恐怕郭老得名列前茅。
郭老的书,不但观点强、学问深,而且到处都透着那股子聪明,他老人家又出入于文史之间,把文采带入史笔,每每读来,常让我佩服到五体投地。后来我就奇怪,这么一位人物,怎么就能写出上边那种诗呢?都说他谄媚无耻、文人无行,这些烂诗谁看谁说恶心,可是,当真像大家说的那样吗?
我怎么想怎么觉得不会,以郭老的才学,如果认真来写歌功颂德的诗歌,绝对能写得够水准,绝对能写得又让被捧的人觉得舒服,又让大家不觉得腻味。所以我觉得,他老人家这很可能是故意的。
就看那个《水调歌头》,内容不说,平仄就不讲究,出律,按说这是写诗填词的基本功,郭老这般身手哪能出错呢。毛主席在世的时候,郭老写的认错诗就没这样,够工整的,想来因为主席本人就是诗词高手,不好轻易糊弄。
这倒让我联想起我以前的写作经历。——嗯,可能有人觉得我写书不怎么样,有这可能,因为写这类东西不是我的长项,我的长项是写检查。
记得上初中的时候,学校很讲“代表”:你熊逸可不是你自己哦,在学校你代表着你们班级体,出了学校你就代表着学校,等等等等。(大家正好可以联系一下上文里哈耶克那些观点。)
在我表现不好的时候,就被要求写检查,我心里不服气,可又没有反抗的力量,那么,既然要写检查认错,我就“使劲”认!这种检查我写过很多,所以还有些印象。——我基本上是把“代表”的逻辑不断放大:我检讨,我错了,我的错误如果被外班同学看见,他们会说某某班的学生怎么这么差劲,我这是给班级体抹黑了;如果被外校的同学看见,他们会认为某校的学生很差劲,我这是给学校抹黑了;如果被外国人看见,他们会认为中国人很差劲,我这是给中国抹黑了;如果被外星人看见,他们会认为地球人很差劲,我这是给地球抹黑了;如果外星人因此轻视地球人,挑起了星际大战,导致了银河系的毁灭……这,这都是因为我今天早晨没交作业啊!
呵呵,所以我觉得郭老写烂诗的心态和我写检查是一样的。
为什么我现在要出来给郭老说几句公道话呢,因为我前边提到的那个“依据”主要就是郭老的研究。可郭老现在的名声实在太臭,我一引他的观点,怕不少人马上就会生出抵触情绪。虽然郭老研究《周易》的一些结论现在基本被推翻了,但在没被推翻的那些内容当中,确实有着一些非常有力的见解。
场面上交代过了,下边就该接着开讲了:难道《周易》真的藏有反对独裁专制的观念吗?那年头的人怎么可能会有如此前卫的思想呢?独裁专制不一直都是中国的历史传统吗?
——这就需要好好查查《周易》的来历了。
显赫的出身,隐蔽的思想
《周易》的作者是谁?传统的说法是:伏羲创作了八卦,周文王把八卦两两重叠,发展出了六十四卦,这就完成了《周易》当中的《易经》部分;后来孔子为《易经》编写学习辅导材料,一共写了十篇,这就是《易传》,也称“十翼”。《易经》和《易传》一起构成了一部完整的《周易》。
所以说,一部《周易》是经由三个时代的三位圣人才创作完成的,这就是所谓的“人更三圣,世历三古”。这样一来,所有的经典再没有比《周易》时间更早、出身更显赫的了。
但是,我们一定要明白一个常识:凡是伏羲时候的事,三皇五帝什么的,没多少是靠得住的,只要没拿出扎实的考古证据,任何上古时代的言之凿凿你都大可不必当真;周文王虽然时代晚了不少,可情况其实也是一样。所以,虽然说“人更三圣”,就好比“昆仑三圣何足道”,其实只是一个人。这个惟一可靠的人,就是“三圣”的最后一圣——孔子。
那咱们就先从最可靠的部分说起吧。
孔子对《易经》的研究是极深的,对它的评价也很高。在《论语》里孔子说过:“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这句话主要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说:“再让我多活几年,五十岁的时候学学《易经》,就不会再犯什么大错了。”另一种解释是:“让我再多活几年,花上五年、十年的工夫好好学学《易经》,就不会再犯什么大错了。”
谁让孔子时代没有标点符号呢,所以,这两种解释全能讲得通。
无论取哪种解释,这段话都能告诉几点重要信息。第一:《易经》不是孔子作的,要不他怎么自己还要学呢,虽然伏羲和周文王的故事很不可靠,但孔子看来确像是只作了《易传》;第二:《易经》很难学,儒家其他学问在本科就可以学,唯独这个《易经》,博士生恐怕都不能轻易去碰,简直就是歌德巴赫猜想;第三:《易经》很神,虽然难学,可你一旦真学会了它,就可以用它来指导生活,避免犯错。(是不是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就不知道了。)
孔子的时代是个乱世,虽然接踵而来的战国时代更是乱得不行,但孔子这会儿就已经够乱的了。孔子悲凉地旁观着身边的这个世界,觉得越来越看不懂了:为什么有那么多臣子杀国君、儿子杀老爸的事情呢?每天的报纸不用仔细看,只浏览一下头版的大标题,就觉得世界末日快要临头了。孔子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大声疾呼着:“我们周朝是个礼仪之邦啊,礼仪之邦是最讲究官本位的啊,每个阶级都要守好自己的本分,不能乱来啊!”
要让世界由乱到治,这可不是件容易的工作,如果你是孔子,你想改良春秋乱世,你会从哪里开始入手呢?
嗯,一定要先找到病根,从根子上入手。
那么,根子又在哪里呢?
——两千多年之后,胡适在讲解这个问题的时候说,引用了孔子在《易传·文言》里的一段名言:
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
孔子的意思是说:臣子杀国君,儿子杀老爸,这都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啊。《易经》上说:“出门踩到霜了,预示着天寒地冻的日子就不远了。”
所以说,别等到天寒地冻了再去找破冰船清理航道去,最好在地面刚刚结霜的时候就早做准备——举个极端的例子,别等希特勒发动世界大战了再去跟他兵戎相见,如果一开始就把一战之后的德国重建工作搞好,如果法国和它的欧洲盟友们在那时候就有了清楚的欧盟概念,那可能就不会有后来的二战了。
孔子就决定从根子上入手,胡适说:“孔子学说的一切根本,在我看来,都在一部《易经》。”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