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鸦片战争到护国运动——闲话中国近代史上那段动荡岁月里的人事》
第60节

作者: 老娘路人甲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05-20 16:25:30
  多谢支持和留言的看官们。
  我一直都觉得写历史应该尊重一些东西,比如客观的现实,以及时代背景下的各种存在。不管是美好的,还是不名誉的,希望自己可以尽可能客观的描述事件中的人以及人所经历的事件。至于具体的观点,见仁见智。
  祝大家愉快。
  日期:2018-05-20 19:02:12
  不是冤家不聚头(14)
  以咸丰当时所面对的情势而言,这九个字实在是很符合需要,更为难得的是,能提出这样措施的肃顺居然是一个满人宗室,这就更让咸丰眼前一亮了。因为大家都知道在当时,所谓满洲子弟,早已跟废物点心没什么区别。于是理所当然的,肃顺受到皇帝的青睐,虽然没有进入军机处,但很快就已经成为大清帝国官场高层不可或缺的一员。
  关于肃顺的作为,有一件事不得不提,那就是他一直都在明里暗里支持汉人官员,并且在军机大臣文庆死后,向皇帝力挺汉人官员。肃顺之所以这么做,出发点是因为太平天国造反越搞越大,可是曾经雄霸中原的八旗军人乃至朝廷将帅都是酒囊饭袋,—为此,曾经主管过大清帝国财政部门户部的肃顺忍不住大发感叹说,咱们旗人混蛋多,什么也不懂,不能为国家出力,就知道要钱而已。经过衡量,肃顺认为能够解决这场危机的,只有汉人中的人才。

  正是基于这样的见识,肃顺在咸丰一朝不但给洪秀全的死对头曾国藩大开方便之门,而且在关键时刻为国家保住了很多人才,比如胡林翼,左宗棠等,大清帝国正是在这些人的努力下,不但避免了将要翘辫子的命运,还成功熬死了已经占据了它半壁江山的天平天国。
  日期:2018-05-21 17:21:51
  不是冤家不聚头(15)
  此外,还有几件事也很能说明肃顺的不同凡响。头一件,是发生于咸丰八年的戊午科场舞弊案。注意,清代的科场舞弊案并不是说考生串通抄袭,而是说有钱有关系的考生走后门贿赂监考官以及相关人员。然后由他们根本收受的贿赂录取考生。这个发生于咸丰时代的舞弊案,正是如此,因为具体年份是农历戊午年,所以被官方命令为戊午科场舞弊案。需要说明的是,虽然这件案子从头到尾都是咸丰本人在亲自组织人员追查经过,但是最终惩办主考官柏葰却是出自肃顺的主张,更有甚者甚至传闻他为了杀柏葰,亲自抢过皇帝的朱笔,在最终的判决书上代替皇帝写下了准奏两个字。

  当然了,说肃顺抢皇帝的朱笔那纯属扯淡,但柏葰等人最终被杀却很可能是出自肃顺的主张。倒不是说肃顺跟他们有仇,而是这次科考案负面影响实在太大,不杀人第一没法子对天下做交代,第二容易助长官场行贿受贿的风气,最终只能是得不偿失,所以本着乱世用重典的考虑,咸丰同意了肃顺的主张,不但傻掉了柏葰,而且共计处罚了相关官员九十一。
  日期:2018-05-22 17:15:58
  不是冤家不聚头(16)
  不过在这里必须要说明的是,肃顺杀柏葰,背后其实还有另外的隐情,并且这个争议不是别的,就是前面提到的,国家是否应该重用汉人来对付太平天国。原来柏葰出身蒙古族,是满洲八旗正蓝旗的贵族,曾历任兵部、户部尚书,是皇帝小金库内务府的总管大臣,又是军机大臣,很得咸丰信任。
  有清一代的规矩,一向是满蒙联姻,排斥汉人,作为统治集团的既得利益者之一,柏葰大概很难做到去支持皇帝重用汉人,而肃顺呢,本来个性就比较排斥这些眼高于顶的满人亲贵,再加上觉得他们不管国家死活,目光短浅,一味只是晓得自己的利益,跟绊脚石一样,平时只好忍了,如今出了这个案子,那还不趁你病,要你命啊。果不其然,他杀柏葰之后,再劝皇帝重用汉人对付太平军,就没谁提反对意见了。而且,杀柏葰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柏葰死了,空出很多位置皇上一定会安排一个给自己,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没多久,肃顺就到户部上任户部尚书,堂堂一品。

  有趣的是,这紧跟着要说的第二件事,就发生在肃顺户部尚书任上。要说清楚这件事,还得从头说起。前面我们说过,道光时代,国家财政日益匮乏,到咸丰上台,太平天国运动几乎同时爆发,为了镇压太平军,国家财政更是捉襟见肘。咸丰没办法,只好下令让户部牵头,开设宝钞处和官钱总局,大量发行纸币。要说这法子如果运用得当也不算糟糕,但当时朝廷只是想着解决危机,也没心思管什么经济规律,胡乱发,又没有什么后背金之类的,结果反而导致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国人的特色,往往这种时候作乱的人就会出现,上演官商勾结的戏码,不顾别人死活,谋取暴利,最后就把老百姓给坑凄惨了,据说每天工作的钱都不够吃一顿饭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