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林场诡事》
第32节

作者: touchakill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06-05 12:06:59
  说话间,码头到了。码头原名打网岗,内为浅泥质海滩,外为沙质海滩,附近无杂草异物。北面风平浪静,柔浪轻摇,南面因地形异状,这里海浪为“层层开花浪”白光闪闪,涛声如雷,水天昏蒙一色。明清时期常有渔人打掇晾晒渔网于此港。日侵华期间,日军将此岛建为重要的军事要塞,在打网岗的延伸山区建设防御工程,作为一个重要的空军丨炸丨药库,供应侵华日军在东北及华北战场上所需的航空器材与弹药。属于“东方马其诺防线”的海上防线的重要一部分,为一道重要军事要塞和日寇永久地控制华北,秘密提供军火和空中支援的重要军事基地。日军投降后,国军短暂的接管,国军撤离过程中,港口的大部分被炸毁。从此以后码头渐至颓倾,变成碎石,暗礁密布,幽火隐没,怪事频出的“幽灵码头”。

  码头虽然废弃已久,但依旧能看出码头范围很广,长长的海岸线也勾勒出当年的繁华。
  大炮可没有那么多功夫来感慨着码头,一头扎进乱石之中翻找螃蟹,扇贝。真让大炮给说到了,乱石之中螃蟹真不少,花蟹,梭子蟹,毛夹子(大闸蟹)个头很大,虽没有到吃海蟹最黄金的季节,但码头远离人烟,螃蟹发育的充分,个个顶壳冒油。抓螃蟹是个技术活,大炮使出了浑身解数,把螃蟹收拾的服服帖帖的。我就不行了,螃蟹没抓多少,手指不知被夹破多少次,把大炮教学带教育,看着不中用的我很着急,就差骂我了。

  忙完大炮自顾自的找了阴凉地儿,从兜里抽出烟狠狠的吸了一口,似乎是吸了一口仙气,能带走身上的疲惫一样。我则没有他那么悠闲,被海水夹伤的手经海水的浸泡,那酸爽。大炮坏坏的看着我笑,递过一颗烟。
  “我手都这样了,还拿的起烟吗,你给我拿着点”
  “给你惯的,活干不好不说,还老想享受,爱要不要”
  “大炮,大炮,你先起来,觉的你身后的影子动了一下”
  大炮起身看了一眼身后,一艘大船赫然映入我们的眼帘。大炮所在的阴凉地是山石转角的大船投下的影子。船是一艘样式很古老的风帆木船,

  日期:2018-06-08 10:35:34
  船长八米左右,结实的厚松木板上了釉,船头呈v字型,低平鳖壳,船尾置手操盘。这种风帆木船下海捕鱼,完全依赖“三靠”一靠风,二靠潮,三靠橹摇。木帆船在海上作业主要依靠船老大对航线的选择,对潮汐时间的掌握和对风暴的躲避,还有掌舵张帆的技巧。沿海居民摸索和掌握了十分丰富和宝贵的实践经验,渔民之中也口口相传着本地的渔谣和渔谚。
  但是木帆渔船盛行时间区间是清朝至民国,六、七十年代随着机械渔船普及,这种渔船逐渐退出历史潮流。在当时,近海养殖和近海捕捞中很难看到它的身影。
  船随着海浪轻轻的摇摆,海水拍在船上作响,看的出这船经历过大风大浪和时间的侵蚀和洗礼,在海上漂泊了很长时间,但是船体结实厚重,丝毫没有腐蚀的迹象。
  心内的好奇远远大于惊讶,四周并没有人来过的迹象。顺着船舷我们就登上甲板。与一般的渔船相比,船上咸腥味不是很重,应当有段时间没有捕捞作业了。甲板上半新的渔网样式很怪,没有见过。桅杆耸立在船尾眺望着远方,任凭风来风往,似乎看破了世间的沧桑。
  进入船舱,与普通渔船船舱内简单的摆设无异,但船内全无现代电器用具。舱壁上挂的半新的煤油灯与马灯样式相仿。案板上摆着几个青花大碗,瓷碗白中微灰,简笔的条纹,胎釉结合部泛黄,典型的民国生活用瓷样式。桌面上还有半张被缸炉烧饼浸了油渍的报纸。
  大炮闻了闻“嗯,绝对是五花肉馅的”

  “你能不能有点出息”
  报纸上是竖版的繁体字《爱国白话报》中华民国三年阳历十月二十号,阴历岁次甲寅九月十二日,电话南局五十二号云云。不大的小床上是粗布的床单与被子,也是与时代脱节的样式。感觉进入的不是船舱,进入的是另一个时代。
  日期:2018-06-11 13:04:25
  很久以前靠岸的船,确有船老大刚刚下船一样的感觉。船抛下的锚死死的陷在泥沙之中,十分坚定的等待着主人再次起航。
  带着这种莫名的情绪走下船,心中略有些压抑。走下船我俩不约而同的望向远方,大炮急急忙忙的拍着我说
  “哥,你看前边山上凸起的那块像不像个岗楼,就像在抗日片里鬼子建的那种”
  我顺着大炮手指的方向山上望去,的确有一座岗楼深深的藏在了茂密的树林之间。由于年代久远岗楼上苔藓,茅草密布已经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了,也只有上树抓鸟,下田地抓兔子的大炮眼尖,一眼望见了这岗楼。
  我和大炮从船上下来,就像玩够了自己玩具,又见到别人的新玩具的小孩一样,直奔那岗楼。岗楼在山转角的半山腰的一个小平台,从山下仰视不容易发现它,岗楼上却能把山两侧的风景和码头附近的海上情况一览无遗。是个易守难攻的死角。
  走到上脚下才发现,山外围的山坡上,一排低矮的“野库”黄砖水泥平房,隐蔽性极强,加之多年的荒弃,房顶上和四周围被植物覆盖,无论你站在山外还是山顶向里望去。都看不出任何人为迹象。茂密的山林与青草之间,到处是残砖断瓦,到处是被炸毁的钢筋水泥房屋,上面已荒草萋萋。它们有的只剩下水泥地面,有的只剩下一堆残渣,有的还保存着“半壁江山”。
  岗楼基座是个四四方方的平台,站在岗楼上四周尽收眼底,豁然开朗。从山的另一侧看,两条相交呈“<”形的山沟之间的大山上,而山顶恰恰又有一个山坳,靠一条小小的山沟与外界沟通,从山上望去这条山沟的植被与附近的植被相比很低矮,很整齐,这山沟应该是一条废弃的公路。公路的另一端通向大山的深处,深处在大山的阴影下雾气弥漫,植物也是更加茂盛,颜色也更加翠绿,深邃,浓重神秘色彩笼罩在周围。这地形图很熟悉的感觉,在脑子里一闪,努力回忆,越想越想不起来.

  愣神的片刻被大炮弄出的声音打断,大炮拿着铲子俯身在地上挖着什么。
  大炮看我疑惑的看着他,也没工夫搭理我,用手指了指脚下的铜弹壳。原来浮土底下,炮弹皮、子丨弹丨头、弹夹等带锈的军用品满山皆是。特别是这岗楼,有很多完好的铜子丨弹丨,子丨弹丨5至7厘米的较多,应该是步枪和重机枪的子丨弹丨,五彩斑斓的锈斑也没挡住大炮对它的热爱。
  “我说大炮,你这能行吗,多危险,真挖出一个丨炸丨弹或者毒气弹,咱可就歇菜了”
  “我还挖出个原子丨弹丨那。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咱这是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是正义事业,懂什么啊”
  说话间就听咣当一声金属响声,我俩真吓爬了,一瞬间腿都软了,冷汗也下来了。再看这半米来深的坑中,铁锹之下一个军用苫布包裹的小包,里边是牛皮纸包的东西。苫布上有几个日文,从通假字中看得出苫布上写的是武器,已经酥脆腐朽,但这防潮防锈的浸油牛皮纸还很结实。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