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关系》
第36节

作者: xiazhixiang_zju
收藏本书TXT下载

  “所以以这样一种历史渊源和政治传统来看,英国在二十世纪下半叶加入欧盟,倡导一个开放而统一的欧洲其实才显得非常不正常。英国为什么愿意放弃杠杆的地位,自愿成为欧陆统一进程的铺路石呢?这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
  日期:2018-01-26 21:29:35
  “从历史上看,英国使欧洲重回均势的办法全部是通过战争实现的。它和西班牙,荷兰,法国,德国的矛盾没有一次可以通过外交谈判或者经济活动来消弭,只有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战争才能实现它的政治目标。在冷兵器时代以及火药兵器的早期时代,这样的战争对社会造成的破坏还相当有限,但是二十世纪军事科技突飞猛进,武器的杀伤力和破坏力达到了惊人的程度,两次世界大战让各交战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德国,苏联以及东欧诸国大量人员死于战火,成片的国土沦为丘墟,社会经济遭到毁灭性打击,英国逐渐意识到在现代社会利用战争来实现欧陆均势会让自己付出无法承受的代价,英吉利海峡再也不是天然的屏障,在愈加可怕的现代武器面前它不过是一条可以轻易跨越的水沟,如果再来一次这样的战争,等待英国的很可能是灭顶之灾。其实一战的沉重代价已经让英国人意识到均势策略可能带来的潜在危害,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希特勒上台之初英国政府对其采取一系列的忍让和绥靖政策,直到入侵波兰将英国逼到战无可避的境地。果然这一次他们付出了更沉重的代价。鉴于战争的惨痛教训,战后英国显然认为欧陆长久的和平才是未来的安全保障,但欧洲国家众多,民族成分复杂,非常容易发生领土争端和民族矛盾,毕竟当年希特勒正是以此为借口吞并奥地利,强夺苏台德并最终吞并捷克,最后又向波兰挑起但泽的主权纠纷,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形再度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欧洲的一体化,减少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之间的差异,是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消弭这些争端和矛盾的。

  “从战后欧洲的政治格局看,英法德意这些传统强国在战争中遭到不同程度的削弱,尤以英德两国为巨,德国为创痛之首,由于人员大量死亡,在战争末期甚至已经无法补充适龄兵员,整个国家在盟军飞机的轰炸和坦克的炮火下化为一片废墟。这时一股新的力量已经在东方崛起。苏联虽然也在战争中遭受巨大破坏,但是由于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其军事实力在经历过二战的洗礼之后大为提升,成为数一数二的军事强国,独霸世界一极。另外,二战结束之后世界掀起一股民族独立运动的高丨潮丨,亚非拉的许多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这其中受到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拥有殖民地数量最多的英国,在失去了殖民地的财源,物资和市场之后,英国的实力进一步受到削弱。英国人意识到,不仅自己无法抗拒苏联这一超级大国,即使以整个西欧之力也难以与之争雄。更为要紧的是,自二十世纪下半叶开始,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超越了领土,历史,民族,种族的矛盾上升为分裂世界的主要矛盾。面对东欧的红色国家,英国发现自己很难调和与这些国家的矛盾从而在这里建立起一道防卫苏联的缓冲地带,而如果没有这道缓冲地带,苏联的装甲洪流从东德冲到英吉利海峡最多不过是两个星期的事情。没有了强大的经济作为后援,也缺乏足够的地缘空间来施展政治和外交手段,这些都使英国的欧陆均势策略变得难以实行。

  日期:2018-01-26 22:01:47
  “从世界的政治格局看,自资本主义在欧洲萌芽发展之时,欧洲一直以世界的重心自居,事实也的确如此,他们的经济,文化,科技和国力远超世界上其他各处的国家。英国以维持欧陆均势来维护自身安全是一个合理的选择,因为除了欧陆世界上没有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威胁到它。但这一事实在十九世纪末被改变。1894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第一,这个最初由英国殖民者建立的国家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头号强国,世界的重心开始发生偏移。两次世界大战美国都有参与,但除了战场上人员的损失之外,美国没有遭遇到其他交战国所经历的那种毁灭性的破坏,相反,美国的经济借着战争的刺激而蓬勃发展,到了战争结束,美国的经济已经傲然独立于潮头,伦敦和法兰克福已不再是世界金融的中心,纽约取而代之。随着世界进入冷战时代,世界的重心早已不在传统意义上的欧洲,而在这片土地的两侧,一东一西矗立着两个巨人,他们才是世界的重心。而世界上的其他地方越来越多新兴国家的出现,比如中国,印度和民主改造后的日本,进一步加剧了世界重心从一点向外扩散。英国人发现能够对他们产生威胁的不再仅仅是欧陆,更大的威胁来自于这个世界。

  “为了应对这个世界的威胁,英国人调整了他们的欧陆均势策略,取而代之的是世界均势策略,即保证在世界范围内不会产生一个过分强大的国家。他们很擅长做到这一点,很重要的原因同样是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正如当初在欧陆隔海相望的一角,英国现在仍然处在一个与各大强国隔断而且相对偏避的一角上,这样的地理位置很容易促成一种超然于情感之上的理性判断,因为容易激起过激情绪的领土争端和民族矛盾通常爆发在陆地之上或者相邻之处。在冷战时期,英美同盟似乎是自然而然的,既然两国在战时即是同盟,又有着相同的意识形态和类似的政治制度,同时还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为什么不把同盟关系延续下去呢?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存在,才使人们忽略了此时英国外交策略的重大转变——在欧洲推行一体化消除差异以此来减少摩擦维持和平,而在世界范围内采取均势策略。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随着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美国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巨人,欧洲此时已经从二战的创伤中恢复过来,经济繁荣,此时一体化进程的好处显现出来,一个团结的欧洲可以像一个巨大的国家一样对外宣示它的力量,即便它无法超越美国,至少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其形成牵制作用。世界的重心似乎又回到了大西洋两岸。
  日期:2018-01-26 22:49:32
  “现在二十多年过去,世界又发生了新的变化。俄罗斯在经历苏联解体的阵痛之后并没有垮掉,几经调整依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军事强国;更大的变化来自于世界的东方,中国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在发展壮大,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强国,而且发展的势头依然十分强健,印度也已崛起,这个大英帝国昔日最富饶的殖民地超过自己的宗主国已然指日可待,日本和韩国的经济同样十分发达。与此相对应的是,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弊端在这数年之间开始显现,南欧诸国普遍的陷入经济衰退,使得欧洲经济几度风雨飘摇。世界的重心再度飘移,亚洲的东方成了世界的一极。现在意识形态已经不再是阻挠英国均势政策的障碍了,欧洲本身成了英国的阻挠,作为欧盟的成员,英国无法完全独立自主的制定外交和贸易策略。当欧洲还是世界一极的时候,英国享受着共同体一员的便利,而当欧洲陷入僵局,新兴势力崛起时,这成了它无法施展拳脚的羁绊。英国的思维与德法两国不同,即便是在欧盟之中,英国也从未取得像德法两国那样的领导和支配地位,英国在欧盟中的地位与它经济上的优势地位显得很不相称,这并非是因为英国受到排挤,而是其政治传统中一贯的审慎态度所致,它从来都不是欧洲一体化进程的积极倡导者,这从英镑和欧元的对立便可见一斑。英国始终表现的像一个矜持的绅士,刻意避免一种冲动的热情和无畏的勇敢,而这两者通常是一个国家作为一个区域性组织的领导者所不可或缺的素质。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