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辛塔什塔—彼德罗夫卡文化用土坯构筑城墙和居址,流行圆形城垣。这种圆城在安纳托里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外高加索亦均有发现,而新塔什塔的葬俗、铜器和陶器和上述城址及遗物也有相似之处,或说明它们之间有渊源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圆形城垣和塔里木盆地早期城市的建筑风格完全一致,如克里雅河流域的圆沙古城、孔雀河流域的营盘古城等,向东最远一直分布到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河流域。中亚原始城市的发现相当重要,将为我们研究西域城邦诸国的起源带来重要启示。
克尔木齐文化与吐火罗人南下楼兰克尔木齐文化是新疆境内年代最早的青铜时代文化之一,主要分布于阿尔泰山与天山之间,1963年在阿勒泰市附近克尔木齐首次发现该文化墓地而得名。在最初的报道中以为是突厥墓地,1981年始有较为全面的报道。从清理发掘的全部32座墓葬看,这个墓地沿用时间较长,从早期青铜时代开始,一直沿用到突厥时代。研究者对克尔木齐文化的定义相当混乱,有阿凡纳谢沃文化、卡拉苏克文化和铁器时代文化等不同建议。本文所谓“克尔木齐文化”仅指这个墓地的青铜时代遗物以及天山东部地区同类文化遗存。
克尔木齐文化的墓葬结构和阿凡纳谢沃文化类似,用石板构筑方形坟院,坟院内建多座石棺墓(多达6座),墓上建石冢;既有单人葬,亦有乱骨丛葬。另一方面,克尔木齐文化还表现出强烈的自身特点,如在坟院外立墓地石人,随葬石俑、石制容器,陶器类型和纹饰也与阿凡纳谢沃文化明显有别。我们有充分理由认为,克尔木齐文化是一个自成体系的单独文化,它和阿凡纳谢沃文化处于同一时代,但不属于同一文化。从下面的讨论中我们还将看到,克尔木齐文化向南一直分布到天山东部的奇台。其中一支后来南下楼兰,形成小河—古墓沟文化。
5、克尔木齐器物群分类
一类以尖底或圜底陶器为代表,另一类以平底陶器为代表。分述于下:
第一、尖底陶器为代表的遗物,包括克尔木齐M3的双联圜底石罐和圜底石罐、M16的尖底罐、M24的陶豆、M17:2的圜底石罐、青铜刀和铸造这类铜刀或铜铲的石范。克尔木齐的尖底陶器又分阿凡纳谢沃式和克尔木齐式两类,阿凡纳谢沃式陶器有M16的尖底罐、M24的陶豆;克尔木齐式陶器也有尖底罐,但纹饰不见于阿凡纳谢沃陶器,如M16的另一件尖底罐和奇台发现的尖底罐。M17的两件石范相当重要,一件用来铸造铜刀,类型和M16出土的铜刀完全相同,必属同一时代;另一件是铸造铜铲的合范,在塔城附近安德罗诺沃古墓中发现过这类铜铲。安德罗诺沃文化进入新疆和南西伯利亚后,吸收了当地许多文化因素。从M17出土石范看,这种安德罗诺沃铜铲实际上源于克尔木齐文化。据车尔尼克研究,欧亚大陆的冶金术可分7个区和三个发展时期,萨彦—阿尔泰地区属于第7区,冶金术起步较晚,在第二个发展时期的第二阶段才出现冶金业。公元前 3000年末—前2000年初,环里海—黑海地区的冶金术走向衰退,在欧亚草原西部被洞室墓文化取代。中亚冶金术走上独自发展的道路,开始利用草原东部萨彦—阿尔泰的原生矿。在西亚的影响下,青铜铸造技术有了较大变化,采用封闭式合范。M17的石范即属于这种封闭式合范。
第二、平底陶器为代表的遗物,如克尔木齐M7和M16的平底罐、M16的平底牛头把石杯、M7的石簇和M21的小石俑等。这个系统的器物既不见西西伯利亚的辛塔什塔—彼德罗夫斯卡文化,亦不见南西伯利亚的阿凡纳谢沃文化,应该是克尔木齐文化特有之物。
在公元前2世纪末的巴比伦史料记载中,提到过一个民族称为Guti,其主格形式为Gutium,他们从波斯西部的山区袭击巴比伦。在汉谟拉比铭文中,也提到了巴比伦四邻的民族,其中有两个,一个称为Gutium,另一个称为Tukris。德国学者亨宁认为,这两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逐渐向东迁移,在我国西北地区定居下来,其中Guti人在河西,发展成月氏人部落,而Tukri人则占据了今新疆南部的库车和焉耆,他们后来被称为吐火罗人。
日期:2018-04-07 08:23:10
月氏人
月氏(yuèzhī,旧读rùzhī或ròuzhī),是匈奴崛起以前居于河西走廊、祁连山古代游牧民族,亦称“月支”“禺知”。月氏于公元前二世纪为匈奴所败,西迁伊犁河、楚河一带,后又败于乌孙,遂西击大夏,占领妫水(阿姆河)两岸,建立大月氏王国。月氏西迁伊犁河、楚河时,逐走了原居该地的塞种人(即在亚洲的斯基泰人),迫使塞种人分散,一部分南迁罽宾,一部分西侵巴克特里亚的希腊人王朝,建立大夏国。后来月氏复占大夏,并南下恒河流域建立贵霜王朝。
1、起源
关于月氏的来源﹐中外史学家看法颇不一致。据中国学者王国维考证,月氏即《逸周书王会解》 中的“禺氏”﹐《穆天子传》中的“禺知”或“禺氏”。欧洲学者也在西方古文献中搜求相当于月氏的记录,异说不下六七种。关于月氏的族属,中国古籍如《魏略》称其为羌人,《旧唐书》称其为戎人。近百余年来,学术界更加异说纷纭:有藏族说、粟特族说、印欧族说、伊朗族说等。《后汉书西羌传》记载:月氏“被服饮食言语略与羌同”,说明月氏的语言很可能属于汉藏语系。
1980年起,塔里木盆地罗布泊附近发现了21具蒙古利亚人种和8具欧罗巴人种的木乃伊。古代DNA测试表明,这些木乃伊的父系Y染色体是原始欧罗巴人种的单倍群R1a1和母系单倍群C4,高频出现在阿尔泰山区的图瓦人和Altaians-Kizhi人中。青铜时代塔里木人的C离始祖类型仅一步突变,而他们的类型为现代西伯利亚东南的通古斯人群所共享,更为匹配的类型是中亚人群。韩康信的体质人类学报告也显示,塔里木木乃伊与塔里木盆地以北的南西伯利亚阿凡纳谢沃文化人群最接近。8具大约3千年八百年至1千年八百多年历史的女性木乃伊可能就是月氏人。另外,越早的欧罗巴人种木乃伊与南西伯利亚的木乃伊越像。2007年美国国家地理栏目的基因学家和人类学家斯潘塞威尔斯(Spencer Wells)检查了塔里木木乃伊的DNA,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是欧洲人、东亚人、中亚人和印度人等许多人种的聚居地,并非只有一个人种。塔里木盆地最古老的小河墓地木乃伊的DNA检测显示欧亚人种的混血始自铜器时代。距今3980年的小河墓地木乃伊的父系全部是西欧亚单倍群R1a1a-M17,70%的母系则来自南西伯利亚的C单倍群,还有少量的线粒体单倍群H和K。小河墓地附近距今2500年到3000年的且末遗址干尸的父系也同样全部是西欧亚单倍群R1a1a-M17。这种不同民族混血时产生的最极端的性别偏向性可能是因为来自乌拉尔地区的中亚父系为R1a1a的族群对南西伯利亚男性土著进行了种族灭绝,对女性进行父系征服。自西欧亚以R1a1为主要标的青铜文化人群首先迁徙于南西伯利亚地域并同这里的以C等为主要标记的原著民族相互混合,并在其后南下进入中亚和塔里木地区,成为当地青铜文化人群之源。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