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侧面——关于两千年来中国“社会制度”演变的那些事儿》
第46节

作者: 一阵疯818
收藏本书TXT下载
  好吧,阵疯就不宣扬“血统论”,来宣扬一下“文化论”。
  因为楚人的先祖来自于中原地区,所以,楚国的文化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一些中原文化的特征。比如在姓氏方面,楚王族的姓是“芈”姓,读作“米”,也读作“咩”,听起来像羊叫唤。楚王族的第一任君主叫熊绎,他有个先祖叫“鬻熊”,所以他们的后代就以“芈”为姓、“熊”为氏。
  楚国在刚建国时,国土很小,人口很少,实力很弱,在国际基本没有什么地位,向来被中原国家看不起。再加上它地处江汉一带,蛮荒之地,文化落后、生计困难,当年周天子召集各路诸侯召开中央团拜会时,楚国的国君只能站在殿外干一些苞茅滤酒的粗活,连上殿参加party的资格都没有。

  每当殿上需要美酒的时,诸侯们就会传唤:“waiter,拿酒来!”于是,楚国的国君就会亦步亦趋地端着滤好的酒走到大殿之前,连台阶都不许上,只能将酒递给殿上的真waiter,然后灰头土脸地地再回去滤酒。
  这明显是种族歧视嘛!
  日期:2018-09-30 10:15:16
  《历史的侧面》(196)
  另外,楚国的爵位也很低,是个“子爵”,在“公、侯、伯、子、男”这五等爵里属于第四等,地位并不算高。所以,楚人又被一些人称为“楚子”,比如孔子。
  楚人的地位虽低,但志气很高,蜷缩在江汉的山间平原上拼命地求发展。到了西周后期、春秋前期,楚国已经发展成一个科技、文化、军事实力都很强的大国,足以和中原的传统国家相抗衡。
  楚国从楚武王时代开始,就不断兼并汉水流域的姬姓诸侯国,打得这些小国家满地找牙。想当年,周王室为了抵御楚国和南方蛮夷的骚扰,在汉水和淮水流域分封了很多姬姓诸侯国,历史上将这些诸侯国称为“汉阳诸姬”。

  楚国要想北上中原,就必须首先灭掉家门口的这些姬姓诸侯国,而楚国的侵略行径,必定会引起了中原国家的广泛关切。可是由于路途遥远,征伐困难,楚国的侵略行为并没引起广大中原国家的足够重视。他们更像是二战时期的英法两国,对于德国的侵略行为非常愤怒,但也只是大肆口诛笔伐一番而已,然后就不了了之了,谁也不会真的为盟友披肝沥胆,盟友嘛,就是用来出卖的,直到德国开始进攻他们自己。

  日期:2018-09-30 12:21:48
  《历史的侧面》(197)
  因为楚国一向被中原列强看不起,一直被排斥在主流国际秩序之外,所以,楚国干脆也不再尊奉周王室为正溯,开始标新立异,自成一脉。比如,从楚王熊通时代开始,楚国就将周王室分封给他的爵位(子爵)扔到了一边,不要了,老子直接称“王”,与你们的周天子平起平坐,由此也开启了诸侯国君冒称王爵的先河。只不过,死要面子的儒家弟子(比如孔子),在《春秋》里还是使劲地称人家为“楚子”。

  在身份认同方面是这样,在思想文化方面更是这样。凡是中原国家所提倡的,他们就反对;凡是中原国家所反对的,他们就提倡。而且越提倡,兴致越高,越提倡,越离经叛道。他们带着高高的帽子,穿着宽大的衣服,佩戴着晶莹剔透的宝璐,不管个头高矮,都配上一把长剑,唱着南腔南调的楚歌,哼着与众不同的小调,显得不伦不类。
  这样的怪异打扮在中原国家看来,纯属是在出洋相,或者非主流,可是他们自己却自得其乐,乐在其中,且乐此不疲。
  楚国人不仅是在思想文化上标新立异,在国家的典章制度和政体方面,也不走寻常路。就在中原国家还在抱残守缺、一味地发展封建制的时候,人家楚国人已经走在了时代的前边,开始另辟蹊径,进行郡县制改革,开启体制方面的创新。
  日期:2018-09-30 18:11:04
  《历史的侧面》(198)
  当时,楚国在北进过程中,一不小心灭掉了一个叫“权”的国家。当时的楚君、也就是后来的楚武王(前740-前689年),并没有按照当时通行的惯例“裂土封侯”、将新占领区的土地分封给宗室、子弟、或者有功的大臣,作为他们的封地,而是直接据为己有,将它们作为国君的直属领地,同时又派遣“非世袭的职业官僚”进行直接的管理,即所谓的“使斗緍尹之”。
  “斗緍”是人名,“尹”是楚国对县官的称呼,相当于现在的“某行政区最高行政长官”。

  这里需要补充一句,最初的官僚很可能也是世袭的,只不过只能世袭“官职”,不能世袭领地,后来,才慢慢地发展到连官职也不能世袭。事物的发展总要有一个过程嘛,是不是,都要一点一点的来,谁也不能一口气吞个胖子?
  可是,经过楚武王这么一改革,不得了,因为大家都发现其中有一个莫大的好处,就是—“废封建,置郡县”的改革,非常有利于加强诸侯国君个人的力量。
  为什么这么说呢?
  日期:2018-09-30 18:56:03
  《历史的侧面》(199)
  首先,掌管县的官吏都由楚王亲自任命,这些官吏只有管理权,没有所有权,干的好就干,干不好就滚蛋,时时刻刻都处于国君的监控当中。

  其次,这些职业官僚都是非世袭的,所有的权力和地位都是国君给的,他们的个人荣辱也都捏在国君一个人的手里,没有国君的支持他们什么都没有、什么也不是。所谓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这非常有利于国君个人的集权,而不像其他那些具有独立封地的卿大夫,仗着自己的势力总是想方设法和国君对着干。
  再次,类似“县”这样的行政区与卿大夫的封邑完全是两码事儿。它们直接隶属于诸侯国君,而不像封地那样都掌握在各级封君手里,这在无形之中又加强了国君个人的实力。
  比如说楚王吧,他个人直接控制的县就特别多,他所能征集到的兵员、财源、物资、粮饷也就特别的多,王族的势力就强大,这特别有利于国家内部的稳定。整个诸侯国可以攥紧成一个拳头,一致对外。这对于春秋战国时期,无时无刻不想着怎样加强王权然后对外开展争霸战争的诸侯国君来说,实在是大有吸引力了,也是他们朝思暮想和梦寐以求的东西。[/cp]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