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学的研究》
第51节

作者: 女侦探
收藏本书TXT下载
  此时,法医送来了尸检报告,通过与DNA数据库对,发现死者是前几日失踪人口里的柒柒,但我们从死者的皮肤检查到,死者在死前也与凶手发生过不正常行为,但是却没有留下凶手的液体。死者的牙髓腔充血,牙小管有充血、水肿、出血的征象。尸体内部征象,各脏器呈明显瘀血状态,但脾因代偿性收缩而呈贫血状。器官被膜下、粘膜瘀点性出血。死者肺表面、甲状腺、颌下腺以及脑蛛膜等处,口腔、咽喉、气管、胃肠、肾盂、膀胱、子宫外口等处的粘膜均可见出血点。从死者的死亡特征来看这是机械性窒息,而机械性窒息是指因机械性暴力作用引起的呼吸障碍所导致的窒息。由于机械作用阻碍人体呼吸,致使体内缺氧,二氧化碳蓄积而引起的生理功能障碍。

  “叶子,看来我们得多加两条相同点了,六是死亡原因都一致,七是死者在死之前都曾被侵犯过,但是都没有凶手的留下的液体。说明凶手具有反侦查能力。”
  我似乎又想起来了什么,说:“咦,对了,不同点我们是不是要加一条,现场不同,一个是第一现场,一个是第二现场。一个现场满是血迹斑斑,一个现场绿树成荫,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看来这次的心理画像有点小难度啊。”
  “哈哈哈,也会有你碰到的难题啊,我还以为你什么都会啊,什么都难不倒你。”叶子趁机挖苦我。
  “不过我还真有点思路,只要稍微线索再多那么一点,基础的心理画像应该可以刻画出,但是想要详细的还是有点困难的。算了,我们先破解一下留在现场‘HelloKitty’的讯息吧,这也是目前我们现在唯一可以做的了。”
  不过之前已经知道GR所代表的含义,那HelloKitty也不是什么应该所代表的是那起案件。
  “芷若,按照你这么说的话,下起案件的死者应该会没有头颅吧?毕竟和这起案件有最直接的联系是头颅了。”

  “是的,没错。凶手留下犯案讯息是想让我们猜出第三起案件死者的分尸手法,看来凶手是个极其聪明的家伙。”我继续分析着,“凶手的犯案手法在升级,现场环境也在不断变化,首先是由最初的血迹斑斑的现场,慢慢转成具有绿色意境的现场;其次是死者,第一名被杀害的死者是留下了整个骨骼和肌肉组织,第二名死者虽然留下了骨骼和肌肉组织,但是被凶手泼了浓丨硫丨酸,第三起也是猜测,最后死者的整个躯干都会没有,只剩下头颅。对于连环杀人案的凶手而言,每个连环杀人案的凶手都会有一种犯罪标记。凶手为什么要和两名死者发生不正常的行为,这也是匪夷所思的问题。很显然凶手的心理已经发生了扭曲,或者曾经遭受到什么刺激才会导致的性别倒错。”

  凶手的犯罪标记是在每起案件后都会留下犯案讯息。犯罪标记:暴力等级加速发展,导致纪念品的出现:纪念品是一种犯罪标记,所谓犯罪标记,是指犯罪人为满足心理或情感方面的需要而实施的特殊行为,是一种犯罪人进行的多余行为,是帮其自己做的,具有一定连续行为。
  “向强者认同,得不到的美好,毁了好。凶手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他经历过挫折,遭受过刺激,还有很多我们所不知道的事情,但是这却足以影响犯罪者的心理和人格变化。凶手要把怒火加给更弱的人,那些曾经伤害过他的人,那些他更弱小的人,那些那些美好得让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他想要却得不到的人。‘向强者认同’:当一个人受到强者的压制,由于自身无法摆脱困境,通过心理过滤反馈,反而将这种强者必然压抑弱者的错误逻辑合理化,当心理淤积成疾,行将崩溃之时,便选择去伤害弱者而不是反抗强者。凶手也是如此,他的虐杀,其实是在杀死弱势,自卑而平凡的自己,从而获得强者心理。‘毁灭那些我所得不到的’:现实生活状况的平凡和不佳或者境遇转变往往是引发高度焦虑的根源,加一直压抑在心底无法宣泄的空虚,是凶手蜕变的温床,他要毁灭一切美好的东西,那些无法企及的,这是他释放压力的方法,拥有这种情绪的人根本不会在乎别人说他残忍,因为他认为那是彰显他"能力"的一面,他会被人唾弃,但不会被人轻视,而这正是他的潜在心里逻辑动力。”紧接着,我又说,“他和大多数连环杀手一样,看去很普通,很老实,但观其内心世界,自卑而狂妄,孤独而麻木冷血,可能从童年开始,因为一些人,一些事,他们的个性已经开始失衡,他们无法适应人与人之间的微妙规则,而孤独,让他们有大把时间发展,进化,深思自己的幻想,消极的生活环境,外在的某些挫折让他们的幻想下流而暴力,同时,对于恐惧和焦虑的体验感下降,道德感无法发展,同理心和同情心缺失,喜怒不形于色,最终堕入深渊。”

  叶子、夏漩和万婉目瞪口呆地看着我,等我讲完他们还没缓过神来,随后才慢慢地说出一句:“真厉害,不过还有吗?”
  “有,你们继续听着。凶手选择对象是陌生人:大多数的连环杀手目的不是图财针或者对个人的特定报复,杀人,只是为了杀人获得的畸形快感,所以猎物的选择,可能会针对某一类人选择或是没有针对性的随机选择,除去“98.7.30”案件外,高承勇选择的目标是青年女性群体,多数为较有姿色的女性群体,从犯罪心理学来解释,凶手选择被害人若是有一定具体形象的,那么这个形象可能是某个对凶手价值观带来颠覆的人,是形成其畸变心理的最初刺激源,通过后续报道,我们也能认为这是一种‘毁灭美好事物心理机制’。作案具有部分行为连贯性:作案模式基本可以确定为‘选择—跟踪—谋杀’,他很清楚学校学生的作息规律,这导致他选择晚在学校作案。晚作案,反映的是两个事实:第一,凶手强烈的杀戮感。第二,潜意识里对第一起案件的犯罪时间延续。如‘完整人皮被切开,死者周围放置着人体模特,都被披死者的人皮’几乎成为了一种惯性的固定动作,这个模式基本是第一起案件的模式,也反映了凶手对第一起案件手法很迷恋并加以延续,后来得以强化—割尸,毁尸。暴力等级加速发展,导致纪念品的出现:纪念品是一种犯罪标记,所谓犯罪标记,是指犯罪人为满足心理或情感方面的需要而实施的特殊行为,是一种犯罪人进行的多余行为,是帮其自己做的,具有一定连续性。如在白银案后期出现的“尸体部分缺失”正是一种犯罪标记,高某对于第一起案件加以基本的延续,暴力等级也在发展,发展的方式大致为两个方向,割下尸体带走或者**,两大强化快感方式,在后期几乎缺一不可。而在我们这次案件割皮,留下下次犯案讯息还有不正常的行为,也同样是两大强化获取快感方式,在期凶手犯案也同样是缺一不可。综我们可以确定,这次凶手是一个标标准准的连环杀手,一种为了满足内心空虚感而不择手段,杀戮仪式和生存机制相结合,将杀人转化为一种内在精神刺激的生物。倒错的空虚感和幻想,内在的压抑:拥有这种扭曲心理的人,只有掺杂暴力,伤害,甚至折磨的行为,才能满足其病态快感。他要摧毁她,于是他用凶器一次又一次疯狂的捅刺受害人,前面也提到,这种过度的杀戮,如果是系列案件的偶然因素,会被视为他的初始犯罪手法,通常是稚嫩和混乱的体现,但是他把它延续了下去,形成了在犯罪非必须而他执意执行的动作,成为他愤怒和压抑的行为证据。”

  日期:2019-03-12 18:51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