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降临60年前,原来我才是当年拯救爷爷、家族和china的男神》
第19节

作者: 纪逰
收藏本书TXT下载
  “看来,他是真的有些害怕。”何深笑道。
  黄昊哲并未回应,直接钻进车内。
  日期:2019-03-15 19:19:15
  霞飞路以法国名将霞飞命名,乃是上海滩最繁华的一条商业大街,堪称上海滩的时尚之源。
  白天的“逍遥门”较之夜晚,显得更加冷清。
  尤其是金色大门上贴着的封条,虽然霞飞路的本色只有在夜晚才会显露,但众人见着“逍遥门”还是不自觉的避了过去。
  黄昊哲站在门外,第一次好好打量正门,金黄色的大门富丽堂皇尽显无遗,门上嵌有特殊的玻璃材质,琉璃光彩在阳光的照耀之下散出七彩色,很是漂亮,不难想象夜幕降临之际,门内的五彩光灯透过这扇门将折射出多少烟华。
  “怎么还站在这里,直接进去吧。”
  何深揭下封条,推开门进去,黄昊哲紧随其后。两人直奔二楼命案现场,却又都不约而同地停在门口。黄昊哲并没有直接进去,反而来到了隔壁。
  日期:2019-03-15 19:19:38
  黄昊哲推开隔壁的门,走进去。何深还没靠近,他突然打开门,快步走了出来。
  “你这又是在做什么?进来出去的?”何深不解,黄昊哲也不说。他不知从何找来两只纺织袋递给何深,自己则将袋子套在脚上细细绑好。

  何深倍感新意,“这还挺新鲜的。”
  “这比塑料袋更好。”黄昊哲脱口而出一句话。
  何深却不懂,“塑料袋?那硬梆梆的如何作袋子?”黄昊哲忘了三十年代的上海尚未出现塑料袋,纵然是塑料一词,恐也只有少数一些人知道,但也仅仅局限于化工材料。
  “穿上吧,不容易留下脚印破坏现场。”他不想多做解释,径直朝大门正前方走过去。
  何深也没过多纠结,“说说吧,你那晚发现了什么?”
  日期:2019-03-15 19:25:54
  继续科普时间:
  相信大家对于霞飞路应该不陌生吧,毕竟在很多影视剧中都会出现这条路,因为它几乎算是民国时期旧上海的经济商业的代表。
  霞飞路(今淮海中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堪称上海城市的时尚之源。这条长约4公里的商业大街,名店林立、名品荟萃,其中不少是俄侨老店,或是法租界同业之最,他们以欧洲样式的商业布局,展示着几乎与欧美发达城市同步的高档生活消费品,尤以西餐、西点、西服和日用百货最具特色。
  日期:2019-03-15 20:06:46
  淮海路的前身是霞飞路,霞飞—法国著名将军
  淮海路是自东而西相继筑成的。东路先筑,中路次之,西路最后。三段道路的修筑,都与法租界有关。
  上海开埠以前,城市重心在县城,今黄浦区及其以北、以西地区,皆为溪涧纵横的农田,三数村落,散布其间。从芦家湾、淡井村(今永嘉路东段)、顾家宅(今复兴公园)这些散发着泥土芬芳的地名中,我们还能依稀想像出当年的田园风光。
  1843年,依据中英《南京条约》,上海开辟为通商口岸。1844年,中法《黄埔条约》签订,法国人取得在上海等通商五口居住贸易、租地建屋的特权。1845年,上海道台宫慕久与英国驻沪领事巴富尔商定《上海土地章程》,上海英租界设立。1849年4月6日,上海道台麟桂在与法国驻上海第一任领事敏体尼(Louis Charles Nicolas Maximilien Montigny, 1805-1868)磋商后,同意辟设法租界,其四至为:南至城河,北至洋泾浜,西至关帝庙褚家桥,东至广东潮洲会馆沿河至洋泾浜东角。这是法租界的最初范围,面积986亩。以后,上海县城以北、以西地区逐渐城市化,但到十九世纪末,今淮海路地区仍较冷落。

  日期:2019-03-15 20:07:51
  民国初年,法国再次谋求扩大租界。1914年,袁世凯政权以法方允许中国警探在法租界内自由逮捕人犯(实为革命党人)等条件为交易,满足了法方扩界要求。这年4月8日,交涉员杨晟与法国驻沪总领事甘世东(Gaston Khan)签订上海法租界外马路划分警权协定。至此,今重庆路以西、华山路以东淮海中路地区,均被划入法租界管理范围,城市化速度也由此大为加快。1915年6月21日,宝昌路更名霞飞路,以法国名将霞飞命名。1943年10月8日,更名泰山路。1945年10月,更名林森路,以纪念原国民政府主席林森(1867~1943),以西藏路为界,分别称林森东路、林森中路。1950年5月25日,更名淮海路,以纪念淮海战役的胜利。西藏路以东部分称淮海东路,以西至华山路部分称淮海中路。

  淮海西路东起华山路,西迄凯旋路,始筑于1925年,系法公董局越界所筑,原名乔敦路(Jordan Road),以英国驻华公使名命名,1933年改名庐山路,1945年更名林森西路,1950年更名淮海西路。
  淮海路初筑时(西江路、宝昌路)均为泥石路面,后来陆续铺设块石。1902年起,遍栽从法国引进的悬铃木树作为行道树,上海人习称“法国梧桐”。1908年,开始行驶2路有轨电车,这路电车通行整整60年,到1968年才停驶。20年代,淮海路改建为柏油路面。1926、1927年,无轨电车、公共汽车相继开通30年代,改建水泥路面。50年代以后,屡加修建,提高路面,加大排水功能。1960年开通26路无轨电车(今126路前身)。1992年,因营建地铁工程,地下管线全面重铺,并铺设水泥混凝土路面。

  引至度娘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