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05-28 07:41:53
就在此时,右尚方署监事耿询跳了出来,他苦谏隋炀帝,希望皇帝能够留在涿郡,不要御驾亲征,以身犯险。
这个台阶给的,完全是量身定做,恰到好处啊!
隋炀帝:“卫士何在!征伐高句丽在即,耿询却长他人志气,灭我大隋的威风,实在是可恶至极,把他拉出去砍了,以儆效尤!”
要我来说,不管是庚质,还是耿询,都不应该拦着隋炀帝!
第一,隋炀帝御驾亲征,并不是上阵杀敌!
第二,大隋有百万大军,而且处于攻势,隋炀帝的人身安全毫无问题!
第三,隋炀帝是个心思细腻之人,从他的安排看来,每一步都若合符节,大臣没弄懂隋炀帝的意图就随意发言,是邀名买直还是另有担心,我们不得而知!
第四,大敌当前,灭自己威风实在是罪大恶极,如果换成其他脾气暴躁的武将,劝谏之人恐怕早已经身首异处!
凭着隋炀帝的身份地位,想要杀人泄愤,杀鸡儆猴,完全可以理解,不过在大臣的劝谏下,他还是宽大为怀,释放了耿询.
612年1月2日,隋炀帝正式下诏:
大隋左十二军,出镂方、长岑、溟海、盖马、建安、南苏、辽东、玄菟、扶余、朝鲜、沃沮、乐浪12道。
大隋右十二军,出黏蝉、含资、浑弥、临屯、候城、提奚、蹋顿、肃慎、碣石、东目施、带方、襄平12道。
两军在平壤城下会师,然后一举拿下高句丽的都城平壤。
隋炀帝亲自为二十四军挑选了正职大将军一名,亚将一名,并组建了四十队骑兵,每队一百人,十队为一团;八十队步兵,分为四团,每团各有偏将一名。
值得注意的是,隋炀帝还给每一路大军都配备了受降使者,这个使者不受任何军事长官的指挥,他的使命就是负责接纳受降的人。
612年1月3日,第一支军队正式开拔,往后每日出发一军,两军相隔40里,整个军队完全开拔,前后共用了40余天。
据史料记载,隋炀帝的大军总共是113万3800人,一路上首尾相接,旌旗蔽日,鼓角相闻,浩浩荡荡,成为中国历史上外族征战最隆重的一次。
用一句土话来说,这么多人就算是一人一口吐沫,或者一人扔一块石头,高句丽恐怕都接不过来。
然而,此次军事行动的最高统帅是隋炀帝,他的心思直接决定了这场战役的最终走向,那么他到底想要打一场什么样的战争呢?
日期:2018-05-28 09:03:49
隋炀帝出发之前,向全国各地的老百姓和官员们发布了一道诏书,其中就说到:天罚有罪,本在元恶,人之多僻,胁从罔治。
意思是所有的罪孽都有一个元凶巨恶,此次隋朝征伐高句丽,高元无疑就是隋炀帝最想打击的人,至于其余的部族和士兵们,都不属于大隋打击的范围。
诏书中还说道:若高元泥首辕门,自归司寇,即宜解缚焚榇,弘之以恩。意思是高元如果能够负荆请罪,向大隋称臣纳贡,隋炀帝依旧可以对他网开一面。
在隋炀帝看来,灭高句丽只不过是分分钟的事。
不过,他更想以大隋的百万雄兵和经济实力为后盾,从道义和天威上彻底征服大隋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使得万国来朝(这恐怕也是他发动中国历史上人数最多的征战,最后却只用35万大军的根本原因)。
隋炀帝心里非常清楚,建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万世之功,成就千古一帝的美名才是他的终极梦想。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隋炀帝才会率领文武百官御驾亲征,才会力排众议,放弃出奇制胜、兵行诡道的用兵理念,主张兴仁义之师,堂堂正正的攻打高句丽。
军队开拔之后,隋炀帝再次发布诏书:
朕征伐高句丽,全国上下莫不协助,朝廷文武亦尽心尽力,普通百姓舍家弃口,家里很少再有余粮,这些情况朕都非常清楚!因此,诸县的郡守们,要多多照顾这些出人出力的家庭,如果家里粮食缺乏,从国库拨给,如果有土地,但是家里人身体不好的,号令那些富裕,或者人口多的人家去帮助他们打理田地。在朝廷攻伐高句丽的期间,朝廷各地的官员要务必保证在家里的妇幼老小有足够的粮食食用,在外服役的壮丁不需要担心家里的生计。
这些,都是隋炀帝的诏书所写,不容争辩。
日期:2018-05-28 15:54:19
612年3月14日,隋军数十万将士来到了辽河边上,准备过河决战。
然而,高元似乎很有个性,表现地有些卓尔不群.
在此之前,隋文帝杨坚派了三十万大军前来,还没到达高句丽本土,高元就吓得神经衰弱,连忙上表自称“辽东粪土臣元”.如今,隋炀帝御驾亲征,带领百万雄兵压境,高元反倒是威武不屈,还在辽河的对岸布置了数万兵力,打算防御大隋的进攻!
这是隋炀帝东征以来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兵半渡而被击。
辽河的宽度大概也就100米左右,凭借着当时的人力物力,根本就不是什么难事,隋炀帝让建筑大师宇文恺在辽河比较浅的水流上建造了三座巨大的浮桥,意图送大军顺利过河。
宇文恺不愧为建筑大师,他并没有从辽河西岸一路向东岸搭桥,而是将整个大桥拆分为几大段,造完之后再合起来,利用河水的浮力推送到河的对岸。
浮桥很快就搭建完成!
然而,当隋军把浮桥推送到对岸的时候,尴尬的一幕出现了:由于对距离的估算出现失误,宇文恺建造的浮桥似乎有点短,送到对面的时候和岸边还差4米左右,根本就够不着岸.
这也就意味着,浮桥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士兵们如果想拿下岸上的守军,就必须跳到辽水之中和高句丽的士兵短兵相接,以低打高…
就在此时,左屯卫大将军麦铁杖(此人是个传奇人物,土匪出身,武功奇高无比,后来被官府收编,成为了隋炀帝最宠幸的大将军之一),以及他的三个儿子麦孟才、麦仲才、麦季才冲上了高句丽的阵地,杀的敌� 尸横遍野,眼看着就要为大军撕开一道缺口!
然而,高句丽士兵前仆后继,玩命似的狂冲,再加上有弓箭掩护,麦铁杖等人逐渐招架不住!再回头看看友军,因为浮桥迟迟不到位,再加上高句丽士兵拿着武器一顿猛戳,死亡人数急剧上升.
据史料记载,一直到麦铁杖被杀身亡,他都未曾后退半步!
所谓的忠肝义胆,英雄气概,就是用自己的性命去维护忠诚和使命!
辽水之战,左屯卫大将军麦铁杖、虎贲郎将钱士雄、孟金叉等大批将士当场力战身亡,而隋军却不能前进半步!
隋炀帝没有想到会在辽水河上遭遇出兵以来的第一场滑铁卢,他听闻麦铁杖等人战死,痛哭流涕,伤心欲绝,当即命人将三座浮桥撤回,暂缓了此次进攻。
隋炀帝并没有处罚任何人.
在他看来,将士们因为兵败辽水而蒙受的屈辱,为战死的同袍心生的愤怒,才是最可怕的力量!
随后,隋炀帝准备了一笔巨额赎金,并派人前往高句丽军中,将麦铁杖的尸首换了回来,并下诏追封他为光禄大夫、宿国公,谥号武烈,大肆封赏了此次战役中死去的将士。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