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五世纪——南北朝前期的牛人们》
第51节

作者: 云淡心远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07-23 06:40:27
  NO.74
  说起来,崔浩和李顺其实还是亲戚—李顺的妹妹嫁给了他的弟弟,他的侄子又娶了李顺的女儿,但不知是出于妒忌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崔李二人的关系并不融洽,崔浩看李顺很不顺眼,李顺对崔浩也很不服气。
  这次,崔浩站了出来,厉声反驳道:《汉书·地理志》中说,凉州之畜,为天下饶,要是那里没有水草,牲畜资源怎么可能那么丰富?那么多的牛难道都是吹出来的?而且,汉代的人也绝不可能在没有水源的地方筑城池,建郡县!更何况,积雪融化的水浸湿地皮就不错了,能用来灌溉吗?你说的实在是太荒谬了!
  李顺也毫不示弱: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是亲眼所见,你又没去过,凭什么说我是错的?是不是自大限制了你的想象力?
  崔浩冷笑说:我看不是凉州缺水,而是你缺德!你受了人家的贿赂,当然要为他们说话,别以为我那么好骗!
  他的声音虽然并不高,但这句话的威力却不亚于一颗卫星定位的战斧式巡航导弹—无比精准地击中了李顺的要害。
  事实上,李顺在出使北凉时,的确是暗中收了沮渠蒙逊父子不少好处—和田玉石西域美女汗血宝马达阪城的姑娘…,可谓应有尽有。
  两年前他之所以要竭力阻挠拓跋焘西征,正是出于这个原因。
  现在一下子被崔浩揭穿,心虚的他顿时无语了。

  就这样,在崔浩的据理力争下,征讨北凉的决策终于定了下来。
  公元439年六月,拓跋焘让年仅12岁的太子拓跋晃在宜都王穆寿(北魏开国元勋穆崇之孙)的辅佐下留守国都平城,同时又命长乐王嵇敬、建宁王拓跋崇(拓跋焘的堂叔)率军二万屯兵漠南,以防备柔然,随后自领大军浩浩荡荡西进,直扑凉州。
  这次西征,他还为自己找了一位向导。
  此人是南凉末代君主秃发傉檀之子,本名秃发破羌,南凉灭亡后,他辗转来到了北魏,拓跋焘见他相貌不俗,见识不凡,对他极为欣赏,不仅封他为龙骧将军,还特意赐他姓源—据说秃发氏和拓跋氏同源,两百年前是一家,从此他就改名成了源贺。
  源贺对拓跋焘说:姑臧城外有四个鲜卑部落,都是我祖父当年的老部下,我愿意在大军到来之前,先去说服他们归降。这样沮渠牧犍势单力孤,攻取他就容易多了。
  拓跋焘同意了。
  源贺没有食言,很快就招降了原本属于北凉的三万多鲜卑部落,北魏军声势大震,很快就进抵姑臧城下。
  见姑臧周围水草茂盛,绿意盎然,拓跋焘放心了,不由兴奋地对崔浩说:爱卿所言,果然不虚!

  崔浩意味深长地回答:臣一向不敢不说实话!
  是啊,他不敢不说实话,敢不说实话的是谁呢?
  当然是李顺。
  从此,在拓跋焘的心目中,李顺的形象一落千丈—从天使变成了狗屎,拓跋焘对李顺的态度也有了180度的转变—从深受信任变成了深恶痛绝,两人之间的关系也从以前的大宝—天天见变成了海澜之家—一年逛两次。
  三年后又有凉州人告发李顺受贿的实据,崔浩乘机在拓跋焘面前落井下石,大说特说他的坏话,从隐瞒军情到有婚外情,从不讲真话到不讲卫生,从为人傲气到患有脚气…惹得拓跋焘勃然大怒,李顺因此被杀。
  这是后话,暂且不提,还是先看沮渠牧健吧。
  尽管北魏大兵压境,实力又相差悬殊,但顽强的沮渠牧犍依然不愿屈服,依然决定要负隅顽抗。
  他命其弟沮渠董来率军出城迎战,却被打得大败而回,无奈他只得一面固守城池,一面紧急派人向柔然求救—请求柔然可汗吴提出兵威胁北魏本土,以迫使拓跋焘退兵。

  日期:2018-07-30 06:44:18
  NO.75
  吴提留其兄乞列归在六镇一带与北魏嵇敬、拓跋崇相持,自己则率精锐骑兵乘虚南下入侵北魏,很快就抵达了距平城仅二百余里的善无(今山西右玉)!
  一时间平城城内乱作一团,穆寿等人惊慌失措,甚至想带着太子逃走,幸亏保太后临危不惧,坚决制止了穆寿的举动,人心才逐渐稳定下来。
  随后保太后又派大将长孙道生等人领兵前去抵抗柔然,终于在土颓山(今山西平鲁西北)一带挡住了吴提的大军。
  与此同时,嵇敬、拓跋崇也在阴山以北对柔然发动了反攻—大破乞列归所部,乞列归本人也成了北魏军的俘虏。
  得知老家有失,吴提不敢恋战,慌忙退回了漠北。
  柔然的失利,让姑臧城内的北凉军民彻底失去了信心。
  公元439年九月,沮渠牧犍的侄子沮渠万年打开城门,投降了北魏。
  魏军随即蜂拥而入,攻占了姑臧。
  见大势已去,沮渠牧犍只得带着文武百官向拓跋焘面缚请降。
  北凉就此灭亡。

  拓跋焘终于实现了统一北方的夙愿。
  持续一百三十多年的五胡十六国时期至此结束。
  历史也翻开了新的一页—吞并了北方诸国后的北魏和南朝的刘宋南北对峙,真正意义上的南北朝时代就此开始。
  接下来,让我们把目光转向南朝。
  与四处扩张的拓跋焘不一样,这些年刘宋皇帝刘义隆的工作重心是内政。
  他勤于政事,励精图治,先后颁布实行了兴农、减税、劝学、清理户籍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在以他为核心的刘宋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努力下,这一时期刘宋境内政治较为清明,百姓生活较为安定,社会生产迅速发展,经济文化日益繁荣。
  按照《宋书》的记载就是:区宇宴安,方内无事,三十年间,氓庶蕃息,奉上供徭,止于岁赋,晨出莫归,自事而已。守宰之职,以六期为断,虽没世不徙,未及曩时,而民有所系,吏无苟得。家给人足,即事虽难,转死沟渠,于时可免。凡百户之乡,有市之邑,歌谣舞蹈,触处成群,盖宋世之极盛也…
  这就是史上著名的“元嘉之治”。
  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刘义隆当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身边有一批得力的帮手。
  在继位初期,他最倚重的是他在荆州时的亲信王华、王昙首以及王昙首的哥哥王弘,这几位都是世家出身的文士,世代官宦,家学渊源,在治国方面很有一套,让他们去处理政务相当于让加藤鹰去做鸭、楼主我去搬砖—完全是得心应手。
  可惜王华在刘义隆继位没几年就去世了,王弘兄弟两人便成了朝中最炙手可热的人物。
  当时王弘身兼司徒、录尚书事、扬州刺史等多个要职,不过他虽然位居显要,但由于之前曾参与过徐羡之等人的废立,历史并不清白,因此他一直很不安心,一直如履薄冰。
  在他看来,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最风光的时代,也是最危险的时代。
  有人劝他说:无限风光在险峰…不,无限风险在高峰,你们兄弟的权位太高了,容易招人嫉恨。彭城王刘义康是皇上的弟弟,最好将他征召入朝,与你共辅朝政为妥。
  王弘对此深表认同,便上疏请求将自己的职务转给刘义康,刘义隆起初不肯,但在王弘的一再坚持下,最后还是不得不同意了他的要求,任命刘义康为侍中、司徒、录尚书事,与王弘共同执掌朝政。
  深感高处不胜寒的王弘此时早已把明哲保身放在第一位,对手中的权力像对用过的卫生纸一样—弃之唯恐不及,很快他就把朝中大小事务全都委托给了刘义康处理。
  之后的三年内,王昙首、王弘相继去世,从此刘义康开始独掌大权。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