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普通人身边的灵异事件》
第19节

作者: 无语独上鬼楼
收藏本书TXT下载
  对于人类来说,生、老、病、死是不容改变的客观现实,也是一个无法扭转的自然规律。尽管人们对“濒死体验”一词很陌生,但在面临即将到来的“死亡”时,一般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产生某种体验,这种体验在医学上被称“濒死体验”。
  濒死体验,可以分为预期性和非预期性两类。预期性濒死体验,是指人由于长期患病,对死亡有一定思想准备情况下的濒死体验。非预期性濒死体验,是指由于突发事故造成的濒死体验,如车祸、地震、失足落崖等。让我们先来看看我国在开展濒死体验研究时,几位唐山大地震幸存者是怎样回忆自己当时的濒死体验的?
  日期:2018-09-25 19:56:54
  形形色色的濒死体验
  地震那年,23岁的刘某是一位初中文化程度的工人。这位面容清秀的姑娘在那场劫难之后,只能在轮椅上度过她的后半生了。她被倒塌的房屋砸伤了腰椎,下半身不能动了。她回忆说:“被砸伤时,我一点也没有害怕的感觉,反而觉得思路特别地清晰,思维的速度也明显地加快了。一些往事如电影般一幕一幕地在脑海中飞驰而过:童年的时候和小伙伴们一起嬉笑打逗的欢乐、谈恋爱时与男朋友卿卿我我的甜蜜、在工作中做出成绩受到厂里表彰时的喜悦……这些往事一时间纷纷闪现在脑海中,而其中大都是令人愉快的生活情节。”她说,在得救前的短短几十分钟濒死过程中,她体验到了一种人生的幸福与快乐,一辈子里第一次那么深刻地感受到生的可贵。因而尽管得在轮椅上了却一生,但每当回忆当时的这种感受,便增强了活下去、好好活的信心。

  当年只有12岁的农家娃李某,还不懂得什么叫地震便亲身尝到了地震的滋味。他被落下来的房梁砸伤了颈椎。他被吓坏了,“我仿佛置身于医院的太平间里,看到许许多多的死鬼和不认识的人。身体好像已不属于自己了,下肢似乎不翼而飞,身体的各个部位散落在空间里。接着好像沉在万丈深渊里,四周一片黑暗,听到了一声声难以描述的莫名其妙的声音。这种感觉大约持续了半个小时,心想这回完了,还没长大成人便要与爹娘分离,这里便回顾起了自己短暂的一生,纯粹是一种‘意识流’,想到哪是哪,好像根本不受大脑支配。”

  28岁的银行职员王某的濒死体验充满了神秘色彩,他说:“当时我正在熟睡中,只听见一声巨响,感觉到一块天花板砸下来压在我的胸部,我挣扎着试图拔出身体,可是怎么也动不了,想喊,却不管用多大的劲也喊不出来。“这时朦胧之中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只见眼前出现了一个穿长袍马褂的男人。他一瘸一拐地走到我面前,虽然离得很近,但相貌却怎么也看不清楚,面部模糊一片。他带着我走进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我眼前一片漆黑,只觉得身体在不由自主地跟他走。行至黑洞的尽头,我才发现眼前是一个金碧辉煌的地下宫殿。那个男人进里面报告,片刻功夫我听见里面有人说:‘生死簿上没他的名字,先让他回去吧!’此时,我一睁眼,发现自己早已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医生、护士们正在紧张地给我做抢救呢。”他的讲述把人们带入了传说中的“阴曹地府”。

  大学女教师曹某生在旧社会,地震时已活了56岁,却从未相信过有鬼有神存在。尽管地震不仅把她本人砸瘫,而且使她失去了丈夫、大儿子和小孙子,但她不管是在濒死时刻还是活下来之后都不认为这是命运对她的捉弄。她在濒死时想到的是她所热爱的工作岗位。她回忆说:“当时,我一生的经历在一瞬间一一闪过,从上大学到‘四清’,从‘文丨革丨’到挨批斗,这一辈子经历了太多的坎坷,好不容易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不久,就要这么死去心有不甘。”这不是什么豪言壮语,而是一位热爱生活的知识女性“临终”前的切身体验。

  日期:2018-09-25 19:58:02

  神奇不等于神秘莫测
  正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一样,每个人的濒死体验也不尽相同,甚至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但“神奇”却不能与“神秘莫测”划等号,濒死体验绝非完全的杂乱无章没有规律。
  在冯志颖的研究报告中,把人遇到灾难时可能产生的濒死体验归纳为40类,主要有生活回顾、隧道体验、意识与躯体分离、躯体陌生感、身体异常感、失重感、世界毁灭感、同宇宙融为一体感、死亡矛盾感及时间停止、情感丧失等。有的人濒死时,只感觉到其中的一两种体验,有的人则多种体验同时并存或交织出现。
  根据研究中的统计,有半数以上的人濒死时在对生活历程进行回顾;近半数的人产生意识从自身分离出去的感受,觉得自身形象脱离了自己躯体游离到空中——自己的身体分为两个,一个躺在床上,那只是个空壳,而另一个是自己的身形,它比空气还轻,晃晃悠悠飘在空中,感到无比舒适;约三分之一的人有自身正在通过坑道或隧道样空间的奇特感受,有时还伴有一些奇怪的嘈杂声和被牵拉或被挤压的感觉;还有约四分之一的人体验到他们“遇见”非真实存在的人或灵魂形象,这种非真实存在的人多为过世的亲人,或者是在世的熟人等,貌似同他们团聚。此外,当危难降临时,确信自身已经死亡或正在走向死亡,是灾难幸存者另一普遍存在的内心感受;有时则呈现为死亡矛盾感,即在确信自身已经死亡的同时,仍然体验着生存于世的喜悦。

  研究报告指出,每个人不同濒死体验的产生,受到个人经历、社会心理及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比如,是否相信灵魂及命运、对死亡的看法、对濒死体验知识的了解都会直接影响到产生濒死体验的各类及内容,而文化程度、职业、婚姻、性格倾向等也会对濒死体验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研究还发现,半数以上的人在遇险时不但不害怕,反而思维特别清晰,心情格外平静和宽慰,无任何恐慌感,甚至有的人在这危难之际,还有某种欢乐或愉快的感觉,同时觉得思维过程异常迅速,浮想联翩。在“死而复生“之后,对当时濒死体验的记忆,也往往会在十年、二十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里一直保持清晰,用“刻骨铭心”一词来形容这种记忆绝不过份。
  日期:2018-09-25 19:59:55
  研究死是为了更好地生
  濒死体验研究的是死亡, 而开展这一研究为的却是活人。冯志颖介绍说,精神医学理论和实践证实,人在危险境遇中的精神状态,可反映出他的生存能力。心情平静、行为松驰有利于身处绝境的人保存自己;相反,惊慌、恐惧或垂死的悲痛,都会迅速剥夺体内能量的贮备,加速死亡的来临。因而,对濒死体验的认识和理解,对人们更好地活着,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

  首先,对濒死体验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对面临死亡的人进行救生、安抚和医疗照顾,使其适应和增长对死亡的抵抗力。这一点,对于大灾后获救、患了不治之症而随时受到死亡威胁的人来说,是一种支撑力很大的精神力量。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