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朱元璋的心里根本没有真的想过投降。
没想到政府这么实在,什么条件都不讲,直接就同意了。
既然政府不想拖,那就只好他自己拖了。
这一拖就是一年多。
这一年形势还真的发生了变化。
就在这一年间,元朝的主要将领察罕帖木儿被敌方的地主武装给刺杀了。接任察罕帖木儿职位的是他的外甥,也是他的养子,叫做扩廓帖木儿。而对于扩廓帖木儿接任察罕帖木儿职务的问题,另一个元朝将领孛罗帖木儿很不满意。一来而去,扩廓帖木儿和孛罗帖木儿自己就打起来了,这样一时半会肯定是不会南下了。
以上这段不是在说相声,蒙古人的名字就是这么起的,我们现在也是没有办法,如果实在记不住也没有关系,你只要知道元朝政府内部很乱就行了,各个方面都很乱。
元朝政府内部这一乱,朱元璋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威胁没有了我还投什么降啊!
就在他打消了投降念头的时候,朱元璋突然收到一封群众来信。信洋洋洒洒写得很长,但是中心思想只有一个:不要投降元朝,不要投降元朝,不要投降元朝。
其实当领导的收到一封两封的群众来信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这封来信很不一般,它不一般倒不是因为信的内容,而是因为写信的人。
写信的人叫做叶兑。
叶兑是什么人?
是地方名士,用现在的话说类似于人大代表或者政协委员。也就是说他本来是属于政府序列的人。
而现在,他却公开站在了朱元璋这边。
这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元朝政府内部已经开始瓦解了;第二、朱元璋政权的性质已经开始改变了,他不再是单纯的农民政权了,他已经开始得到地主阶级的承认和信任了,而这一点,对于朱元璋最终建立全国政权至关重要。
朱元璋收起了叶兑的信,然后吩咐手下人去通知元朝的使臣,我要见他们。
就这样,在等待了一年多之后,张昶带领的政府代表团终于来到了应天。
到了应天的代表团没有受到高规格的接待,也没有受到低规格的接待,因为根本没有接待。
朱元璋下令,除了代表团团长张昶以外,其余的人全部杀掉。
朱元璋以此表明他与元朝势不两立的决心。
那朱元璋为什么不杀张昶呢?
因为朱元璋早就做过调查研究了,他知道张昶是个能人,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而
朱元璋真的很爱才,于是就留下了张昶,并任命他做了行中书省的都事,也就是省政府秘书。
对外,朱元璋当然是宣称代表团的人全部被杀了,毕竟,张昶同志的家人还在元大都待着呢。
对于朱元璋的出尔反尔,元朝政府没有任何反应。
第一,自己主要的将领还在打内战,没时间顾得上这个事;第二,自己被忽悠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心理上是有这个承受能力的。
没有投降元朝,那就还得继续在龙凤政权下干活。
而龙凤政权也没有亏待朱元璋,因为在不久之前,小明王韩林儿已经册封朱元璋为吴国公。
朱元璋当着他的吴国公,而四周局势也基本上趋于稳定了。他正想腾出手来实施他之前与刘基谋划过得军事战略,却突然被一个人跳出来打乱了他的计划。
跳出来的人是张士诚。
日期:2018-08-07 19:59:26
50.救援安丰——谁更厚黑?
一个朱元璋怎么也没有想到的人。
这个张士诚,在陈友谅进攻朱元璋那么危急的时刻,陈友谅派人联络他一起打朱元璋,他无动于衷。
在朱元璋击退陈友谅,又追着他一路往西去,而自己后方空虚的时候,他无动于衷。
在山东局面危急,北方红巾军风雨飘摇的时候,他无动于衷。
现在一切都逐步稳定了,他却跳了出来。
这张士诚的心思你可别猜,猜来猜去也猜不明白。
元顺帝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二月,张士诚派手下的大将吕珍包围了安丰城。
刘福通显然是没有办法守的住的,于是派人向朱元璋求援。
朱元璋得到安丰被困的消息之后,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商量对策。
会上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意见。
多数意见是救。
理由主要有两条,第一、韩林儿、刘福通和我们都是属于红巾军的序列,我们是手足兄弟,兄弟出事,我们必须得救。第二、安丰是应天的北部屏障,如果安丰失守,那么应天就会有危险。
少数意见是不救。
公开的理由也是两条,第一,虽然我们都是红巾军,但毕竟还不是一支队伍,现在张士诚去打刘福通,而不打我们,说明他是想跟刘福通撕破脸,而还不想跟我们撕破脸。而对于我们来说,现在这个阶段如果能够不跟张士诚撕破脸那肯定是最好的选择。第二,如果出兵安丰,那就等于跟张士诚宣战,而另一边的陈友谅一直虎视眈眈,只要我们这里与张士诚开展,陈友谅必然出兵,到时将会是腹背受敌。
两个意见似乎都有道理。
从当时的局势判断,似乎少数意见考虑更为周密一些,因为这样做的安全系数更高一些。
所谓少数意见其实就是一个人的意见,这个人就是刘基。
朱元璋想了很久,最终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他没有听从刘基的意见,还是决定出兵营救安丰。
刘基不死心,他觉得自己的意见是对的,但他没有当场反驳朱元璋,散会后又跟着朱元璋来到了后堂。
朱元璋也知道刘基肯定还有话要说。
刘基着急了,也顾不得君臣之礼了,开门见山就说到:“大帅,有些事情不便于当堂公开说出来,但是大帅你还是要三思啊!”
朱元璋突然想到了曾经要对刘基进行的试探。
试探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试探刘基有没有本事,那个在龙江之役找那个已经有答案了,今天正好试探一下他到底有多大的本事。
于是朱元璋说:“这是内堂,没有旁人,先生有什么话尽管说。”
刘基也不含糊:“大帅你得志向可不是做几个行省的丞相啊,你的目标应该是天下啊。现在我们如果去救安丰,那陈友谅必然会来进攻,到时候我们该如何抵挡啊,如果应天有失,那我们之后如何立足啊。所以出兵绝对是最不应该的选择。”
朱元璋并不生气,而是继续听刘基说。
刘基继续说:“假如出兵,无非是四个结果,第一、保得了城,救得了人;第二、保得了城,救不了人;第三、保不了城,救得了人;第四、保不了城,救不了人。而这四种结果,无论哪一种对于我们都是弊大于利啊,都是得不偿失啊!”
朱元璋心想,你这也太夸张了吧。
刘基没让朱元璋多想,就继续为他做分析:“先说这个城,如果我们倾尽主力,保下来应该不是大问题,但这就意味着我们要与张士诚开战,同时也要与陈友谅开战,双线作战。而且还要分出精力守卫安丰,到时候我们就会很危险。”
“这还不是最可怕的结果,最可怕的是人我们救不救得了。如果救不了,人死了还好说。如果我们把他们救出来,那该怎么办啊?韩林儿现在是皇帝,你把他救出来,他还是要继续做皇帝,而他继续做皇帝,那元帅你该怎么办呢?而且还有一个刘福通,如果他被救了,来了以后地位也必然是在你之上,你何苦冒着这么大风险去干这出力不讨好的事呢!”刘基有些激动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