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位:就是咸丰年间,权倾朝野的六爷肃顺:
肃顺是满洲镶蓝旗人,郑亲王端华同父异母的弟弟,道光二十六年(1846)授三等辅国将军,在道光朝并无显赫地位与官职,直至道光三十年(1850)才迁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道光帝崩逝时,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都曾受遗诏顾命,辅弼新帝咸丰。这两位亲王虽爵位高、资格老,但政治才能一般,汉文功底也不大好,在朝政中难以发挥真正的作用。肃顺不但具有政治家的卓识与远见,而且有改革弊政的胆识与气魄,在载垣、端华等人的援引下,很快得到咸丰帝的信任与重用,成为对咸丰朝朝政产生重大影响的铁腕人物。
在一众混吃等死、尸位素餐的满族亲贵中鹤立鸡群,堪称有理想、有抱负、有才干、有魄力,深得咸丰皇帝的信任和恩宠。咸丰去世前,他组织参与国家重大事务谋划与决策,是皇帝倚为心腹的首席智囊和幕后的国家总理;咸丰死后,他排在顾命八大臣的第三位,却是当之无愧的领导核心。
咸丰四年以后,肃顺先后调任御前侍卫、工部左侍郎、礼部左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理藩院尚书、礼部尚书、户部尚书等职。随着肃顺权力变大,在他周围逐渐聚集了一批官员,到威丰十年左右,基本形成了以肃顺为核心,包括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杜受田之子)、焦祐瀛等人在内的官僚集团,时人称之为“肃党”。
据说,咸丰帝曾想对懿贵妃实行“钩弋(亿)故事”,他把此想法说给肃顺,肃顺不敢多言,以免惹祸。肃顺在咸丰年间政绩突出,在打击贪腐和科举作弊案中大公无私秉公处理,主张重用曾国藩,为人正直,作风强悍,对咸丰忠心耿耿,敢作敢为,重用肃顺可以有效抑制懿贵妃和恭亲王奕訢,有利于稳定咸丰儿子的皇位。“钩弋故事”是西汉汉武帝刘彻有个赵姓的妃子,因其居住在钩弋宫,故称钩弋夫人。封号婕妤(结余)就是贵妃,刘彻欲立赵婕妤儿子弗陵为太子,怕日后出现母后外戚专权,就杀了赵婕妤。
二.咸丰西南先行,朝野结党站队。
咸丰打猎之前,安排他六弟奕訢留京主持议和。没想到奕訢是在既没有兵权,也没有咸丰授权节制留京大臣的权利下,在一无所有的的情况下,忍辱负重,出人意料的取得了议和成功,挽救大清于危难,受到朝野上下一致推崇,声名鹊起,可咸丰病危时也不愿召见奕訢,意欲将他排除在辅政大臣之外,要将辅政的权利留给随他到热河的肃顺为首的朝臣手中。这就引起了留守在北京的朝臣的不满,此时和谈已达成,英法美俄也大都支持与其打过交道奕訢。于是在北京的王公大臣们聚集在奕訢的周围,形成实力强大的北京帮。北京帮认为他们是在国家危难时,孤身冒险在前线和英法联军抗衡,最终在奕訢的领导下,才顺利的签订北京和约,有大功于社稷,怎么重赏也不为过,可现在却是当时和皇上跑路的怕死鬼当家,任谁能服。
1861年8月21日,咸丰病情突然恶化,晚上11点,召集在承德的群臣在他的病榻前交代后事,此时咸丰已无力亲笔书写,只能自己口述,让在场大臣代为书写。这为日后政变留下借口。交待的就是开篇我们说的。
三。慈禧和肃顺的往日冤近日仇
1.先看近日仇:
1861年8月22日,咸丰驾崩当天,皇后就被晋封为皇太后,懿贵妃慈禧是第二天晋封为皇太后的,照理说是没毛病。因为皇后原先就是后宫一把手,而懿贵妃本就是后宫2号娘娘。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也可以因懿贵妃是新帝载淳生母,而把晋封放在同一天。可是,八大臣没有这样做,而是相差一日晋封。虽然于理他们无可挑剔,但原本就同肃顺等人有很大嫌隙的懿贵妃不可能不心存芥蒂,从而更加记恨他们。而且之前接连两天的灵前祭奠也没有她的份,懿贵妃觉得八大臣是在故意使她难堪。
2.那么以前有什么嫌隙呢?
说起来,没什么大不了的,可人一旦结仇了,就越来越觉得是个事。第一次结仇在咸丰逃往承德的途中,由于跑的匆忙,就皇上坐的是宫车,其他人都是雇的普通马车,娇贵惯的懿贵妃肯定不习惯,三番两次的乞求,注意是乞求六爷肃顺给换一辆好的,开始肃顺还哼哈的敷衍,后来被逼急了,就大声的呵斥懿贵妃:现在什么时候了,逃命还那么多讲究,这荒山野岭的,上哪给你弄好点的车呀,你有车就不错了,还要啥自行车呀(自行车是我编的)。总之就是给慈禧一顿抢白。就这么个小事就结梁子了,要不怎么说唯小人和女的得罪不起呢。第二次冲突就是到了承德之后,肃顺按照咸丰指示成了处理皇家事物全权代表,在安排皇上后宫日常开销上,由于事发突然条件限制,有一些确实没照顾好,以至于贵妃以下,只月给膳钱五千。这不但进一步激起了懿贵妃对肃顺的不满,甚至引起了包括皇后在内所有嫔妃的不满。当后宫得知肃顺手里还有备用的食盒,就引起咸丰后宫所有人的不满,认为肃顺有意的欺负她们。这也是日后的重要罪状,这实际上是冤枉肃顺了,因为按照规定肃顺没权负责的她们的饮食。可当时包括皇后在内的后妃们却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对肃顺咬牙切齿。无论责任在谁,反正肃顺与懿贵妃两人间的“过节儿”算是结大了。
最后是咸丰帝向肃顺提出将行“钩弋故事”时,虽然肃顺没有公开表示赞同咸丰帝的做法,可也没反对,这是默认,而且他参与了此事,还没为懿贵妃说一句好话。再结合之前小过节,最终,懿贵妃与肃顺结下了不解之仇。
日期:2018-07-19 09:59:59
第十节 辛酉政变2
四.慈禧第一步结盟皇后,抢占先机。
慈禧此时先是交好后宫老大慈安,慈安为了皇权始终在小皇帝手里,避免皇权旁落,选择支持慈禧。懿贵妃为自己与肃顺等人争权增添了一块极重的政治砝码。
慈安和慈禧认为:咸丰死后的安排就是确保皇权在自己儿子的手里。他先是选了8位辅政大臣,就是要他们可以先后牵制,同时让两宫皇太后执掌印符,确保皇权不失,顾命大臣只是辅助皇帝处理政事,但其性质仅是“赞襄”,他们的根本职责只是尽心辅弼小皇帝。咸丰帝无疑是重用肃顺等人的,对他们还是有防范的。吸取了康熙朝四辅臣侵蚀皇权以致大权旁落的教训,咸丰帝临终之时,将代表皇权的两枚私印“御赏”和“同道堂”分别交授皇后钮祜禄氏和儿子载淳。咸丰帝没有给懿贵妃印章,那是因为咸丰知道儿子年龄小,只有其母后慈禧能替他掌管。咸丰帝明确规定以这两枚印章代替以前皇帝的“朱笔”,作为大清皇帝权力的象征,给予了皇后和皇上最高、最后的裁决权和否决权。
因为双方的权利不平等。从咸丰皇帝的布局来看,两宫皇太后完全可以撇开顾命八大臣自行其是。每道圣旨必须要两宫太后用印,而并不需要顾命八大臣参与,所以从这点看如果没有两宫太后的支持,顾命八大臣就是摆设。从而保障了皇权不遗失。慈禧看透这层厉害关系。联合慈安率先出手,肃顺八大臣一开始提出,所有军国大事,都由八大臣全权处理,报请两宫盖章即可,如此两宫就被架空,成了橡皮图章,没有一点实权了。经过四天争执,肃顺八大臣最终妥协,两宫太后取得了谕旨的发布权、奏折的阅看裁处权和大小官员的任免权等几乎与皇帝等同的权力,形成了“垂帘辅政,盖兼有之”的联合执政格局。自此以后,两宫太后与肃顺等八大臣间的君臣关系基本确定。第一回合,慈安慈禧完胜。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