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身边发生的灵异小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第21节作者:
隐暗世界 日期:2018-10-20 00:48:06
这一天阳光明媚,中介公司约好了我办理过户。
总算是把这个凶宅出手了,所以我心情大好,早上特意去月瀛喝了个早茶,点了我最喜欢的流沙包和泡椒凤爪。
一个电话打过来,我接起来听着,但茶楼的人声喧沸,声音太吵,很难听得清楚,刚好我也吃的差不多了,于是起身买单,来到月瀛楼下,我回拨了过去。
电话那边传来的彩铃是“欢迎致电华湖街道办事处棚改办公室”。
电话一接通,对方就问我是不是华湖小区的业主,我就说:“现在还是。”
电话那边明显愣了一下,又问:“是哪一栋的?房号是多少?”
我报了自己的房号,电话那边又说:“给您致电主要是想核实一下业主信息,根据我区城市更新规划,华湖小区已经被定为棚改区域范围,目前正在核实业主信息,收集业主棚改意向。”
我隐隐的记得听四眼儿跟我提过棚改,但是脑海中完全没有具体的概念。
挂了电话后,我就在微信上面问四眼儿,“华湖小区的房子要棚改是什么意思?”
微信刚发过去,四眼儿的电话就打过来了,他先是问了消息从哪里来的?
我回复了他是棚改办的信息,他就说我要发达了。
我疑惑道:“为什么?”
四眼儿倒是很开心:“按照我市的棚改政策,确定棚改的小区赔偿建筑面积比例是1:1.2,如果加入区域更新后带来的配套升级和新房溢价,你的房产在短时间内将大幅升值。”
我听了有些半信半疑,四眼儿就叫我尽快到电话提供的地址去核实信息。
我到了电话提供的地址,发现那里已经挤满了人,仔细一问才知道,这些人全部都是华湖小区的业主,都是接了电话过来填写棚改意向书的。
于是按照四眼儿的建议,把过户的时间跟中介向后推迟了两天,其实根本就没有到两天,只用了一天,棚改意向征集已经得到了90%的业主同意。
这意味着,华湖小区的棚改将很快立项落地。
这时反倒是中介公司急了,不停的催我去过户,这几天我对棚改的政策也进行了研读,立刻一口回绝。
棚改办的人办事效率确实是高,从我接到电话开始,直到棚改立项,只用了短短一个月的时间。
这期间我留意了一下恋家APP上的挂盘,87平米的挂盘价已经到了900万,跟我购买价格相比,已经整整翻了一倍。
华湖小区是老小区,住户们对小区更新呼声已久,所以当机会来临时,所有人都空前团结,剩下的一个月通过评审,制定AB两套方案供业主进行选择。
到了月底的时候,华湖小区已经不复存在了,我购买的这套“凶宅”也随之消失在一片废墟中。
这两个月我身价剧增,人像是做梦一样,飘在半空中,心里没来由的多了一些不踏实和不劳而获的内疚感,同时,也生出造化弄人的感叹,实在是想不通这笔横财到底是因为四眼儿的眼光独到,还是“五鬼运财”的风水局。
2018年10月23日晚,深圳中心区“灯光秀”如约而至,莲花山旁人声鼎沸,喧嚣的广场上到处是拿着手机拍摄视频的人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的笑容。
深城宾馆一号套房,两名中年人正亲切的交谈着什么。
他们一站一坐,站着的中年人带着一副金丝眼镜,身形虽然消瘦,但却站的笔直;坐着中年人年龄稍长,但身形魁梧,面相威仪,眼神中充满睿智,身体里像是蕴藏了无尽的能量一样,不动如山。
椰林树影中隐隐传来他们交谈的内容,转型升级…。供给侧改革…。城市群…。排头兵,而最后结束的那句传的最远,那是坐着的中年人说出来的,“我们用了34年,从脚下这片土地中积蓄能量,现在,是让他大放异彩的时候了”。
(完)
日期:2018-10-22 18:28:18
13、红船
在这个故事集中,我讲的第一个故事,就是关于我的朋友刘总的,而红船这个故事,是发生在刘总的老婆刘太太身上的。
刘总的老婆姓何,世居广州,是广府人。
刘太太的年龄与我和刘总相仿,她本在广州工作,后来嫁给了刘总之后,就夫唱妇随,移居到深圳。
广州和深圳虽然属于同一省份,近在咫尺,但它们的文化底蕴,相去甚远。
拿喝早茶为例,深圳人更多的是以充饥为目的;而广府人喝早茶,是一种生活方式,目的在于茶楼里摆上“三盅两件”,邻里街坊相邀坐下闲聊。
再比如说文化形式,深圳是新颖而多样的;而广府则更有底蕴,传统的粤剧,至今仍长盛不衰。
刘太太作为土生土长的广府人,家里的老一辈便是从事粤剧这个行当,自小耳濡目染,所以也能哼唱几句,每次过节回娘家,约好了在茶楼喝早茶,她偶尔还会上台,挂个“蓝灯笼”,跑跑龙套,但也只是一种爱好,没有什么功底,就算是唱,也只是参加“私伙局”。
粤剧会馆讲究脸面,是绝对不会给她挂“正印”做当家花旦的机会。
几年前,有一年农历六月,刘太太带着孩子回娘家,那天家里来了一些父亲的老友,坐在客厅谈词闲聊。
下午时刘太太闲来无事,便帮着父亲,整理杂物。
收拾到家里的阁楼时,从一个角落翻出一个“衣箱”。
对于粤剧艺人而言,“衣箱”可是吃这碗饭的脸面,戏唱得好固然是根本,但一身衣盔也绝对是重中之重。
一般而言,“衣箱”里面装的是专门为艺人穿戴的盔头、戏服和头饰,一个粤剧艺人在舞台上一亮相,就是给曲友“开眼”,身上的穿戴也能彰显出功底。
这箱子一看就有些年头了,箱子隐隐是红色的大漆,镶着黄铜的片饰,看箱子上“铜活”的精细做工,就知道原来的主人极为重视。
但毕竟年代久远,箱体已经开始发霉了,有些腐烂,小小的铜锁形同虚设,刘太太闲来无事,就想把这箱子仔细整理一番。
她没费什么力气,并破掉铜锁,把箱子打开了。
一打开,“衣箱”里一股发霉的味道,扑面而来,刘太太闪过了霉味,仔细观瞧,里面大多的衣饰都已腐败不堪,不能再用。
奇怪的是,其中有一件,却仍然银光闪闪,夺人眼目,这是一件粉蓝假彩花髻。
花髻是粤剧中花旦头饰的一种,不同的角色佩戴不同的头饰和花髻。丫鬟配的是小前装;富贵家小姐佩戴的是侧凤;如果是公主、郡主,那要带花髻;而若是皇后,则要佩戴凤冠或者蝴蝶冠。
而武生却又不同,有的戴盔头,状元要戴状元簪,驸马则戴驸马枷,太子需配太子盔。
刘太太自小耳濡目染,一眼就认出这,这粉蓝假彩花髻是《帝女花》里长平的行头,看手工,这在制作时是要值几十块银元的。
刘太太本就是要收拾杂物,见得这发髻还能用,就开始拾起擦洗,谁想到一擦,便露出了本来面目,发髻银线扎实,弯折上匠人用的是“绕指柔”,贴彩手法也考究。
等她清洗完在看时,真是珠光宝气,熠熠生辉。
刘太太一看就生出感慨,也不知这当初是哪一位大佬倌的心爱之物,沦落的虫蠹蚁蛀。
她顺手戴在自己的头上试了一试,又站起身来,对着镜子做了几个身段,脚上一个撇步,手里一个“水波浪”,一瞬间,镜子里映出的刘太太,脸上似乎多了一抹乱世沉浮的哀怨离愁。
也是来了感觉,刘太太嘴里就用假音捏着南腔,唱道“梨园歌舞赛繁华,一带红船泊晚沙,但到年年天贶节,万人围住看琼花。”
只一开腔,刘太太自己都有些被惊到了,没有想到自己的唱腔这么纯正哀怨。
正想着,突然听到了楼下女儿的哭声,于是她急匆匆的收拾了“衣箱”内的残物,单单存好粉蓝假彩发髻下了楼。
下楼时刘太太有些心神不宁,险些栽倒,但稍拂了一下楼梯扶手,便站稳身形。
楼下摔倒的女儿趴在地上,哇哇大哭,看见刘太太下得楼来,却一改往日的撒娇样,一骨碌从地上爬起来,躲得远远的,藏在门后,伸出小脑袋好奇的看着刘太太。
楼下父亲和老友们喝着茶有些争论,不过无非都是争了好多年的老问题。谁的“亮相”有神讨彩;谁的“单挂脚”沉稳有力;谁的“七星步”洒脱逍遥…
眼见着自己姑娘没事,刘太太也顺势坐下,端起一个茶盅闲听着。
恍惚间,刘太太就觉得这个场景好像似曾经历过,但却怎么想不起来是在什么时候经历过,这感觉遥远而又熟悉。
当然,这种经历,每一个人都有过,所以刘太太啧了一口滚茶,让自己放松下来。
这是,倒听见其中一位年纪最大的老人说起当年随着咏太平班乘坐红船去香港演出的往事。
那老人回忆起往事十分感慨,摇头叹道:“那时真的是苦,吃的是糙米,青菜只有几条,抽‘住筹’时不好彩,就要住‘屙尿位’。”
那老人说到这儿,刘太太不知为什么,好像是控制不住自己一样,嘴上就忍不住道:“那时谁又不是这样,正所谓‘腊味时常去买埋,提防乡上菜唔佳,有钱一定求私伙,冇货无肴亦要挨。’若说到住的舱位,更是‘好位分明十字舱,四周通气万分光。老倌多占其中住,马旦何曾见有行。’”
说罢,连声“哎哎”叹气,再抬起头时,就见到父亲和一班老友惊疑地望着她。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