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民间小事————个人鉴定为真实,才发上来》
第15节

作者: qq群33163670
收藏本书TXT下载

  1889年,完县县令拜于孙禄堂门下,在县令的协助下,蒲阳拳社重新厘定章程,成为一所常年招生的武术学校,同年孙禄堂与张瑞的女儿张昭贤女士完婚。这期间孙禄堂一直打听老师郭云深的行止,因郭云深无固定居所,故未能得知。

  这时孙禄堂已经名冠武林,于是被朝廷聘为武技主试官去各地招考武庠生。孙禄堂因此常与南北各派武林高手交流,得以广泛地研究各派的技法,每逢比武较量,孙禄堂的武功神乎之游刃,令人望尘莫及。例如一次孙禄堂在武风盛行的河北丰润县招生时,看到当地的拳师在拳术上虽然肯下功夫,但多不得法,于是忍不住对拳师给予指导,因此当地一些拳师都来向孙禄堂请教。不想这下惹恼了当地的一位武术名家、被时人尊为武圣人——武林志。这天武林志找上门来与孙禄堂比武。孙禄堂端坐在椅子上让武随意进击,结果只一下,武林志就摔倒在椅子后面,门牙摔掉了两棵。再看孙禄堂,仍旧坐在椅子上。于是武林志彻底服输了。

  1893年,定兴的孙绍亭与清朝军机大臣鹿传麟老家的护院总管某发生了冲突。孙绍亭原是燕青拳名家,后来也向程庭华学习八卦拳,故与孙禄堂相识。孙绍亭与某相约在本县某地械斗。随后孙绍亭就邀请孙禄堂来定兴某地见面,但没有说明是什么事。完县离定兴不远,孙禄堂接信就赶到定兴某地,见孙绍亭已等在那里,同时发现气氛不对,对面有某邀集到的北五省上百位武林高手正准备上前械斗。而孙绍亭仅邀到孙禄堂一人,他见孙禄堂来了,自己转身即逃。孙禄堂无奈,独自应战。伤彼数十人,余作鸟兽散。孙禄堂未遭一伤。孙禄堂回去后问孙绍亭:“你把我叫来,你怎么先跑了?”

  孙绍亭说:“我不跑就得被他们打死,还得分你的神来救我,此后诉讼之事由我办理。你就不用管了。”此事传出后,人言孙禄堂为“平定兴”。
  这年,孙禄堂打听到郭云深回到了老家深州,于是孙禄堂带上一袋子银洋,这几乎是这些年他的所有积蓄,赶往深州看望郭云深。郭云深见到孙禄堂非常高兴,又看了孙禄堂的武功,更是兴奋不已。郭云深对孙禄堂说:“你这般进境,如今海内已无人能及。”此时郭云深虽然已经年过古稀,但他是位不能闲着的人,这回有了孙禄堂送来的这些银两,不久郭云深又出门访友去了。由于郭云深造诣深厚,是形意拳那时的顶门人,所以郭云深每到一处,他的那些师兄弟们总要请郭云深对自己的弟子们给予指导。如刘奇兰的徒弟李存义以及徒孙尚云祥等人都得到过郭云深的指导。

  不久孙禄堂又赴京城探望老师程庭华。二人朝夕探讨武技,数日后孙禄堂告别。同门张玉奎等问程庭华:“禄堂师兄的武功达到什么程度了?”程庭华说:“已臻神化至境,望尘莫及了。”
  孙禄堂回到家乡后,有一天来了一位同门,告之老师郭云深去世了,并说老师在去世前嘱托把一包东西交给孙禄堂,孙禄堂打开一看,原来是郭云深集其一生习武心得写成的《解说形意拳经》一书。以示要孙禄堂为郭云深传其衣钵。

  1900年,庚子之乱。孙禄堂闻讯后深感不安,再入京城探望程庭华。得知程庭华已经去世,被八国联军的排枪打死。孙禄堂深感悲伤。两位恩师的先后去世,使孙禄堂心情沉重,于是隐居故里,潜心研究拳学。不久孙禄堂的师叔、形意拳名家耿成性在北京成立“四民武术社”传播武术,请孙禄堂前来助场。于是孙禄堂再赴京城。在京城孙禄堂认识了精通太极拳的张秀林和杨春圃(即著名武生杨小楼),感到他们的太极拳在柔化技术上有独到之处,和自己以前学过的拳术都不一样,但他们这种柔化技术在应用上有局限性,不能全面适用于实战技击。孙禄堂与他们两位相互研究了三四个月,欲探究其拳的根本原理,以便提纯、改良其技,以全面适用于实战。从这时起,孙禄堂开始用心研究太极拳。

  孙禄堂在京时,因武功高绝,被肃王请到王府,向孙禄堂学拳年余,后因母亲生病,托信叫孙禄堂回乡。于是孙禄堂辞别了肃王返回家乡。在与肃王相处的日子里,孙禄堂除了教授肃王武艺外,从无一事请托。因此孙禄堂的武功、气质和品行令肃王极为钦佩。肃王常对人赞叹孙禄堂,肃王说:“这个人(指孙禄堂)是圣人的气质,士大夫亦不能及。”
  孙禄堂返回家乡时,同门师弟李文彪执意要跟在孙禄堂的身边。李文彪是程庭华的弟子,功夫很好,他非常崇拜师兄孙禄堂。这样李文彪就跟着孙禄堂一同回乡,和孙禄堂一起继办蒲阳拳社,各地的武术名家也常来拜访、请益,如程庭华的长子程海亭、八卦拳名家韩慕侠,形意拳名家马玉堂、郝恩光等,他们每次来都要住上多时,少则数日,多则数月,共同探究拳学至理。这期间,肃王也多次来函请孙禄堂返回北京,但孙禄堂不喜欢京城王府里的浮华生活,于是都婉言回绝了。在这期间,孙禄堂不断淬炼提升形意拳、八卦拳的技艺,并着意研究太极拳,从理论到技术结构再到技击实践,反复研磨,研究使形意拳、八卦拳和太极拳如何相互融合,成为融会百家的技术基础。

  庚子之乱对孙禄堂影响很大,孙禄堂一方面深入研究技击效能的提升、建立自己的武学体系,另一方面深感拳术技击是无法抗衡枪、炮的威力。那么拳术技击的终极功用在哪里?孙禄堂提出:“习此艺者,非欲以艺胜人也。志士仁人养其浩然之气,志之所期,力足赴之,如是而已。”于是,蒲阳拳社在教学宗旨上逐渐转向修身,教学内容文武并修,以开启良知良能,改善身心,完备人格为诣归。孙禄堂通过自身实践感到修身与技击不仅可以融合,而且是相辅相成的。并开始沿着这条思路,来创建自己的武学体系。

  1907年,翰林出身的徐世昌要去东北担任三省总督。他早就听说当今出了一位孙禄堂,武艺绝伦,道德高尚,学养深厚。于是徐世昌聘请孙禄堂去东北作他的幕宾,实际上为其内巡捕,负责他的保卫工作。孙禄堂在京城时也听说这位徐世昌很有见识和学问,修养也高。见面后,两人相互投缘,徐世昌在惊叹孙禄堂的武功出神入化的同时,也极为惊讶孙禄堂的学问之深和修养之高。为了表达对孙禄堂的尊重,建议孙禄堂与自己并号,因徐世昌自己的号为弢斋,所以建议孙禄堂就用涵斋为号。孙禄堂欣然接受了这个建议,也接受了徐世昌的聘任。并推荐师弟李文彪和自己一同去了东北,不久,李在探访局担任了武技教官。

  在东北期间,徐世昌殚精竭虑,在非常困难的环境下,治理地方,维护主权,稳步举办各项新政事业,全面推进了东北社会的近代化进程。他与孙禄堂之间也相互了解得更深,彼此更加相互信任,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徐世昌曾保举孙禄堂担任知县、知州,被孙禄堂谢绝。孙禄堂告诉徐世昌,自己所长不是当官治理地方,而是拳学。平生之志不在仕途,而是提升武学文化。孙禄堂的轻利重道,让徐世昌更加敬重。每到新年,徐世昌总要给他的全体幕僚一人一个红包,以表谢意,唯对孙禄堂例外,他知道孙禄堂不会接受这种方式的感谢,所以他是写一幅字送给孙禄堂,而孙禄堂也是自己写一幅字送给徐世昌。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