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隋唐史》
第57节

作者: 九皋寒叟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06-17 09:51:47
  第50章民间暗藏情绪
  漫漫的时间长河,已经冲淡了这些历史人物的痕迹,更将他们作为凡人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想,洗刷的一干二净。
  时至今日,我们很难再去体会隋炀帝当时的心境。
  不过,我依稀觉得,隋炀帝的潜意识里似乎仍然有一种错觉:真正给他造成麻烦的是土匪和强盗,善良的老百姓只不过受到了他们的蒙蔽和诱惑,这才一股脑的加入到起义军的阵营中去。
  因此,隋炀帝这才打算用朝廷的政令将百姓驱逐到城郭,或者在乡村附近建造城堡,以此来防备更多百姓加入到起义军中。
  客观的说,此时的起义军,土匪、强盗、豪强、流民、百姓混杂,强行去界定他们的成分已经毫无意义。隋炀帝应该要面对的现实是:官民的对立情绪非常高昂,局面已经有失控的趋势,必须要采取安抚百姓的措施!
  比如太史令庚质建议的,别再出去巡游,那怕是从长安到洛阳,也是耗费人力财力,引起百姓不满的行为,应该无为而治,与民休养生息。
  比如,下罪己诏,停止一切战争和工程。
  比如,开仓放粮,收买民心,再将减免税赋的惠民政策落实到百姓头上。
  直到此时,李渊、薛举、萧铣这些豪强贵族们仍然在观望形势,并没有跳出来反对隋炀帝的统治,而后来势力最大的瓦岗军首领翟让和李密,也还躲在某个角落里怨天尤人,愁叹前途无亮.
  应该说,隋炀帝还是有机会搞定叛乱的。
  写到这里,我想抛出一个问题:高句丽战争停止了,大型的土木工程停止了,大面积的徭役也停止了,可局面为何还是在继续恶化,起义军的数量为何还在继续上升,这种现象恐怕就有点不太正常了吧…
  其中的原因,恐怕不单纯是高句丽的战争和繁重的徭役。
  说白了,高句丽战争是导火索,根源还是在官僚集团、民众、周边政权对大隋王朝的抵触,而第二次和第三次征讨,可以看成是大隋王朝倒台的催化剂。
  日期:2018-06-17 18:11:24
  在我看来,老百姓的不满,是个系统性的问题。

  第一,少数民族对大隋的不满。
  大隋王朝周边有数十个少数民族政权,有些是真心傍隋炀帝的大腿,比如新罗、吐火罗、铁勒部族,基本上不会找大哥的晦气,有时候还会帮大哥出兵教训不服气的小弟,忠诚度一级的高;有些是隔岸观火,乘机闹事,比如东北的靺鞨、契丹,看似安安静静的乖孩子,其实夹在大隋和高句丽之间,充当墙头草的角色,谁牛就跟着谁;有些是阳奉阴违,暗地里捅刀子,比如东突厥,表面上和隋炀帝搞的如胶似漆,对隋炀帝的神威佩服的一塌糊涂,可一旦发现你不行了,立马扶持其他的势力,力保突厥在中原的经济利益;还有一些,直接和大隋对着干,死活不认可你,比如高句丽。

  应该说,隋炀帝登基之后,将处理外交关系,加强少数民族对大隋王朝的忠诚度一事提到了帝国最重要的日程上,最后打高句丽,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问题是,民族问题太过复杂,似乎自古以来还没有帝王能够完美的处理此事。
  事实上,隋炀帝自己也意识到了国与国之间利益外交的逻辑,处理的也还算比较妥善(比如东突厥屡次恶心隋炀帝,他也保持着最后的理性,没动用武力),可最后还是在高句丽面前吃了憋,这是隋炀帝的不幸,也是大隋百姓的不幸。
  日期:2018-06-18 10:12:38

  第二,朝廷贵族对杨家的不满。
  最明显的就是杨素家族,杨素出身弘农杨氏,祖上世代为官,家族势力极为显赫。北周时期,杨素在权臣宇文护的手下干活,深受重用,北周武帝宇文邕干掉宇文护,夺回政权后,杨素已经被判为死刑。
  然而,杨素却反其道而行之,居然在临死前暗讽宇文邕是无道之君,这样一来,宇文邕杀了杨素,就彻底坐实了这顶帽子.对宇文邕来说,杀不杀杨素其实在两可之间,反倒是杨素的机智让他佩服不已,于是反手就奉送了一记掌声,重新接纳了他。
  北周后期,杨坚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第一权臣,杨素便转投到了他的门下,后来帮助他顺利登基,摇身一变,成为了大隋王朝的开国功臣。
  在隋文帝一朝,杨素家族的势力快速膨胀,尤其是在杨勇倒台的过程中,杨素将好几位皇子都卷了进来,还乘机灭了许多对杨素家族有质疑的大臣,最终引起了隋文帝和许多重臣的打压。
  有权势的大臣一旦被皇帝猜忌,基本上没什么好下场。当初,杨玄感和杨氏家族的长辈们商议发动政变,废黜隋炀帝,立秦王杨浩的儿子为帝,就足以说明杨素家族和皇族之间的矛盾到了何种地步。

  无独有偶,像李渊这种陇右超级军事贵族,一直以来就受到皇族的忌惮。想想看,李渊虽然享受着无与伦比的爵位,可压根就接触不到核心的权力,一直混到太原留守,李渊才从权力中获得了一丝丝的满足感。
  事实上,隋炀帝对他的态度一直在信任和猜忌中不停的摇摆。对李渊来说,这种活法实在是苦不堪言,因此他向来就对隋炀帝的政令阳奉阴违,始终不愿意为剿匪大业卖力,直到核心班底组建完成,军事力量到位,一路杀奔长安,挟天子以令诸侯,转身便登基称帝,宣告隋朝的灭亡,一气呵成。
  日期:2018-06-18 15:13:51
  第三,南北朝时期,一些没落政权的后裔一心想要复国。
  萧铣,西梁宣帝萧詧的曾孙,祖父和父亲头上都是王爷的头衔,典型的皇族之后,显赫之极。581年,隋朝建国,萧氏家族毅然背叛杨坚,投向了陈朝的怀抱,587年,西梁政权被灭,萧氏家族也因为站错了队,遭到了最沉重的打击,以至于一蹶不振。
  不过,豪门贵族的好处就是,不管你的官职是什么,血统尊贵,社会地位高!
  萧氏家族出了个优秀的女人,后来嫁给了隋炀帝,被册封为皇后,萧铣这才因为外戚的身份混到了罗川县令之职。
  617年,岳州校尉董景珍、雷世猛等人图谋造反,大家力推董景珍上位,可此人却非常识时务,扬言自己出身卑微,撑不起太大的场面,而罗川县令萧铣是皇族之后,而且历来就有复国的心思,如果想奔着成功而去,大家应该共同辅助萧铣兄弟.
  当时,董景珍给萧铣写了一封信,盛情邀他前来共襄盛举,萧铣愤然回信,声称大隋灭了西梁,自己痛心已久,因此一直想要洗刷这份耻辱,如今老天爷给他这个机会,他正想重续梁朝的大业,以光先祖的荣耀。

  除此之外,南朝故地的老百姓对隋朝的统治一直都很不满,隋文帝杨坚在世的时候就用暴力处置了一批豪门望族,隋炀帝登基之后,以非暴力的形式又威慑了一遍,然后再丢了几颗甜枣,大家在面子上才算勉强过得去。
  只能这样说,这种根深蒂固,互看不爽的思想,不管是暴力还是非暴力,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转变过来,唯一的办法就是长时间的磨合,通过利益捆绑,将大家彻底绑在一起。很可惜,大隋王朝压根就没有时间给大家磨合,南方士民内心的鄙视和不忿,最终还是在隋末大乱中喷发了出来。
  第四,因为战争和徭役导致的不满。
  应该说,这种不满是最普遍的,牵涉人数是最多的。不管高句丽战争对国家利益有多么重要,至少老百姓都是爱好和平的,他们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在战场上被人捅刀子,哪怕有一丝丝死亡的风险,他们也不一定能够接受。
  打了败仗要死人,老百姓不开心,打了胜仗也要死人,还是有老百姓不开心,这是个无解的问题,除非你不打仗,不调动老百姓服役。
  第五,因为地方官府的施政不当,导致民间情绪对立。

  比如,第一次征伐高句丽,老百姓在运送粮食的时候,遭到地方官员的恶意毒打,甚至威胁他们想要舒舒服服的到达辽东,必须得向他们行贿。再比如,隋炀帝下令对盗匪抄家,地方官府借机向地方富人和豪强们开刀,乘机中饱私囊。
  这些举动,可不在中央朝廷提倡的标准动作里面…
  第六,土匪横行,残杀百姓,劫掠百姓财富,百姓干不过土匪集团,只得将仇恨转移到官府的不作为,甚至找个起义军当靠山…
  这种现象实在是太普遍了。试问,随便一个农民就可以拉出好几万的军队,一个地区就有数十万的军队,这么多人的口粮从哪里来?军饷从哪里来?打仗的赏钱从哪里来?真以为是天下掉下来的…
  最普遍的做法就是劫掠行旅商人,洗劫周边的百姓,抢劫富人的财产!
  张金称:杀人越货,屠杀百姓,劫掠富人,啥都干过。

  薛举:杀人越货,屠杀百姓,劫掠富人…
  翟让、李密:起义的第一桶金就是靠抢劫当地的老乡,截杀富人得来,后来他们自己都觉得有点丧尽天良,这才跑到黄河边上,专门打劫运河上的商旅和运粮船,这才把队伍逐渐拉起来!
  …
  很遗憾,这些糊涂账全都算到了隋炀帝的头上,毕竟他是唯一“有资格”负责的大领导,身上的糊涂账太多,多一笔少一笔,似乎没有太大的区别。
  不过,还是那句话,老百姓对朝廷有敌对情绪,也有居心叵测之辈兴风作浪,但隋炀帝可以翻盘,他为啥不选择无为而治,休养生息呢?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