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那些事》
第55节

作者: 古月照今尘117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07-30 08:09:45
  由于多是熟人,打仗时大家都有照应,解决了死不相救的恶习。还有就是你表现好坏都有人看着呢,想当逃兵回来都能找你家去。谁也丢不起那人不是。
  为了更好的打胜仗,曾国藩进行了划时代的军队整编,他规定,以营为单位,一营五百人,设营官。每营分前、后、左、右、中五哨,每哨设哨官一名。每哨分八队,每队设什长一名。各营由大帅亲自统领,曾国藩本人担任大帅。此外曾国藩还眼光超前的,给每个营专门配备了120人的后勤补给队伍,这样将作战和后勤分开具有了现代军队的雏形。
  在练兵方面,曾国藩也有招,就是训和练分开。
  训就是加强士兵的爱国忠君,保乡守土的思想教育,从精神上告诉他们为谁而战的问题,加强了部队的凝聚力。练就是对士兵的基本操练,由于都是农民,所以曾国藩制定的军规很通俗易懂,就突出一个勤字,士兵平时就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保家卫国的口号),勤加操练,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

  湘军还有和现代军队一样的科目就是点名和站岗。点名为了防止逃兵,每天中午、晚上各点一次名。为了防止敌军偷袭,使湘军提高战场的生存率,不至于在遭遇敌军的情况下一触即溃。加强警戒,每天早晚派三成队伍轮流站岗。另外,楚军的行军扎营也有很具体的规定,简便易行。怎么择地,怎么布局,怎么挑沟,怎么筑墙,都有规定。而且还规定每天一驻下来就必须大修工事,在工事做好之前,既不准休息,也不准跟敌人开仗。

  因此,湘军战术就一个,就是后来的结硬寨、打呆仗,从来不打取巧的运动战,只要打,一律都是阵地战、持久战。而且死战不退,战斗力惊人,什么狠仗、硬仗,全都不在话下。这他娘的不就是一战时的战壕战吗?领先了世界近60年,眼光超前的厉害。
  最后是制定了严格的军纪,军队作战离不开百姓的支持,你军纪不好,会遭到老百姓的举报,从而导致战斗的失利,这是个领兵的都知道,所以大家都强调军纪。
  日期:2018-07-31 08:20:34
  第十节 安庆之战1
  一.战前形势:
  1.大清的形势:
  1855年,北方僧格林沁剿灭了太平军北伐军。
  南方胡林翼1856年12月,以围为攻,趁太平军南京内讧,武昌守将是北王韦昌辉的弟弟韦俊,无心恋战,收复了武汉三镇和湖北全境,此役湘军罗泽南战死,李续宾接任。
  1858年5月19日,胡林翼、李续宾攻占九江,太平军守将林启荣战死。
  另外,九江的收复,将长江大清水师和翻阳湖水师汇合,太平军长江水师已经基本被消灭,长江水面已经完全是湘军水师的天下;而湘军水师在统领彭玉麟、杨载福二人的精心调教下已经成为一支劲旅,安庆之战中湘军最终获胜,与此也有很大关系。
  2.太平军的形势:
  1856年南京事变,太平军由盛转衰,太平军高层就剩洪秀全一人,其他五王除石达开出走,全都死了。
  损失了秦日纲等大批太平军的骨干和精锐,战力下降,军心涣散。

  武汉九江接连失守,太平天国军事局面极为被动,紧要关头洪秀全重建太平军领导高层,政务上经过筛选选定同族的洪仁芾硖教旃姓挛瘢律咸岚纬掠癯伞⒗钚愠汕嗄杲熘鞒执缶帧�
  1858年到1860年取得了击溃湘军悍将李续宾部的三河大捷以及再破江南、江北大营的辉煌胜利。
  3.国际形势:
  此时,双方又回到势均力敌的局面,可大清相对面临的问题多一些,北方的捻军南方的出走的石达开四处转战,最闹心的是英法两国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1856年就找茬,挑动战争。
  由于缺少沟通和了解,大清以为已经一让再让,英法却认为大清缺少诚意,本来谈一下就没多大事,可大清就是不同意到北京换约,激起英法的报复心理,联合出兵大清,和第一次鸦片战争一样先在中国的南方广州打一通,两广总督叶铭深被俘,绝食饿死在印度的加尔各答。
  谁知道大清这时脑袋突然短路,干了件蠢事,野蛮的将英国换约谈判代表杀害。
  1860年英法远征军北上天津,经过八里桥一战,消灭了大清的最后的精锐的战略预备队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3万人马。

  10月,打进北京,咸丰将六弟奕訢留下和洋人谈判,自己撩到承德猫了起来。 
  大清首都的陷落,给了各地的反叛力量一剂强心剂,大清各地团练本来老实的帮着朝廷剿杀叛军,这时心眼多的安徽苗沛霖和山东已降大清的捻军宋景诗等部,先后反了朝廷,这些局面造成清军大量兵力被牵制,随着僧格林沁的战败及江南江北大营的彻底瓦解,清廷终于失去了八旗和绿营军的全部主力,不得不将军权下放给曾国藩。
  日期:2018-07-31 08:23:16
  4.双方的战前准备:
  公元1860年8月任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统一指挥长江下游两岸清军水陆各军。
  这样,曾国藩可以充分利用手中的权力调配相对富庶的江浙一带的赋税、厘金以充湘军军饷,解决了湘军后勤上的后顾之忧和与绿营军及地方练勇协调作战的问题。
  以往长江中下游湘军和绿营军各自为战的局面不复存在,可以毫无顾忌的组织围攻安庆了,也可以充分实施他的要保江南,必须先控上游的总体战略了!
  反观太平军这时虽然取得巨大战果,出现了中兴的势头,可这时却犯了清军以前的各自为战的毛病。
  此时的太平军的领导层由于缺少了类似东王杨秀清这样能够统揽全局、驾驭高级将领的权威人物,使得太平军在作战中往往缺乏配合与协调,将领经常看重一己之私而不顾全大局。
  因个人矛盾而忽视整体的安危(这种情况在陈玉成、李秀成两人之间体现的很明显),三河镇紧密配合取胜的经验,不知为何被大家集体忘记了,这就为之后的安庆之战的最终失败种下了祸根。

  在安庆之战前,大清和太平军家家都有难唱的曲,但太平军的隐患当下还没显现,大清却已是焦头烂额。
  如果此时,杨秀清还在,通过统一的指挥,指挥太平军和捻军向长江上游发动进攻,大量歼灭湘军的有生力量,曾国藩就得因兵力不足转入防守,太平军能够轻易收复湖北和江西安徽大部,那样的话鹿死谁手就未尝可知了。
  日期:2018-07-31 08:24:57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