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北伐》
第50节

作者: 飞翔明2018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11-10 22:30:50
  66.
  大明征虏大将军徐达接到圣谕后,深思片刻,马上召集冯宗异、邓愈、汤和、吴祯、李思齐、康茂才、胡德济、顾时、傅友德、薛显、梅思祖、俞通源、郭子兴十三员高级指战员,把皇帝的圣谕精神宣告一遍,然后说:“为将者,必须时刻在意风云雷电,山川地貌,此乃天时、地利也。诸位切勿掉以轻心!”
  众将唯唯听命。
  徐达看着邓愈,说:“邓老弟,你既为前锋,与胡虏短兵相接,更要时刻在意!”
  邓愈下拜道:“谨受教!”
  众将也拱手受教而去。
  各位,邓愈在年龄上,与徐达、汤和、冯宗异、吴祯等人相比,要年轻些。这时的邓愈三十三岁,冯宗异三十六岁,徐达则三十八岁,吴祯四十三岁,汤和四十四岁。这几位就是目前西征军的五大军事巨头,邓愈的确是最年轻的一位。故此,徐达不知从何时开始,就称呼邓愈为“邓老弟”,而邓愈面对大明帝国的最高军事长官徐达,也十分的恭敬而谦卑。这让徐达心里升腾出一种特殊的感觉,这感觉表明了他们似乎就是师兄弟的关系。

  邓愈,在大明开国功臣中,名位仅次于徐达、常遇春和李文忠,名列第四,排名比汤和、沐英都要靠前,他被封为“宁河王”,为明初六王之一。
  可是,历史很奇怪,也极之不公平,邓愈几乎不被后人关注,即便是二十一世纪的现在,竟然还没有一位明史研究专家为他撰写现代的传记和论文,是邓愈毫无闪光点,还是为人低调,抑或被刻意打压以致于尘封数百载呢?
  “宁河王”,看名字就知道,宁河王者,安定黄河之王。邓愈的伟大功绩在哪里了?他可是立功于青藏高原的汉族名将,他安定了黄河源,他的战功与昆仑山紧密联系于一起!估计,在他之前,还真找不到能够把军队带上青藏高原的汉族名将。西汉时期,霍去病大胜匈奴,于狼居胥山祭告天地(称之为“封”,封禅的“封”);东汉时期,窦宪取匈奴,在燕然山勒石记功。这两人的“封山”、“勒石”被中国人民传扬了千百年,可是,邓愈领明军登上青藏高原,破吐蕃,“穷追至昆仑山,俘斩万计,获马牛羊十余万”(张廷玉《明史之邓愈传》),竟然无人知晓?原因,也许,吐蕃为现在之藏族,若高调此事,可能会导致民族不团结吧?

  当然,邓愈一生为人极之低调,不爱与人争强,他杀敌于昆仑山,并没有勒石记功,也没有封山祭天,所以,后人渐渐忘记了他,这位英雄汉!
  邓愈投奔朱元璋时,年仅十八岁,也就是如今的高中毕业生的年龄,还是黄毛小子一名,懂什么?了解什么?有啥本事?若你知道他这时已经是一支军队的领导,已经有两三年的战斗经验时,估计刚才的疑问就不会胡乱地发出来了。原来,他老爹邓老汉就是一支“义军”的头目,可是这支所谓的“义军”,其实就是自我保护的民团罢了。它不仅要对付前来掳掠的其他的“义军”(民团),又要对付挂着官兵旗号的政府军突然来个烧杀抢掠,还要对付真正的反政府的叛变集团(红巾军)。事实上,到了最后,这些所谓的“义军”的真正敌人,就剩下官兵而已。因为那些“东义军”和“西义军”最后都会抱团,成为一支强悍的军事力量,这时,官兵就以他们为主要敌人,他们也就成了反叛集团。邓老汉就是在对付官兵的战斗中,战死沙场。他的大儿子继承了他的衣钵,继续战斗,不料又战死沙场!整支队伍群龙无首之际,年仅十六岁的邓老汉的次子邓友德临危受命,带着队伍打冲锋,几个来回,就把官兵打趴下了。部属们不禁脱口而出:“二公子如此英雄,若早日上阵杀敌,老邓、大邓何至于阵亡!”

  邓友德在临濠、盱眙等地来往战斗,有战斗,就有死亡,他的士兵越来越少。环顾周遭,邓友德发现据有滁州的朱元璋是个新兴的势力,一心想投奔他,可是苦于没有门路,如果贸然带兵过去,说不定会被当作敌人消灭了。怎么办?他想到了同乡胡大海,胡大海此时正在朱元璋麾下效命。于是,他派个小喽啰找到胡大海,把自己的意向告诉他。胡大海很开心,马上报告朱元璋。朱元璋当然欢喜,他正在招兵买马,哪会拒绝邓友德?忙叫胡大海把邓友德带来。

  邓友德随胡大海到了滁州,在军营见到了朱元璋。那时,朱元璋不过是个总管,由于他是郭子兴的干女婿,全营将士皆称之为“朱公子”。朱公子一见邓友德,身材、相貌、人品、武艺…等等,都是英雄级别的,当下大喜,马上将邓友德的名字改了,他说:“从今以后,你不叫邓友德,你叫邓愈。我要你愈加勇敢!”
  从此,邓友德,就成了邓愈。
  许多史书,包括《明太祖实录》,在朱元璋过江取太平、应天之前的三四年间(从1352年到1355年)究竟发生了什么战争,都很少记录。事实上,这几年的战斗,是朱元璋崛起的重要时刻,他从一个小兵,如何成长为一个领兵官?就算他做了干女婿,却没什么功劳,“九夫长”给多少人看扁了?好不容易招徕七百名士卒,当上了“镇抚官”,也不过是个低级军官。眨眼间,美名其曰把士卒上缴郭大帅,自己带着二十四骑另闯新天地,又有多少人看得起他?及至他真的又招徕了驴牌寨的三千名喽啰,旗下竟然有三千兵!这是比郭大帅的手下任何一名“大将”都拥有更多士兵的“将军”—虽然他还不是什么将军。这还不算了得,他收了三千兵后,不足一个月,竟然又收了横涧山两万名“义军”!再有零星的前来投奔的小股队伍,全部加在一起,小小的朱总管,竟然带兵近三万!这人数已经超越了郭大帅本人的带兵数量!这个时候,说真的,他朱元璋完全有资本另立山头,自成一家。可是,他竟然又把三万士卒交给了郭大帅,自己还是当着小军官—朱总管。郭大帅想想不是滋味,这人马好歹也是人家朱元璋招回来的,让他还当总管,怎么也说不过去吧?于是,在朱元璋等人夺取了和州(也叫和阳)后,郭子兴就把“和阳总兵官”的头衔交给了朱元璋。那时候,郭氏集团仅仅控制了两座城市,一是滁州,由郭子兴坐镇;一是和州,有朱元璋作战。如此一来,朱元璋已经和郭子兴平起平坐了!

  你说,这时候,乃至于不久之后,朱元璋要承受多少压力?遭受多少嫉恨?那些起于萧墙之外的祸端,那些起于城墙之外的敌人,有多少是几乎危急他身家性命的?有多少是偶然之间就会令明朝无法建立的?
  我们都不知道。
  但是,史书,特别是《明太祖实录》还是如实地记录了朱元璋每一位重要追随者的到来,他们不仅在谋略上、战略上,给予朱元璋重要的指导,更在战斗上,给予朱元璋重要的支持!前者,李善长、冯国用、范常等人的言行都记录了,可是,后者,徐达、汤和、胡大海、邓愈等人的战斗功绩,却几乎给抹掉了!给谁抹掉了?为什么要抹掉呢?
  还真不好说。
  其中原因,估计是朱元璋本人把他的战士的战功抹掉了!因为,那时候,他不是最高领导,他的战士们立了功,并不是由他本人来表彰,奖赏。表彰、奖赏他们的人,不是郭子兴郭大帅,就是刘福通、韩林儿!这些都是立功者和朱元璋都不愿意提起的故事,所以,过江之前的“故事”,就被这样抹掉了!
  这些被抹掉的故事中,邓愈的故事,必然不少。否则,仅仅凭朱元璋把他的名字改为“邓愈”就可以获得过江后朱元璋集团中的“元帅”的称号?
  1356年六月,邓愈军职升为元帅,与另一个叫邵成的将领并称“元帅”。后者是郭子兴的旧部。本年的三月,朱元璋夺取了集庆(也就是后来的应天,今天的南京),那时邓愈不过是没有任何“官职”的战士—史书没有记录,也许是不承认那个韩林儿政权封赏的职务,却参与了对付元军陈野先部队的战斗,还把敌人打得趴下,连陈野先也被朱元璋部队生擒了。

  正是有这样战绩,邓愈的军职开始与郭子兴的部将邵成同级别了,不久之后,就把后者抛开远远的,成为朱元璋集团里升迁最快的年轻将领之一(另一个是李文忠)。
  那是一场叫“徽州之战”的战斗,邓愈率先摆“空城计”—看来,傅友德也不是原创,罗贯中能够在《三国演义》中为我们娓娓道来诸葛亮的“空城计”,还真有不少的参考资料呢!
  邓愈的空城计,究竟是怎样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