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江山行至山中一偏僻处,忽然间见到一座寺院,径行而入,匾书:「朔南宫」。入内诚心膜拜,求见该寺住持陈清标──了一法师,说明愿在寺中常伴吾佛,不知法师意下如何?了一法师说:「出家人须六根清净、受戒、禅佛理,更不能三心两意,退萎而失去本来的意愿。」何江山答曰:「此乃当然之理,决不退志。」即刻拜了一法师为师,何江山终于了了心中的意愿,欣喜若狂。住持陈清标择一黄道吉日,为何江山剃度点道,皈依佛门,正式收何江山为徒。自从何江山皈依以后,每日不辞辛劳,上山经营寺院的产业,并栽培果树及稻禾,回家同时捡拾山中柴火作为寺中燃料。在何江山艰辛照顾下,各种产品成果丰硕,抵卖了许多银纹,颇受住持及众师兄弟的赞许。
何江山在寺中不知不觉已有六年之久,已深受当地众善信的嘉勉,也为「朔南宫千手佛院」积存不少的资金,不在话下。某日(戊午日)心中一阵孝思,心想皈依佛门已久,家中祖先牌位无人奉祀,于心何忍,求见师父禀告曰:想将家中祖先牌主引到寺中奉祀,不知可否?了一法师曰:「善哉!百善孝为先,而且孝是上天最重视的一环,你有这份孝心,我怎会不答应呢?」于是何江山返回故居,焚香祷告后,将祖先牌位移至寺中供奉,同时了一法师也召集寺中徒儿及地方善信,开设法坛,为何江山祖先作七七「四九」之超渡法会,渡引至西方极乐世界。
何江山在「朔南宫」已有十数年之久,替寺中谋营不少资财,同时利用此笔款项将寺院装璜得相当有规模使得该寺在这省份内甚为闻名,个个善信以及寺院中诸同修都赞佩不已!
就在此时,有一位叫张嘉生者,到达该寺请求住持答应留在寺内修持,住持说:「出家人须空心性受戒,不得表里不同,尤当把色相抛置脑后,在修持上才能得到慧根,与佛同在,会悟禅理。」张员唯唯是诺。谁知张员并无出家本意,就在寺内挑拨离间,破坏寺内诸同修之感情,分别派党,使得个个心存恨意而不沟通。
此时住持也时有耳闻此档子事,暂忍不提。然而张员不但不加以收敛己身行为,反而变本加厉,对凡到寺中参拜的香客均表现出轻佻的举止,使香客不满。有一名叫廖花的女香客参拜完后,张员借故接近,同时带往院内花园游逛,侍机意图不轨,百般挑逗,做出出家人不该有的行为,廖女此时方悟张员企图,而发出尖叫喊声,使全院善信及香客知悉解围,同修们赶至,将张带见住持,住持就在「大雄宝殿」内当众责斥,说:「汝本无意出家,在你来时的言语表情,我早洞悉,只盼能受吾佛感召而改变初衷,奈何你不但不能醒悟,反而我行我素,先是挑拨,再者破坏本宫名誉。」住持即令在旁同修将张员监禁在后山茅屋,每日只给半餐饮食以资惩戒。隔数日,张员借机从该茅屋通风顶上逃脱,有人禀知住持,住持说:「留在寺中也是累赘,不如放他一马,任其重新作人,否则让他自生自灭好了。」从此事件后,宫内诸同修坚定信心,重振旗鼓,回复以往的声誉。
何江山年已不惑,心内忧忧不乐,不好好的禅悟佛理,即将枉度此生,同时也违背出家的本意,就下定决心,一边维持寺中产业,一面就在寺中坐禅悟理。日复一日,从不间断,将近十余年的光景,已能澈悟禅机,更受住持了一法师心法之传,几达上乘矣。
何江山就此住进禅房内修持,从不迈出大门一步。禅定后:脑海里浮现出往日的一切情景,自小家遭变故,且遭水火之灾难;痛定思痛,不可再心存旁骛,不解禅机,必会被骂为不孝之人,苦心禅佛,不敢稍怠。
时光流逝,如箭矢一般。何江山十余年后,岁已七十有余,戊申日那天,忽然之间,脑内呈现一片虚空之状,己身恍恍惚惚坐在铺台之上圆寂,此刻满禅房布满一阵馨香,由西天派来之善菩萨接引极乐,了脱何江山之一生。
由此则实例,可悟出处世之道理:
一、为人子者,不可因家遭不幸而存怨恨心。
二、不可因己生的父母行止有差错,而埋怨在心。
三、父母在时,当常存孝敬之心,否则父母亡后,就是「满汉全席」供之亦于事无补,无法真正表达己身之孝心,充其量只不过填饱己身五脏庙。
四、对人当常存容忍之心,以培己身厚德。
五、真正纯孝,父母生时,要能奉敬,父母亡后,更能修持自己成佛成道,显扬父母,超出尽孝之途。
诗曰:岭上巍巍天赦寺。不知经历几千秋。年年喜见山常在。日日欣看水独流。
《处世真诠》第二回 德怀信义,可立天地
圣示:人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如大车无輗,小车无軏,不知其可行也?朋友之间,岂可无信乎?惟有假仁假义者,口腹蜜剑,唯唯是道,心存欲利也。只心藏利一途,甚者不顾他人死活,以自己为前提,陷害于忠良信义者,可真是所谓:「人情淡薄,世态险恶。」能不使人畏寒吗?
故事实例:
清道光年间,江西南昌县,有一叫游福明者,父游昌,母吴氏,一家三口。福明上无兄姊,下无弟妹,双亲唯指望于一身,家境极为清苦,日无隔宿之粮,家徒四壁,甚为可怜!真令人为之鼻酸。父游昌到李家庄为奴,母在家编织贴补家用,福明亦很勤劳,上山捡拾树枝回家当作燃料,艰辛勉强可以平安度日。全家人只恨命薄,而不怨天尤人,见富者,也不投以羡慕的眼光,安贫乐道,坚守规矩。
祸从天降,福明年十岁,母吴氏因染风寒,以为休息数日,即可痊愈,谁知一病不支,辗转床第之间。福明立刻前往李家庄告知父亲,向李员外借贷白银五两,携回替母亲找大夫,买灵丹。但是银两花光,母疾未见起色,反而病入膏肓,药石罔效,一命归阴,魂入黄泉。父游昌闻讯,内心甚为感痛,平日艰辛与共的老伴,没享半点清福,撒手而去,这也是人各有命,怨不得也。即刻再向李员外借贷,但是李员外只取出十两纹银,要游昌回家料理后事,这区区十两怎会够呢?不得已,游福明跪下叩求李员外能多借些银两为母治丧,且曰:
「我可到员外家为奴,补偿还债。」李员外方勉强答应,父子此时才放下心上一颗大石头,急忙赶回治理后事。料理明白,福明在母灵前焚香祭告:不孝儿须依约到李员外家为奴,不能在母灵前守孝,乞母见谅,因有约在先,不能无信,当须履行,否则有愧于心,并希母免虑,不孝儿将与父同在李家庄偿债。
游福明与父双双进入李家庄为奴,抵偿债务,对十来岁的游福明实在是一件苦差事,李员外见状,心内同情油然而生,即命福明专事看管庭院中之花草树木,福明也不敢怠慢,每天辛勤照顾花木,而且细心研究如何能将庭中之名花异草培植得欣欣向荣,上天不负苦心人,在福明专心照料之下,果然不负李员外之托,百花齐放,万草碧绿,好像是一世外桃源,因而颇受李员外的赞赏。一个小小年纪的孩童能如此的用心,把份内之工作处理得井然有序,而且又能勤奋做事,将来必定能成为有用之才,也必定能出人头地。
某日,李员外收租回家之途中,见一与福明年岁相差不多的一个男孩在路旁哭泣,李员外上前盘问,方知系一余姓之孤儿:父亲半年前去逝,母亲于近日内相继而亡,又无亲戚可加照顾,现在只剩孤伶伶的一个人,无家可归,双亲别世后一切成空,因双亲在世时,本就贫寒,所以一无所有。李员外心想家中多个人,也不是一件太大的负担,就将余姓孤儿带回见夫人,李夫人见此孩童,甚为喜欢,就此留下并赐其名为国清,李员外就嘱咐国清皆同福明一起照料花圃,起初国清尚能勤勉工作,与福明同进同出,犹如兄弟一般。福明心地较为善良,看国清小他一、二岁,较为笨重的活,自己来做,比较轻松的事才由国清动手,但是国清不知福明心意,因而把本身怠惰的本性引发而出,甚至于连小的琐事都由福明一个人负责。每天国清只管在花园内嬉戏玩乐,福明没半句怨言,任由他去,李员外询及,也多少替他掩饰,不愿把国清之糗事揭开,也因而使国清之劣性,日复一日的加深,而陷了下去。
在清明节的前一日,国清因无所事事,背着福明潜入李员外之房中,偷取白银三十两,事后又将此笔赃款暗藏于福明之枕头下,想栽赃于福明,但福明全然不知此事。是日夜晚,李员外为了要筹办清明节货物,才发现短少此笔款项,即刻招来家中众奴仆盘问之。国清己身所做之事心理明白,即向员外报称说,可能是福明所为,不妨到他的住处搜查,便可明白,员外不疑有他,就在福明枕头下搜出三十两白银,更气人的是国清还在旁添油加醋,说福明的坏处,福明站立在大厅上等候些时,不明原因?此遗失的纹银怎会在他的房内?但是物已俱证,百口难辩。此时游昌也不知为何福明会有这种恶行?询问之下,福明坚口否认,但是无法提出反证,又如何能加以释疑,使之福明无语问苍天,只把痛苦埋于心中。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