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平原厂开始军转民的时候,范无病的年纪还小,没有多少见识,只是依稀记得平原厂的整体生活质量下降了那么几年,之后大家渐渐地习惯了,也就是那个样子。
毕竟在接受一个新鲜的事物时,大家的看法未必是一致的,有的人欢迎,有的人质疑,有的人观望,有的人甚至敌视或排斥。对于习惯了军工企业生活方式的平原厂的职工们,忽然一下子要取消了大部分的军方订单,转而需要自己出去,到市场上去接受订单,进行民用品生产,或者是自行生产出民品,到市场上去推销,这对他们来说,都是新鲜的事物,不适应是很自然的。
“这事儿?跟老爸又有什么直接关系?”范无病感到非常奇怪。
按理说,范亨此时只是负责生产的副厂长,上面至少还有四五个头头比他大,就算是厂子进行军转民,首先要头疼的也轮不到他范亨啊!
第二卷 同学正少年 第三十五章 重任在肩
中午的时候,范无病在饭桌上向父亲范亨提到了这个问题。
范亨的眉头立刻皱了起来,把筷子往桌子上一放,对范无病说道,“不要乱讲,你从哪里听到这个消息的?”
“外面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儿,人心惶惶。”范无病自然不好说是老师们在学校里谈论这事儿,就轻描淡写地回答道。
其实,厂属子弟学校的老师们,都是受厂子节制的,跟地方上的关系要说一点儿都没有也不切实际,但是关系总之是不大罢了,归根究底,子弟学校的教室职工的工资都是厂子给支付的,厂子对于学校掌握有决定权,文教局在这方面没有什么话语权。
因此,学校里面的老师们基本上都是跟厂子里的大小头头们有些关系的,她们的消息自然也比普通人要灵通许多。
范亨一听到范无病提起军转民的事情,又联想到他今天刚刚去了一趟学校,心里又怎么能不清楚这话究竟是从哪里传出来的?不过,嘴长在别人的脑袋上,堵也堵不住的。况且,厂子里的几个领导们,也都想听一听群众里的对于军转民的看法,多少可以作为参考。
张梅却问道,“无风不起浪,看来军转民的事情是不可避免了,你们有什么打算?”
范亨叹了口气道,“压力很大啊!”
关于军转民的事情,实在是牵涉太大了。以平原厂现在的生产能力,如果军方压缩订单,产品需求量减少到往年的三分之一或者更少,那就意味着全厂有三分之二的机器是空闲的,相应的人员没有了经济来源,这可是一件大事,几千职工和他们的家属总共有上万人的吃饭问题,就需要厂子自己来解决。
上面就一句话,自己想办法养活自己,到市场上去,优胜劣汰。
可是习惯了计划经济数十年的平原厂人,以及其他的众多有着相同或类似经历的其他军工企业的职工们,他们能够一下子就转过这个弯儿来吗?
至少在目前,目前国内的这种大环境下,范亨还无法看到一个相对比较明朗的前景。
作为主管生产的副厂长,范亨肩膀上的胆子就更重了,厂子要转民品,该走哪一条路?选择什么样的突破方向?这是一个大问题!虽然书记和厂长在这件事情上更有决策权,但是作为范亨来说,他首先得根据平原厂现有的生产能力和技术优势,给大家找出一个上手快发展前景好的项目来,否则依靠一批政工干部来决定厂子的前途,那简直就是问道于盲。
张梅拍了拍丈夫的肩膀,没有说什么,但是安慰之情流露无疑,当了几年文教局副局长的她,自然可以深切地体会到范亨的艰难无助。
范无病有样儿学样儿,也拍了拍范亨的肩膀,做出一种语重心长的姿态,对范亨说道,“老同志,不要担心。老天饿不死瞎家雀儿,风物长宜放眼量。道路虽然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总的来说,我们的国家是要向前发展的,不要被眼前的一点点困难所吓到,冲破了这道坎儿,迎接我们的是一个大好的明天嘛!”
张梅一瞪眼,拍掉范无病的手,“没大没小,哪有跟你爸这么说话的?”
范亨却有些无语地看着范无病,指着他对张梅说道,“我们部长就是这么跟我们说话的——”
当时的军工企业都同规部里管,比如第×工业部之类的,各有各的分工,所以厂里的头头们经常要去部里面开会,范亨此时听到儿子给他拽文,却是如同老部长在给自己开会安抚一般,真是不知道该说什么为好了。
“明年对我们家来说,可是很关键的一年!”张梅对大家说道,“范婷要参加高考,范康要参加中考,无病嘛,也要参加小考,这是我们家的考试之年。”
范婷和范康埋头吃饭,时间对于现在的他们来说,那可真是金钱,各种复习资料就把他们给淹没了,哪里还有什么闲情逸致跟大人们说笑。
范亨心想,明年对于我来说,又何尝不是一次考试?只不过我的考试,可是比范婷和范康的考试重要多了,他们如果考不好,影响的只是一个人一家人,而我如果考不好的话,那可是要影响到几千上万人的吃饭问题的。
范亨忽然发现,从来没有感觉到像今天这么疲惫的。
职位越高,责任越大,以前的范亨,只需要搞好自己班组里面的工作就行,在他当上了车间主任之后,就需要对整个总装配车间的工作进行统筹安排,现在当上了负责生产的副厂长,他所要考虑的事情,就不限于某个车间了,全厂上下大小几十个车间处室的生产任务,没有一处不挂记在他心上的。
如今,又要搞军转民,虽然从时间上来讲,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但是有一句老话说的好,先下手为强,市场这东西,说没有就没有了,可是不等人的啊!如何将平原厂的大部分生产能力转移到民品生产上,如何保证平原厂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并发展,这个问题,始终萦绕在他的心头。
天气已经渐渐地冷了下来,今年的冬天似乎比往年来的更早一些,才十一月的月底,外面就已经滴水成冰,屋檐下面的滴水聚成了冰柱,尖尖地垂了下来,好像一把锥子,随时都有可能掉下来,窗户的玻璃上面也布满了水汽凝结而成的窗花,阻隔了向外的视线,看着天空中密布的彤云,范亨知道,一场大雪就要来临了。
明年,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第二卷 同学正少年 第三十六章 Walkman
果不其然,一场大雪把路面给封住了。
足有三寸厚的积雪使得行路都有些困难,人们戴着耳帽,穿着厚厚的衣服在雪面上行走,孩子们则欢笑着,坐着自己制作的雪橇,一起热闹。
范亨忽然发现,这几天来,范无病一直非常沉默,钻在他的房间里面不知道在搞什么名堂,于是他便很好奇地推门走了进去。
屋子里面一片凌乱,范无病的桌子上摆了大堆的资料,还有些电路图,再有就是被他拆的七零八落的各种零件,范无病本人则一头扎了进去,不知道在捯饬什么。
“你在摆弄什么呢?”范亨小心翼翼地从桌子上捏起一只小小的元器件,审视了一下,发现是一只微型的步进电机,直径大概只有一个公分的样子。
范无病埋头摆弄他的东西,随口回答道,“一只索尼的随身听,Walkman。”
“Walkman?干什么用的?”范亨从来没有听说过,不由得愣了一下。
“随身听,自然就是听音乐来用的啊——”范无病突然意识到父亲的存在,抬头看时,见范亨一脸的茫然,便想起一个问题来,索尼的Walkman此时还没有大量地流入大陆,父亲范亨自然是没有见识过的。
于是范无病便将父亲让过来,取出一只完好的索尼Walkman,搭上带子,扯出了耳机,给范亨戴上,然后按下了播放键。
“咣咣咣咣——”耳机当中,一阵重金属摇滚音乐突然响了起来,范亨猝不及防之下有点儿懵,几秒钟之后才适应过来,把耳机摘了下来,对范无病说道,“这什么东西啊,吓人一跳!”
“哦,你听不惯这音乐,来我给你换个来过——”范无病取过机子,从仅有的几盘卡带中挑了一只出来,上面印刷的都是繁体字,换上之后,没有用耳机,直接放了出来,音质似乎还是有些不理想,但是比天天听的广播已经好上太多了,是一首粤语歌儿。
范亨依然是听不懂,但是曲子的韵律不错,还能欣赏得了。
“这么好的东西,是从哪里搞来的?”范亨啧啧称奇道。
“日本货,用起来还不错。”范无病回答道。
范无病手中拿到的随身听,自然是通过武陟小机弄来的私货,由Sony公司于1979年研发出来的Walkman便携磁带播放器,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款随声听。Walkman的出现,标志着便携式音乐理念的诞生,而Walkman一词也从此成为了便携式音乐播放器的代名词。
走着跑着听音乐,一直是很多人的梦想,而这个梦想,在飞利浦公司于1966年发布了第一盒录音磁带之后,便逐渐变为现实。
与同期的各种存储介质相比,磁带具有方便的录音功能和良好的防震性能,这也使得随身听得以成为现实中的存在。虽然听惯了杜比环绕声效果的范无病对这款世界最早的随身听颇多不满,但是他也不得不承认,到目前为止,这已经是他所能见到的最好的随身听了。
事实上,在一九七九年的时候,索尼的音响部门将记者用的小型录音机修改成体积更小的录音机,在得到许多人赞美良好的音质评价。后来他们又推出了Walkman随身听,并将Walkman定位在青少年市场,着力强调年轻活力与时尚,并创造了耳机文化,一九八零年二月开始在全世界开始做销售,并在同年十一月开始在全球统一使用“Walkman”这个不标准的日式英文为品牌。
由于中国当时的国情,Walkman这种东西,还没有风行起来。事实上直到很多年以后,许多中国人都没有用过随身听。
范无病清楚地记得,自己的第一部小录音机,或者不能叫随身听,是一款中南牌子的录音机。体积么,大概是一块砖头那么大,附带这两只巴掌大小的立体声音箱,分量也不轻,是父亲范亨去广州出差的时候带回来的,售价不菲,时间是在一九八九年。
“这东西一定很贵吧!”范亨首先想到的,就是这部随身听的价格。
至少他在市面上从来没有见识过这东西,因此范亨感觉这东西的体积虽然小,售价未必会低,他知道厂部里面有一台用于广播的开盘机,体积大不说,价钱也很高,音质嘛,未必就比眼前这小东西好。
要知道,那部开盘机可是足足有一人多高,上面的磁带经常会自己飞出来。
“如果是放到国内的话,应该很贵,恐怕要花费你一年的工资才能买上这么一台。”范无病点头回应道。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