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都是小事情,师姐经常对我说(记录亲身经历的怪事)》
第26节作者:
原野六郎 日期:2018-09-15 23:37:50
【NO:030】一窝小狐狸
2003年9月,九叔家的土狗小黄生了一窝小狗,共四只,二公二母,尖嘴似狐狸,第十三天小狗睁眼后,每当喂米粥时,四只狗崽四处乱串,叽叽叫躲入柴草堆中,不肯出来;九叔感到奇怪,唆使小黄叼回窝中。村人闻知,前来观看,一时间附近村寨,议论纷纷。
村人甲:莫非是野狗的种,胆小怕人,闻声便躲入隐蔽处?
村人乙:这小母狗,原先是不是野狗的种,八斤不到吧?
九叔说:都养三年了,七斤多一点,听说是小京巴与吉娃娃配出来的。
路人A:这不奇怪,小黄身材矮小,村中的土狗配不上,给野外的狐狸类杂交,情有可原。
路人B:老人只说过,家狗和野狗杂交的故事,没听说狐狸和狗杂交的历史。
路人C:让镇上的兽医前来看一下,不就明确了吗?我崽这周礼拜六就回家,给他看一下吧。
村人丙:也好,如是狐狸仔,最好放回野外去,别惹麻烦。
我问九叔:小黄多大啦,以前下过崽没,是什么品种?
九叔答道:品种我也搞不清楚,是城里亲属送给的小狗。三年多了,这是第一次下崽,我问过孙子,他说像腊肠、像小京巴、像吉娃娃、像巴哥,就叫它小杂种吧。我说不雅,黄毛的就叫小黄吧。
兽医检查了一下,判定是狐狸和土狗杂交;建议关在铁笼里饲养,成年后,让林业部门派人前来放回自然;它未能独立寻食前放归,九成饿死。
九叔问过当地道公,道公说:既然木已成舟,就善待他们,养大后在放归山上,功德一件,好心有好报。
村里年轻人说:放归大自然?傻逼才这样。养到五、六斤先,趁着夜色送到县城酒店,四只狐狸将近六千元!
村里老人骂道:糊涂混账的东西,别为这些钱,因小失大!
(未完,待续)
日期:2018-09-15 23:56:45
(续上楼)
九叔问我如何是好?我小声说:狐狸属于犬科,和狗是远房兄弟;狐狸与狗杂交不奇怪;你在山坡上养鸡,狐狸前来遇到小黄,发情期间,干柴烈火。它们也许相处时间一长,有点感情了。况且小黄的体型问题,村里的公狗无法配上。故三年来一直无法怀孕。视为正常的一件事就得了。
九叔一脸不解,我耐心解释:狐狸和狗。怀孕期都是50-60天,又是同科,没有值得担心的。
养到五个月时,县林业部门说:就当作野狐狸处理吧。现在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山岭植被面积大,树大林深,野生动物多是正常现象。
2009年冬,因铁笼关闭不严,其中两只母狐狸跑了。而两只公的仍留恋在家中。六年的时间里,总下了16胎,平均每只母狸繁殖了8次,让九叔发了一笔小财。而那条小黄狗,一直没有生第二胎。
我问过村中老猎人卢伯伯:是不是百年不遇?
他不肖一顾:真是少见多怪,在山区,这现象发生多的,人们没发现而已。
(2010年10月26日整理,2011年10月录入 QT—QL,NO: 030)
日期:2018-09-16 20:57:09
【NO:031】木梯传来敲打声
陆伯伯家近几个月,闹怪事,让一家人不敢在家中过夜。
2008年6月某天,母亲给我电话,口气十分的紧张,说:你无论如何回家一趟,巷尾的陆伯母家出大事了。我安慰母亲说:别急,让伯母放心,我明天就回去。母亲立即反驳:为何等明天?我说:今天星期五,明天才有空啊。母亲命令:今晚争取回来。我认为事情严重,不然母亲不会用这个口气跟我说话的,立马答应了母亲。
驱车四个小时,到达村头时,母亲伯母已经在那里等候了。刚下车,母亲便小声吩咐:等下这样这样。
原来陆伯伯二年前病逝,他二个儿子和媳妇都去广东打工,伯母带着三个孙子在家,平时养些鸡鸭以备过节过年之用;年龄大了无法种田地了。近三个月来,伯母晚上带着孙子,在烤烟房过夜,因为家中闹鬼;鸡鸭不明不白的全死光。请了三个道公做法事,都不见效,所以不敢在家里过夜。
我问伯母:是什么声音或有什么人在家中出现?
伯母说:今年6月开始,晚上三更,木楼的第三层(堆放粮食的地方)有人拉动板凳的响声,过5-6分钟,第二层连第三层的木梯台板上,就有敲打声传来,好像有人用木棒敲打的声音,每台阶梯敲一次。约一个钟头后,牛栏的隔墙又有拖拉竹木的声音。刚开始声音小,到七月份声音很响了。家里养什么都不活,碗柜里的碗碟也无缘无故响起来。另外,你陆伯伯常用的收录机,半月前也常在半夜里传来,他生前最爱听的京剧和山歌声。莫非是伯伯在那边不安生,又回家来了?请人做法事也不见好。你见多识广,帮伯母想办法啊。见她声泪俱下,差点跪了下来。
我安慰她:别怕,今晚让我看看先,你天黑前,在伯父生前的房间,安放张席子,挂一顶蚊帐。我睡在那里,想办法破它。
母亲说:是不是找2-3个人与你一起,有帮手安全一些。我说:不用了,我一个人就能应付。
(未完,待续)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