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秘卷之青玉案—这世上或许没有对错,但一定有真相》
第10节

作者: 姜木水
收藏本书TXT下载
  宋青玉:“哦?你也联想到‘良庖岁更刀’上了?”
  李河洛:“小人……小弟不才,这家酒楼开业时,就是小弟题的字。”
  宋青玉:“贤弟高才,那副字我看到时就觉得不错,颇有黄山谷之风啊。”

  李河洛:“宋大哥说笑了,小弟自幼仿学黄庭坚的字,略有心得而已。”
  两个人一边闲谈,一边进入了岁更楼,他们都是很孤僻的那种人,平时不爱说话只是碰不到投脾气的朋友。
  日期:2019-02-14 17:33:15
  岁更楼里没多少人,只有两个书生坐在一起闲聊,一个一身白衣,一个一身黑衣。两个书生桌上只有简单的几道菜,一壶酒。他们也不吃菜,他们对面而坐却都侧身望着里面的墙,各抒己见地说着什么。宋青玉往他们看的方向看去,只见墙上挂着一幅卷轴,卷轴上龙飞凤舞笔走龙蛇写着一首念奴娇。看来这些书生正在激烈地讨论这首词。
  “杏花雨过,残红渐零落,胭脂颜色。流水飘香人渐远,难托春心脉脉。恨别王孙,墙阴目断,手把酸梅摘。金鞍何处,绿杨依旧南陌。消散云雨须臾,多情因甚,有轻离轻拆。燕语千般,争解说,些子伊家消息。厚约深盟,除非重见,见了方端的。而今无奈,寸肠千恨堆积。”
  日期:2019-02-14 17:46:34
  “嗯?”宋青玉感到有些奇怪,这首念奴娇乍一看上去很普通,除了字写得不错之外,没什么特殊的地方。等一下,这个字也是李河洛的字?宋青玉是一个很奇怪的人,姑娘的玉体他未必记得住,但是如果书生是字体,他过目不忘。君子六艺的事情,他最热衷了。
  “客爷,您打哪里来啊?”店小二给宋青玉和李河洛安排了一个桌子,热情地问道,打断了宋青玉的思考。
  宋青玉又看了一眼墙上的词,对小二说道:“打来处来。”
  小二:“要往哪去啊。”
  宋青玉:“往去处去。”
  小二很尴尬地笑了一下:“客爷您很会聊天啊。您吃点什么?我们这厨子挺好的,只要您说得出来,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草坑里蹦的,我们这都会做。”
  宋青玉:“不用那么麻烦,我要的简单。一盘酱牛肉,一盘红烧鲤鱼,两碗阳春面,再来一壶黄酒,温热了端上来。”
  小二:“得了,客爷,您请好吧。”
  日期:2019-02-14 17:46:57
  “哎呀……好奇怪啊。”宋青玉隔壁的黑衣书生还在和朋友讨论着墙上的念奴娇:“念奴娇本来应该是豪放的词牌,写出来大多是慷慨激昂的词,但这首念奴娇,怎么这么低回婉转。词的作者明显是在肝肠寸断的时候填的这首词,完全不符合念奴娇的词牌啊,不会是个没有学识的人胡写的吧。”
  宋青玉给自己倒了一杯酒,轻笑一下,心说这个书生说的不错。词是配合音律演唱的,念奴娇这个词牌,音节高抗,英雄豪杰之士多喜欢用这个词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是个中国人就知道。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棹板,唱大江东去。不过……
  白衣书生说:"不仅是风格不合适,个别的字明明有更好的字可以用,他却没有用,很奇怪。"
  日期:2019-02-14 17:47:29

  黑衣书生:“这家店说了,这首词暗藏玄机,谁要是能猜出来,就能拿纹银三两。我觉得,如果风格不符,用字奇怪,那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这首词的作者是因为某种原因,他无法兼顾这二者。”
  白衣:“说的对,很可能是作者用这首词出字谜,为了让字谜成立,风格已经无法控制,同时不得不使用了不合适的字。”
  宋青玉这边看了一眼李河洛,说道:“河洛贤弟,这首词是你誊写的吧。”
  李河洛:“被您看出来了,是认出了我的字吧。酒家的掌柜和我相识,让我誊写一首词,作为招揽客人噱头,字不值钱,值钱的是词和词后面隐藏的东西。”
  宋青玉:“我要是说出这首词后面隐藏的东西,是不是也能到后面领三两纹银啊?”
  李河洛大吃一惊:“您看出来了吗?”
  日期:2019-02-15 17:30:38

  杀人祭鬼卷 第六章 念奴娇
  “老夫行年七十有四,日阅佛书四五卷,早晚食米一升,面五两,肉八两,鱼酒佐之,以此为常”——《容斋随笔·四笔》
  “百年七万两千饭”——《香山集》
  ……………………………
  宋青玉:“这首词不是你填的,是一个叫沈唐诗人填的。”

  李河洛点头:“确是如此,但是,只说出出处可不算对啊。”
  宋青玉:“这首词很奇怪,出自沈唐之手,却又不是沈唐所做。”
  李河洛故意装出一副不懂的样子:“宋大哥,这话说得小弟糊涂了,什么叫出自沈唐之手,却不是沈唐所做啊。到底是不是他做的?”
  宋青玉开始讲解器墙上的念奴娇:“大宋有很多有才华的词人,但这首词绝对是一个例外,不是它多惊采绝艳,而是它成文很特别。”
  说道这里,李河洛就已经清楚,宋青玉确实是知道了这首念奴娇的端倪。但是,他还是小心翼翼地问道:“还请宋大哥赐教。”
  日期:2019-02-15 17:37:47

  “河洛贤弟,既然是你誊抄了这首词,你能不知道吗?”宋青玉用筷子给李河洛夹了一块鱼肉,说道:“来,吃菜,我最喜欢吃的就是红烧鲤鱼了。从菜上来,就没看你怎么吃,不要拘谨。”
  李河洛很为难地说道:“宋大哥,不瞒您说,小弟家徒四壁,每日只食二餐。现在并不饿,只是盛情难却,陪大哥吃上几杯而已。”
  宋青玉端起酒杯:“哦,是这样啊。来,贤弟请。”
  “宋大哥请。”
  宋代以前,平民百姓没有三顿饭这么一说,大都是吃两顿饭,只有王公贵族才吃三顿饭。到了宋代,一些百姓也开始慢慢转变,从两顿饭变成了三顿饭。但是,这也不是一天转变过来的,很多老百姓,特别是穷苦一点的,还是保留着两顿饭的习惯。所以,宋代并不全是一日三餐,有不少百姓还是每日两餐,早晚各一顿,中午不吃。
  日期:2019-02-15 17:48:24
  比如张商英给朋友写信时曾经提到:“老夫行年七十有四,日阅佛书四五卷,早晚食米一升,面五两,肉八两,鱼酒佐之,以此为常”这个张商英是什么人,是一个宰相。官至宰相,这个地位高不高,但他还是早晚各一顿,并且以此为常《香山集》里也提到:“百年七万两千饭”,这个也是按着一天两顿计算的。《香山集》是喻良能的文集,他做过工部侍郎,官也不小。两个大官都吃两顿饭,就别说老百姓了。当然,张商英离得有点远,和王安石一个时代的,没有说服力。但是喻良能活跃的年代是宋孝宗当政初期,也就是普安王赵瑷当了皇上之后,和我们的小说的时间很近。你要知道,高宗时的经济可不如孝宗时期。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