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爝火记——清末道门的诡异传说 皇极生象 玄潭尸蟾 息城人鲞》
第23节

作者: 陟云子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10-22 11:57:10
  (正文)
  师汲搬来一个蒲团叫他坐下,然后自己坐在了他对面,开口和他讲这里的规矩:“你既然来了三清观,自然便当遵从三清观的规矩。我们这里都是出家人,平日里以修行为主,你现在还小,可以先寄发修行,日后待有所成就时再决定是戴纶巾还是居家。另外,别人在清修时不可随意打扰,也不能随便问别人关窍,你都记住了吗?”小昌连忙答应:“记住了。”师汲又道:“你年纪幼小,暂时就在这里与我同住,那边的草垫子便是你休息的地方。”他还不厌其烦地告诉小昌饮食及起居的规矩,小昌一一记在心里。

  刚来三清观的头三天,师汲并没有教给小昌本领,而是任由小昌在观内跑来跑去,他在暗中观察小昌的一举一动。师汲发现,这孩子手脚灵便,每天早上起来都先去大缸里打些水,先将师汲用的诸般物事打扫一遍,又烧些开水预备师汲使用。而每天白天没有事做的时候,他便蹲在地上,用树枝在地上点点画画,师汲有此远远地望了望,看见其中有律吕诸数的增减推演,别看里面的数字极为复杂,他却丝毫没有算错。师汲暗道,这孩子会辗转相推求余,这是灵境一派的门路,必定是罗升泰所教。这孩子才不过七八岁就有如此水平,若是自己悉心指点必定可成大器。这番念头只在他心里掖着,却是没有对人说起。

  待到第四天早上,小昌从火工道人那里给师汲端来早饭,师汲用完之后便将小昌留下了:“孩子,从今天开始我就教你些本事,这些本事可都是有师承的。我所学的叫皇极派,但我的授业恩师太玄神介阳子只允许我做个记名弟子,并未正式收录门墙,所以我还不能以皇极派门人自居。你别看外面的道士那么多,但他们所学的都是一些杂家,我手底下的这些东西,他们谁都不会。可能你要问了,为什么叫皇极派,皇极派与其他门派又有什么不同呢?这是因为,本派以宋人邵雍所著的《皇极经世》一书为本,经历代祖师增补心得而成。如今世上修道之人甚多,但也不免于泥沙俱下。现在比较大的门派如索隐派、灵境派、两忘派都舍本逐末,只重术不重道。须知道为术之本,如今连本都不知,那么又如何修术呢?因此你别看他们入门几个月之后就能修行术法,实则他们根基不牢,以后越到上层越是难以进益。这些门派的弟子,若论术法修为,最多也只有三四流的水平,遇上真正的高手便束手无策,和白给差不多,不值得效仿。但本派和他们不同,最重视基本易理的钻研学习,凡修行者都需将邵祖师的十四卷书读得滚瓜烂熟,然后才能真正学习道术。有了前面的底子,后头练起来也就省心省力,甚至自行创建新的术法也不为难。”

  日期:2018-10-22 14:44:15
  (正文)
  小昌听得津津有味,师汲停下不说他还在发问:“那本派修行到最后,都能成为高手喽?”师汲脸上有些不大自然:“按说本派博大精深,学到深处应该罕有敌手。不过每个人悟性有高低,也不能说个个都是一流好手。更何况本派门规极严,收下的徒弟又很少,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我们这一派的存在。不过十七年前道门中人会推三神八辅十六相八十四尊,师尊介阳子可是排在首位的。”小昌冰雪聪明,瞧着他的脸色便已猜知师汲定然是练得不到家。但他也知道,罗升泰能推荐他到这儿来,显然是认为师汲比自己高得多了。所以小昌立下决心,先跟师汲学上几年再说。

  师汲介绍完门派的事,便开始悉心点拨小昌。小昌蒙罗升泰指点,已有一些基础,师汲因材施教,便教他辨认元会运世、日月星辰、飞走草木等等。罗升泰没有看走眼,小昌果真是不世出的天才,才一天工夫他已窥破了其中的算理奥妙。而师汲回忆自己当年蒙师父开恩,学这些东西可足足耗了半个月之久,思之不觉汗颜。
  就这样师汲倾囊相授,小昌求学若渴,不知不觉便已过了三个月。此时时令早已转入初冬,需要穿上夹袄才能抵御外面的寒气。这天小昌正在后殿清扫落叶,忽然有小道士过来说有个自称你二叔的来找你。小昌一听立刻丢下了笤帚,飞也似地向前面跑去。这三个月虽说师汲待他很好,观内的其他道人也对他颇有照拂,但与爹娘无微不至的照顾相比,毕竟逊色太多。小昌想念家里,暗中不知抹过多少回眼泪。但他担心师汲看到,从来不敢在他面前表露出来。二叔见到小昌跑出来,欢喜得一把将他抱住又举过头顶,告诉他说家里的房子已经盖起来了,他这次是接小昌回去的。

  小昌一听反而犹豫起来,他跟从师汲学 极派的道术,发现其中内蕴无穷,越学越觉得自己浅薄,如果就这么回家的话,那以后是否还有机会修习就很难说了。想到这里他对吴孝长道:“二叔,我在这里挺好的,也烦劳告诉我爹娘一声,叫他们不必挂怀。我现在跟着师父学习,本领还没学到家,想在三清观再呆上一段时日。”吴孝长一愣,原本他也只是让小昌来这见见世面,可没想让他就这么一直呆下去。吴孝长开口苦劝,但小昌心念已定不为所动,吴孝长见没办法,只得骑上大青骡回家了。

  日期:2018-10-22 19:47:40
  (正文)
  转眼间寒来暑往,小昌在三清观里已住了三年。期间爹、娘和二叔都来过几次,给他送些应季的衣服和鞋帽,有时也劝他回去,但小昌自以为学得还不到家,每次都拒绝了。三清观中少有俗务烦心,小昌又天资过人,这三年时间抵得上常人学上二十年的。他将律、韵、卦、象、气、运的奥妙融会贯通,将其隐隐然冶为一炉。师汲所会的本领,小昌学到了一多半,只有时运用还不太纯熟。小昌在心里盘算着,照这样再过一两年,自己也差不多可以下山回家了。

  盛夏的一个午后,三清殿中没有多少上香的客人,连知客道人都因为惧怕酷热而躲到树荫底下纳凉去了。可小昌却还站在大太阳底下,手持木尺测定日影长短。关于太阳的高度,历朝历代都有先贤论述,尤其以唐朝的一行大师所言最合。小昌之所以还要再测一遍,也是想通过这一方法验证自己对水、金、火、木、土诸星的推算。他在那里忙得不亦乐乎,正举起袖子来拭汗的时候,却忽而发现山门内不知何时多了一个人,那人正目不转睛地盯着他看。奇怪的是知客道人明明就坐在大柳树下,却似对他熟视无睹,竟也没有上来拦阻。

  小昌吃了一惊,仔细打量那人,见他穿了一件玄色的直裰,比一般的道袍还要长一些,几乎就要垂到脚面,手里却拄着一根黑不溜秋的拐杖。他的头发并未结成大辫,而是松松垮垮挽了一个道髻,用簪子缀住。他面色黧黑如铁,眉、颧、下颌等处皆高高隆起,显得比常人的骨骼粗重许多,如果按照史书记载,依稀便有些孔圣人的古相。但惟有双目精光内蕴,直如汪洋大海一般,一眼望去竟不见尽头所在。他见小昌凝神盯着他看,也微微点了点头,问道:“你在这里几年了?”小昌虽然觉得他问得突兀,但也不知为何,和他一见便有亲近感,便据实答道:“三年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