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谣——念叨念叨我这十二年》
第44节

作者: 我的真名叫蒙伟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9-03-18 21:34:56
  第二十一章
  113.福特基金
  “我能参加这次支教吗?”康宝突然问道,他的好奇心被刚才这一连串诡异的事实极大地激发出来。
  白凤德看看康玉顺,又看看康宝,眼见康玉顺没有反对,便说道:“当然可以!这算帮我一个忙,也算是帮你们自己一个忙!”
  “白教授,那您能告诉我,这两个人您是怎么发现的吗?”康宝心里想,既然要亲自帮爸爸找到这“第二个老吴”,就需要尽可能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弄清楚。
  此时,康玉顺心下还在犹豫,他并没有打定主意让儿子去帮他寻人,但他也想得到更多的线索,于是便忍住没发表意见,只是安静地听着。
  “这个说来话可就长了…”白凤德推推鼻梁上的眼镜,叹了一口气,不断拿勺子在咖啡杯里搅动,似乎不大愿意回忆过去。不过顿了一顿,他还是缓缓述说道:
  “当年,Ford基金会找到我,首先让我签署了一份保密协议,当时我就觉得这可能的确是一个高度敏感的课题,也许是涉及某类特殊人群的心理评估。是越南战争的战犯?是白宫里的人?是FBI手里的间谍?这都是有可能的。做了一番思想斗争,我决定还是签署下来。
  “你们知道,有色人种在美国想要做成什么事情,是一定要付出比白人更多的努力的。能和Ford基金会这种级别的机构合作,是很多人的梦想。现在他们就这么找上门,我怎么可能拒绝掉!”
  康玉顺仔细观察着白凤德,从他微微充血的眼睛和略带沙哑的嗓音判断,马上要开启的这段回忆,似乎触碰到了白凤德某些不愿回想的往事。一项研究课题历经几十年仍旧在进行,这里面究竟藏了多少秘密?康玉顺自顾自想着,直到白凤德的讲述又把他拉回到现实。

  “当签署了保密协议后,我得到了一份资料,资料里简单回顾了全世界各地对‘人性’中究竟包含多少‘兽性’这一课题的研究进度描述,让我很吃惊的有两点:一是全世界类似课题的研究有八成以上都是由Ford基金会资助的;二是Ford基金会已经研究这个课题超过百年时间。”
  “整整一百年?”康宝惊呼道,“美国Ford家族我们上历史课的时候接触过,他的兴盛也不过只有一百多年的时间吧?”
  “没错。”白凤德点点头,“所以说,这项研究几乎是和Ford家族的兴盛捆绑在一起的。”
  “这就很有意思了!”康玉顺若有所思道,“有没有可能…”
  “什么?”康宝转向爸爸,问道。
  “没事,听白教授继续讲吧。白教授…”康玉顺双手一摊,做了个请白凤德继续讲下去的手势。
  “后来,Ford基金会的人告诉了我他们找到我的原因。”白凤德说着,从书包里掏出一张发黄的剪报,其中一段用红笔做了标注:
  …我在中国上海读大学时,最好的朋友叫吴贵友,他有一项特殊的“技能”,便是用一种我们听说过或没听说过的动物来形容身边的同学。那时候,他叫我“老鹰”,他说鹰击长空,我总有一天会走出去…
  日期:2019-03-18 21:35:19
  114.回到1980
  “爸,吴贵友就是你说的‘老吴’吧?”康宝恍然大悟。他心里想着,这个Ford基金会凭这么一小段文字,就能找到白凤德参与研究,可见能量之大!
  康玉顺点点头。白凤德也对康宝的问题表示肯定,“没错,吴贵友就是你父亲所说的老吴,他是我的大学同学。”
  “老吴上过大学?”康玉顺突然反应过来,一脸不可置信,“认识他这么长时间,除了一手赌石的绝技,我一直认为他是个没什么文化的粗人…”
  “我和你说了,老吴为人谨慎、低调。”白凤德笑笑,“您对他有这样的印象,我一点也不意外。”
  康玉顺沉默了,他自认为十分了解的“老吴”当下在他脑袋中的印象从清晰变得模糊,“看来我对他还真是不了解。”康玉顺很不自然地耸耸肩。
  “刚才您看到的这段文字,是我当年在纽约大学华人社团的刊物上发表的。”白凤德继续解释道,“这只是一篇描述我在国内生活的随笔,只有中文版,没做英文翻译。可就在这本内部刊物印刷成册之后的第二周,Ford基金会的人就找上了我,可见…”
  “可见Ford基金会触角之广。”康玉顺插话道。
  “还有他们对这个课题的兴趣之大!”白凤德进而补充道。
  “那接下来呢?”康宝迫不及待地问,“然后您是如何做研究的?”
  白教授双手交叉抱拳支住下巴,“一开始,我只感觉这个课题很,很,怎么说呢…”
  “不靠谱?”
  “对,北京话就叫做不靠谱。不过我刚才说了,能和Ford基金会这样级别的机构合作,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所以我还是答应下来。并且提出了我的研究计划—用“心理成像异化”的理论去解释这一类问题。不过Ford那边似乎对我怎么研究并不感兴趣,他们迫切想要见到我文章里提到的吴贵友这个人。”
  康玉顺听不懂这些学术名词,他感兴趣的是,眼前的这位白教授是怎么研究老吴的,又研究出一些什么门道。

  “白教授,那您上一次长时间驻扎在国内,就是为了这个回来的吧?”康宝顺着白凤德叙述的思路在捋时间线索。
  “没错,上次我回来具体时间是1980年。”白凤德继续回忆道,“其实那次回来我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带老吴去美国参加研究。”
  听到这,康玉顺微微皱了皱眉,白凤德知道他在想什么,连忙解释道:“当然,这些我都是提前和老吴说清楚的。那时候,他在国内发生了一些事情,也想换个环境,就一口答应下来。”
  白凤德顿了顿,“虽说任何研究都有风险,但既然是他自己的选择,也可以说是个共赢的局面吧。”
  “不过…”康玉顺迟疑了一下,“根据我从网上查到的资料,您一直到八十年代中期还停留在国内,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按说您应该早就把老吴带出国了。而且据我所知,老吴这辈子也从来没去过美国。”
  日期:2019-03-18 21:35:40
  115.第十一人

  “您说的很对。”白凤德没丝毫犹豫,斩钉截铁地说道,“因为我一回国,事情就出了岔子。”
  “岔子?什么岔子?”康宝迫不及待地问道。
  “这就真的是另外一段往事了。”白凤德沉默了几秒钟,取下眼镜用桌上的纸巾擦拭了一下,又重新戴好,“不过时间过去这么久了,也没什么可保密的,而且真正保密的细节,我也不清楚,就把我知道的说给二位也无妨。”
  康玉顺和康宝眼巴巴看着白凤德,不知道整件事情又生出什么枝节来。
  “我说一个人,你们看听说过没有。”白教授问道,“彭加木。”
  “知道知道,这个在我们年轻的时候都听说过。就是失踪在…在…沙漠里的科学家。”

  “爸,是罗布泊无人区。”康宝给康玉顺纠正道,“新疆罗布泊科考队队长彭加木,在独自外出找水的过程中失踪。国家先后多次派军队进行地毯式搜索,到目前仍旧一无所获。”康宝心里偷笑,学校图书馆他看得最多的就是那本《中国十大未解之谜》,没想到还真能派上用场。
  “小伙子知识挺渊博!”白教授称赞康宝,“刚才你们给我看得那张照片,就是我1980年参加罗布泊科考队出发前的留影…”
  “您是说当年您也参加了罗布泊科考队?”白凤德的话让康宝如获至宝,“您就是那十名队员中的一个?”
  “准确的说应该是十一个人,我就是那第十一人。”
  白教授示意康玉顺把手机给他,他调出照片又看了一会儿,回忆道,“这张照片当年是《北京晚报》首先刊载出来的,等到《人民日报》再发布消息的时候,就把我从照片上抹去了,毕竟我拿的是美国护照,你们知道当时的社会环境,不像现在这么开放,又或者…又或者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原因…”

  康玉顺意味深长地“嗯”了一声,“这么珍贵的照片,所以您就用它来当做和老吴约定的信物。”
  白凤德点点头,没说话。
  康宝兴奋地瞅瞅爸爸,忍不住打探起来,“白教授,我看过好多关于这次科考的资料。我想问您…”康宝话到嘴边又有点犹豫,向当事人求证那些网上道听途说的消息,似乎有点滑稽。
  “你想问我‘双鱼玉佩’什么的,是不是真的?”白教授一眼看透了康宝的小心思。
  “嗯嗯。”康宝使劲点头,又不好意思地笑了。
  “儿子,什么鱼啊,玉佩的,你从哪儿听说的这些?”康玉顺不明就里,生怕儿子模糊了这次谈话的主题。
  康宝看看白凤德,从眼神中征询着意见。白凤德笑笑,示意康宝讲一讲他所知道的罗布泊科考。
  “爸,从哪儿和您说起呢。”康宝于是来了精神,“白教授刚才说他1980年回国,也就是说,他一回国就参加了彭加木带队的第三次罗布泊科考。”
  “嗯。”康玉顺应了一声,“这个教授刚才说过了。”

  日期:2019-03-18 21:35:58
  116.奇怪队伍
  “您知道这次科考对外公布的任务是什么吗?”康宝继续问道。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