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爝火记——清末道门的诡异传说 皇极生象 玄潭尸蟾 息城人鲞》
第34节作者:
陟云子 日期:2018-11-02 11:53:06
(正文)
话音未落,就见查封了婉柔酒馆的县尉领着两个捕头过来了,他到介阳子面前深施一礼:“老人家真是世外高人哪!晚辈遇到一件疑难之事,想请老人家移驾前往,不知意下允否?”小昌见这县尉不过三十多岁,生得剑眉星目,虽然眼角略微浮肿,但仍不失为一美男子,心下对他颇有好感。介阳子笑笑道:“小老儿不过一介草民,哪里劳烦得县尉大人亲自来请,我自去便了。”那县尉十分高兴,当先在前引路,一边将情况约略说了。
原来这县尉姓邹名执信,家中是县里的望族,族人多有到朝中、省府任职的,邹执信也是靠着父亲和族人的余荫,年纪轻轻便升到县尉。邹县尉有个妹妹,嫁给同县的富户刘剑泉。刘家倒是无人做官,但学得了陶朱公累积钱财的一点皮毛,这些年跟着洋买办在外地开矿山、造轮船、创建新式棉纺厂,也成了县中数一数二的富豪。自从恭亲王奕�6�0力推洋务运动以来,各地上大官商都吃了香,不再是原来被人瞧不起的末流人物了,一些佼佼者如胡雪岩、盛宣怀等甚至红极一时,几可左右朝廷决议,故此邹家对于这桩联姻也是满意的。不过刘剑泉常年在外奔忙,平日里家中就只有老弱妇孺,头些天就是他们家发生了一件怪事。
刘家宅院很大,前后共有三进,但家里的人一般都住在后面,前院是马厩、伙房和下人居住的地方。就在初冬一个漆黑的夜里,后院忽然传来呼呼的风声,风声中还夹杂着一个阴森森的声音:“拿命来—拿命来—”冬夜屋外严寒刺骨,没事谁也不会到外面去,因此就显得格外凄清寂静,这声音躺在床上也听得一清二楚。先是刘家后头住着的老太太被吵醒了,后来太太刘邹氏、小公子、刘老太爷等人也陆续被惊醒,连带着前面居住的下人也被喊了起来。这时声音却止歇了,隔了片刻又冷不丁地响了起来,不过这次只说了四个字:“必有后报!”
日期:2018-11-02 16:40:09
(正文)
刘家在外面做买卖不是一天两天,在官场上的算计和商界同仁的倾轧中艰难求活,难免会得罪一些人。所以这声音一出,刘老太爷先胆怯了,连夜就命下人去请南山寺的和尚前来诵经。后来到家的僧人共有五位,敲着木鱼在房前屋后都念了一遍,说应该没有什么事。刘老太爷大为高兴,中午留这些僧人享用素斋。下人们不敢怠慢,早早地便去烧上了火,准备锅热了之后做饭炒菜。就在锅底下的火烧得正旺的时候,猛听到一声霹雳炸响,锅底一道火光闪过,整个铁锅就飞到了半空,连带着房盖都被掀起了一大块。锅里的热油溅了出来,旁边炒菜的下人被烫得哇哇乱叫,事后一看整张脸都被烫坏了,以后怕是要成疤癞脸了。大白天的,又是众目睽睽之下,怎么会出这种事?刘老太爷立刻就把这件事同昨晚上的怪声联系起来了,认为那句警告就应在了这里。有道是越有钱的人越胆小,他惶恐不安之下,便四处寻找高人前来破解,但是高人请来不少,却没一个人能找出原委。刚才邹执信听说介阳子大显神威,心想不如找他一试,这才去把他请了过来。
十、机关
介阳子和小昌跟着邹县尉到了刘家,邹县尉将众人一一向介阳子做了介绍。介阳子口中只是嗯嗯地答应着,并不多话,末了他指着小昌说道:“这事儿我孙儿就能办,你们找他便是。”他称呼小昌为孙儿是他和小昌之间的约定,因为这两个人都懒得多费唇舌向别人解释他们的关系。刘家的人抬眼看看小昌,见他不过十岁年纪,个子又瘦又小,脑后顶着一条小辫子便似一根豆芽菜,唯独两只眼睛又明又亮,好像点漆一般。刘老太爷有些不相信地望着邹县尉:“贤契,能破妖术的就是这个小小孩童吗?”邹县尉对小昌也是心中无底,但当着介阳子的面又不好多说什么,迟疑着道:“这…”
小昌想祖师既然让我去办,看来不显露两手是难以让他们信服的,便说道:“老太爷,但有精妙法术,不问来者何人。瞧您这样子,今年六秩有六了吧?”刘老太爷面露惊诧,附耳对邹县尉说:“你告诉他们我年庚了?”邹执信道:“没有啊,这又不是多当紧的事儿,我没和他们提起过。”刘老太爷不得不承认:“老夫的确是六十六了。那你瞧瞧我家这位多大了?”他说着指了指挨着儿媳妇站着的孙儿,小昌眼珠一转便报出了答案:“比我小一岁,属牛的。”刘老太爷到这时方知小昌的确不是寻常孩童,连忙闪身将几人让入屋里。
日期:2018-11-02 19:52:00
(正文)
这个时辰早过了饭顿,要在往常一般人家都得准备安歇了,可小昌肚腹之中仍然空空如也。他见刘老太爷仍在那里唠叨,便开口道:“家中可有饭食,我肚中尚饥哩。”刘老太爷一拍脑门,忙叫下人赶紧去置办。不一会儿饭菜做好,刘老太爷将介阳子和小昌让到上首:“先胡乱用些,等不够了再说。”小昌一看,见桌子上摆着齐整整的碗碟,都是一色的镶金素青瓷,每个碗碟中都装着一样吃食,虽然分量很少,但看着却异常精美。小昌虽然跟着祖师走南闯北,但这桌上的吃食他认得的还不到十中之一。和这桌饭菜比起来,宋会友家的大鱼大肉无疑大落下乘。他暗想难怪古人说“以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这些富商大贾的生活,确乎不是寻常百姓所能想象的。
介阳子素来饮食清淡,他只尝了两勺白玉青笋羹便撂下了筷子,小昌可是真的饿了,他抄起筷子,将桌上的吃食挨个都尝了一遍,一开始吃得粗糙,也没尝出什么滋味,待到后来肚中有七八分饱了,此时细细品尝,方才觉出这满桌菜肴的好来。刘老太爷见他吃得高兴,便问他用不用再加些东西,小昌摸着鼓胀的肚子摇摇头:“这回是真的饱了,再吃只怕就从嗓子眼里冒出来了。”刘老太爷见他说得实在风趣,不由拈须微笑。
介阳子这时将千机策往旁边一放,打了一个呵欠:“哎,倒有些困了。”刘老太爷赶忙招呼下人:“快,把老人家带到招待客人的上房里去。”那下人刚刚引着介阳子要走,刘老太爷又不放心地叮嘱:“换床新铺盖,用杭绸被面的。”介阳子呵呵笑道:“一来这里倒讨了个大便宜。”那下人实在看不出介阳子有什么特异之处,尤其是他衣着比常人还要寒素,心底免不了犯起了嘀咕,但主人既然如此吩咐,他也自然只能照办。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