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 真实考据——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第3节

作者: 格林强夫
收藏本书TXT下载
  看这张地图
  箭峪河古名竹水,又名大赤水,发源于箭峪岭下的海棠沟。而且这里有豪猪(有兽焉,其状如豚而白毛,大如筓而,名曰豪彘)。
  ***********又西百二十里,曰浮山,多盼木,枳叶而无伤,木虫居之。有草焉,名曰薰草,麻叶而方茎,赤华而黑实,臭如蘼芜,佩之可以已疠。
  没找到
  ***********又西七十里,曰羭次之山,漆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上多棫囗,其下多竹箭,其阴多赤铜,其阳多婴垣之玉。有兽焉,其状如禺而长臂,善投,其名曰嚣。有鸟焉,其状如枭,人面而一足,曰橐【上非下巴】,冬见夏蛰,服之不畏雷。
  ***********又西百五十里,曰时山,无草木。逐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中多水玉。
  ***********又西百七十里,曰南山,上多丹粟。丹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兽多猛豹,鸟多尸鸠。
  终南山又名太乙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简称南山,终南山位于陕西省境内,它东起盛产美玉的蓝田县最东端的杨家堡,西至周至县最西界的秦岭主峰太白山南梁梁脊
  节彼南山,维石岩岩。
  终南山有两条古道:一是子午道,是西安通往汉中、四川的要道。唐代,四川涪州(今涪陵市)进贡杨贵妃的荔枝,取道西乡驿,不三日即到长安,因此这条道也名荔子路。二是武关道,是西安经商洛通楚、豫的大道。秦始皇二十八年“自南郡由武关归”,走的即是此道。唐代韩愈去广东潮州.途经蓝关时写下了“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名句。
  终南山是中国最大的金矿基地之一,从小秦岭的金堆城到栾山-大别山一带,有世界最大的钼矿资源;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其他金属与非金属矿和建材石料。
  终南山至今还是隐修之山!
  尸鸠——尸鸠即D衩鸠即布谷鸟——大杜鹃——无固定配偶,也不自己营巢和孵卵,而是将卵产于大苇莺、麻雀、灰喜鹊、伯劳、棕头鸦雀、北红尾鸲、棕扇尾莺等各类雀形目鸟类巢中,由这些鸟替它带孵带育。
  好么!又一条丹水,却是注入渭河的,丹水真多啊!

  ***********又西四百八里,曰大时之山,上多楮柞,下多杻橿,阴多银,阳多白玉。涔水出焉,北流注于渭。清水出焉,南流注于汉水。
  ***********又西三百二十里,曰嶓冢之山,汉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沔;嚣水出焉,北流注于汤水。其上多桃枝钩端,兽多犀兕熊罴,鸟多白翰赤鷩。有草焉,其叶如蕙,其本如桔梗,黑华而不实,名曰蓇蓉。食之使人无子。
  汉水——好一个汉水
  《诗经.汉广》对汉水的浩淼宽广也有确切的描绘:“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汉之永矣,不可方思”。《诗经-小雅-四月》“滔滔江汉,南国之纪”
  汉也指天上的银河,即天汉。《诗·小雅·大东》“维天有汉”,意为天上有大水(银河)。
  汉也是汉族的族称天河之族!
  汉水之源——嶓冢山

  百某搜索——嶓冢山,又名汉王山,呈东西走向,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境内。在《尚书·禹贡》中有云“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按照所言,便是汉江源头(今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大安镇汉王山),后人所著地理书籍《水经注》中“汉中记曰,嶓冢以东水皆东流。嶓冢以西水皆西流,故以嶓冢为分水岭。
  但是……………………………。
  可但是……………………………
  但可是……………………………
  这可能是个错误的答案。因为不少人调查推断,西汉水才是汉水正源,嘉陵江袭夺汉江!

  先看看现在的西汉水-嘉陵江示意图
  今西汉水及其邻近诸水是嘉陵江的上游。
  纪30年代初,赵亚曾、黄汲清等认为,今西汉水及其邻近诸水本是汉江上游,之所以会成为嘉陵江上游,是因为汉江江源一带与邻近的嘉陵江上游流域过去可能存在河流袭夺现象;后来,李承三、周廷儒等就袭夺问题又提出进一步看法;50年代,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汉江工作队在汉江流域进行野外地理调查的时候,工作队的学者也基本上认同河流袭夺的观点。此后,河流袭夺说成为嘉陵江上游变迁的基本解释。

  对照史料,在整个长江流域,目前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大洪水,是在汉江上。 《汉书·五行志》载:汉高后三年(公元前185年),夏,汉中、南郡大水,水出流四千余家……之后数年,汉江仍是泛滥不断,同一本《汉书·五行志》还记载说:汉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夏,汉中、南郡水复出,流六千余家。南阳沔水流万余家;汉后元三年(公元前161年),秋,大雨,昼夜不绝三十五日……汉水出,坏民室八千余所,杀三百余人……而《汉书·五行志》载:公元前186年,汉高后二年。正月,武都山崩,杀七百六十人,地震至八月乃至。

  周宏伟,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说:
  先秦时期,今嘉陵江上游诸水本是古汉水上源,其直接证据有二。一是《尚书·禹贡》的记载。《禹贡》“导水”章云:“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人于江。”先秦秦汉时期的“幡冢(山)”,即今甘肃省天水市西南西汉水的发源地一带,学术界没有异议。这里的“漾(水)”是今嘉陵江上游重要支流青泥河的名称,“沧浪之水”为“汉水”在今湖北省襄阳附近河段的别名,“大别”即今大别山。所谓“嶓冢导漾,东流为汉”的意思是说,大禹从嶓冢山疏导漾水东注汉水。可见,《禹贡》作者明确是以今嘉陵江上游青泥河作为汉水上源的。

  二是《山海经·西山经》记载:“又西三百二十里,曰嶓冢之山,汉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沔。”这里所谓“嶓冢之山”,当然就是《尚书·禹贡》的“嶓冢(山)”。这里的“沔(水)”,是上古时代人们对古汉水上游河段甚至整个汉水的别称。因此,《山海经·西山经》中的这段文字也很清楚地表明,今嘉陵江上游诸水当时是连通今汉江的。
  除上述两条直接证据之外,我们还可以找到两条相关的旁证材料。
  一是《尚书。禹贡》“梁州”条载:“西倾因桓是来,浮于潜,逾于沔,人于渭,乱于河。”这里的“西倾”,是指西羌部族,“桓(水)”为今白龙江,而“潜(水)”,是桓水的支流,大致相当于今陕西宁强阳平关附近至四川广元白龙江口的嘉陵江河段。(参见后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西倾(羌)部族人贡中原地区,先乘船顺桓水而下,然后转入潜水,经过沔水(古汉水上游),再进入渭水水路、黄河干流。这条贡道显然是上古时代西南地区与中原地区联系的一条重要水路通道,应就是秦以降所称的“故道”、“陈仓道”的前身。前206年,汉王刘邦从汉中出发北袭关中,走的就是这条路。秦人所谓故道,其意显然是老路、旧道之意,这或许是相对于战国中期新辟的联系古代关中平原与汉中盆地的著名的褒斜道而言。可见《禹贡》时代,古潜水与古沔水(汉水)之间应该还没有水道沟通;否则,西南地区和关中平原之间的往来,应该会像后来唐宋时代一样,直接利用嘉陵江水道上溯(参见后文),而不会分别潜水、沔水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