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那些事儿》
第3节

作者: 老了1978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不想吃天鹅肉的癞蛤蟆不是好癞蛤蟆。放牛娃刘小三虽然在很多人眼里都是一只癞蛤蟆,但他宁肯独身也不会爱上一只母癞蛤蟆。
  当时的癞蛤蟆刘小三,要是想见阴丽华的面,除非像周星驰电影《唐伯虎点秋香》那样,跑到阴府门口,卖身为奴,万一遇上同行,还要哭得捶胸顿足:“谁比我惨,我九岁死了爹,兄弟姐妹一大堆,十五岁王莽篡了位,家里断了皇炊,大哥花钱如流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碰巧阴丽华踩到只癞蛤蟆,刘小三只能捧着癞蛤蟆流眼泪:“小强,你怎么了小强,我和你一起长大,相依为命,到现在也没有吃过天鹅肉,你却命丧黄泉……”

  这种泡妞台词也太前卫了,不会起作用,刘小三比不了唐伯虎,阴丽华论名气、出身能把秋香比成石榴姐,所以,这招不好使。
  唯一的办法,就是刘小三自个努力,摆脱目前的困境。
  所以,我猜想,刘小三或许是暗恋上了阴丽华,然后一个人跑到河边,冲滚滚东流的河水大喊几句:“努力!奋斗!”然后才做出去长安求学的决定。
  去长安前的一个晚上,刘小三再次跑到阴府后门口,看着里面若隐若现的烛火,想象着那个婀娜的身影,轻轻唱道:
  今夜我又来到你的窗外
  想象着你的影子多么可爱
  悄悄地爱过你这么多年

  明天我就要离开
  多少回我来到你的窗外
  也曾想敲敲门叫你出来
  想一想你的美丽我的平凡
  一次次默默走开

  再见了心爱的梦中女孩
  我将要去远方寻找未来
  假如我有一天荣归故里
  再到你窗外诉说情怀
  再见了心爱的梦中女孩

  对着你的影子说声珍重
  假如我永远不再回来
  就让月亮守在你窗外
  遗憾的是,那时的阴丽华听不到刘秀的心声。否则,她很可能立刻被打动。虽然到阴家提亲的人多如牛毛,但那些达官贵人家的公子们一个个油头粉面,言语轻佻,远不如这个纯朴善良、用情执着的放牛娃。不过,假若那时阴丽华真要和刘小三好上了,刘小三或许就会守着娇妻一辈子,不会成为后来复兴汉室的光武皇帝。
  的确,江山和美人,存在一个先后的命题。得美人者未必得江山,有江山者必定有美人。
  搁到现在,几乎是:有多少江山就有多少美人。
  有诗为证: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美人竞细腰。
  四

  满怀理想和希望,刘小三坐着驴车去长安了。

日期:2008-9-10 10:09:49

  一路西行一路唱
  唱尽了心中的希望
  我生来忧伤,你让我坚强
  伴着这首《长安长安》的摇滚,刘小三在长安度过了三年左右的太学生涯。这三年的时光中,他主要的学习课程是《尚书》,成绩算不上优异,可能是由于基础薄弱的原因,顶多算是良好,从《后汉书》“略通大义”的学习评价上来看,相当于电影《赤壁》中诸葛亮对自己给牛接生的自我技术评价。
  不过,对刘小三来说,这三年最重要的收获并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开阔了眼界,并且结识了一批对他人生有巨大意义的同学。

  这一点,每一名去名校进修过MBA的企业家都会有感触,去党校进修过的各级领导更是深有体会。
  比如,刘小三的老乡邓禹,就是那时候认识的。
  《后汉书》记载,邓禹是南阳郡新野人,和刘小三是老乡。有才。十三岁就能写一首好诗,以神童的身份和名气进入的长安太学。
  刘小三到了长安,一看有这么有才的一个小老乡,并且还是从阴丽华那个县来的,很有共同话题,可能就比较主动地去亲近。邓禹年龄虽小,但眼光很好,一眼就能看出刘小三不是一般人,“遂相亲附”。
  在他们毕业几年后,各路起兵,很多人都举荐邓禹到军队中建功立业,比如说跟着看上去最有前途的更始帝刘玄发展,邓禹不肯。
  邓禹当时心里边想的,是一首献给刘小三的歌,这首歌充分表现了他们的同窗情谊:

  睡在我上铺的兄弟
  纯朴善良的你
  你总是猜不透我手里的《周易》
  摇摇头说这太神秘
  睡在我上铺的兄弟

  非同一般的你
  你曾经问我的《尚书》难题
  如今已没人问起
  那些日子你总说起的女孩
  是否送了你她的裙带……
  在邓禹得知刘小三已经有了自个的旗杆子,在河北邺城吹响了集结号时,他二话没说,“杖策北渡”,追了过去。
  刘小三见了老同学邓禹,太高兴了,亲热聊了一番,用开玩笑的语气问他:“你这么大老远赶来,是想当官吗?”
  邓禹说:“不愿也。”

  “那你想干啥啊?难道就是为了组织同学聚会,到我这里来收份子?”
  邓禹的回答很精彩,《后汉书》原文是这样写的:“但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耳。”
  通俗地说:“要玩,我就跟着老同学玩大的。”
  邓禹的这个回答让我想起了博尔赫斯的一首诗:
  要留下一首诗,为了那个在白昼尽头

  等待我们的悲凉时刻,
  要把你的名字与那黄金和暗影的
  痛苦日期连在一起。这就是你的渴望。
  邓禹是希望自己的名字能够留在竹帛上,可惜,我们现在已经很难找到刻着他们名字的竹帛了,他和刘小三都不知道,就在他们开创的近二百年历史里,出现了一种叫做纸的伟大发明,一直到今天,一代又一代人在无数张纸上写过他们的名字。
  邓禹后来被老同学刘小三封为万户侯那年,只有二十四岁,那是他的第二个本命年。

  再说一下刘小三在长安的另外一位同学。这位同学的人生观和邓禹完全不同,邓禹辅佐刘秀,还带着有良禽择木而栖的意思。毕竟,他和刘秀属于“一起同过窗的”,顺理成章就发展成了“一起扛过枪的”。可是,这位叫作严光的同学,却有着更高的精神追求。
  严光在长安太学上学的时候,名气比邓禹还大。和刘小三关系也不错,属于典型的老庄风格知识分子。后来听说刘小三当皇帝了,非但没有主动去和刘小三套近乎,弄个一官半职的享享清福,而是改名换姓,人间蒸发。
  那时候要是有QQ,严光估计也是隐身,要不,怎么说他是著名的隐士呢。
  他这一隐身,刘小三不干了,在刘小三心目中,严光是一个很有贤能的人,刘小三很想用他来治理天下,就派人到处去查他的IP地址。
  有一次,齐国一个网吧向刘小三汇报:“有一个男的,披着件羊皮大衣,成天玩钓鱼游戏,形态很可疑。”
  刘小三一琢磨:“有可能就是严光,快去,找人把他请来。”
  刘小三的使者去了三次,严光一直推脱,最后实在不好推了,就来了。
  刘小三给严光很高的待遇,吃香的喝辣的,平常住别墅,出门有专车。

  严光就是不领情,说什么也不当官,谁的面子也不给。
  大臣们向刘小三汇报了严光的情况,刘小三也不生气,笑着骂了一声:“狂奴故态也。”
  第二天,刘小三亲自坐车去严光住处,严光躺床上假装睡着。
  刘小三摸着严光的肚皮说:“好你个严光,不帮我,还有理了?”
  严光的眼睛惺忪着张开一条缝,很快又闭上了,接着睡。
  刘小三也不急,就坐在严光的床边。不知道过了多久,严光忽然张开眼睛,望着求贤若渴的老同学,深情地说:“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各有志,何至相迫乎!”
  话说到这份上,刘小三也无奈了:“我没想到,我亲自来,也没法请你出山啊。沉溺网游,实在害人。”叹口气,就走了。
  过两天刘小三又派人把严光请到宫里,也不再提工作上的事,两个人“谈道旧故”,很是投机。刘小三又找到了当年在一起上学的感觉,就问严光:“你看我这个人当了皇帝,和过去也没啥变化吧?”
  严光说:“怎么说还是不大一样,当皇帝得需要多少点卡?多少道具?能没变化吗?”
  俩人聊天聊高兴了,严光就把脚翘起来,搭在刘小三的肚皮上。

  太史官不干了:“这是犯御座,不得了!不得了!”
  “得了。”刘小三笑着对太史公说:“什么御座不御座的,这是我老同学,无所谓。”
  刘小三对严光到这份上,最终没有改变严光的立场。后来刘小三要封严光为谏议大夫,严光说什么也不同意,回富春山务农了,活了八十岁。
  严光其实是这样想的:“你刘小三能从放牛娃干到皇帝,牛逼。我能放着皇帝封的大官不干,去放一辈子牛,钓一辈子鱼,这比皇帝更牛逼。”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