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现在谁也不具备兼并谁的实力,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要有一个国家先跳出来,打破这种看似平衡的局面。
而要打破这种局面就离不开两个关键词───兼并与变革,不,变革再兼并。
兼并一般分为主动的兼并他国和被动的被他国所兼并,但在旧有的体制下,七国中的任何一国想要兼并对手都很难做到,更别说兼并天下了。但想要有兼并或反兼并的实力就必须变革。
简单地说,变革就是挑战和改变那些旧有的不符合时代发展的制度。还是那句话:谁改变谁就变强,谁变得彻底谁就笑到最后。
日期:2019-03-29 23:07:16
第一个跳出来的是三晋之一的魏氏,魏氏的带头人叫魏斯,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魏文侯。魏斯虽然是在当政的晚期才被封为诸侯,但毕竟是在任上受封的,所以后面在提到魏斯时都会称为魏国的魏文侯。
魏文侯是如何治理国家的就不细说了,但可以简单的归纳为两句话:只要能助我魏国发展的,我愿用一切可用之人;只要能使我魏国强大的,我愿意改变一切可以改变的。
魏文侯就是这么做的,魏国也是这么率先崛起的。
只要你有才能,无论你是哪个国家或什么阶层,就都是我的上宾,而且我会最大限度的任你发挥;只要你的制度和措施对国家有利,无论怎么变,我都支持。
小小的魏国一时间人才济济,各国人才都蜂拥而至。在文化方面,魏文侯请来了孔子的弟子子夏当大学校长,还尊其为师。这一点很重要,不但使儒家开始真正的崭露头角,还使魏国一下成了文化中心,从而为魏国吸引了更多的人才。
在政治上大力支持李悝的改革,李悝制定的《法经》不断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完整的法典,还和他的变法思想几乎影响了整个战国时期后来的变法者。在军事上任用乐羊和吴起为将,四面出击,开疆扩土。
看看,个个都是如雷贯耳。魏文侯所任用的人才和治国的典故数不胜数,在其几十年的治理下,魏国成了人才的聚集中心和制造基地,后来各国的很多人才也都出自魏国,如秦国的商鞅和楚国的吴起。
因此魏文侯带着魏国首先打破了七国间的平衡而迅速崛起,成为了当时的第一强国。
而更重要的是魏国构建了一套发展模式,在当时的背景下,想兼并谁或不被兼并就必须要图强,想图强就必须要有人才的辅助。
只要你是人才,其他的都不重要,这种在当时出身决定人生的等级分明的社会体系中,称得上是绝对的壮举。从这一方面讲,在当时那个刚开始混乱的时代,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在以后的发展中,七雄都是靠这种模式,都相继的风光了一把,也因此才能长时间的维持七雄的格局。
但历史规则告诉我们,最先跳出来的并不是最后的胜利者,但最后的胜利者一定会受益于先跳出来的那位。
日期:2019-03-30 23:59:42
把这套模式用的最好且用到最后的是中原国家都不屑的秦国。公元前361年,年轻的秦孝公以恢复祖先秦穆公的霸业为己任,向全天下颁布求贤令:能有奇计使秦国强盛者,我会给他权,给他地(吾且尊官,与之分土)。让他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有一位年轻人在人才济济的魏国郁郁不得志,在得知了秦国的求贤令后,便带着李悝的《法经》和自己的理想,踏上了去往秦国的道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此人便是商鞅,不过此时还不叫商鞅,我们就叫商鞅吧!
商鞅艰难的见到了秦孝公,再艰难的向秦孝公阐述了自己的富国强兵之策后,孝公由衷的感叹:奇才呀!魏国不要,那寡人就笑纳了。商鞅所谓的富国强兵之策就是后来影响力巨大的“商鞅变法”。
对商鞅来讲,能一展他的抱负可能超过了变法本身。对秦国而言,可能他们也没想到,商鞅的到来,不仅能使秦国富国强兵,恢复霸业,还能使秦国霸得天下。
变法可能推行得并不顺利(历代的变法和改革从来都没有顺利的)但却非常彻底。前面说过多次,改变才能变强,改得彻底,才能强到最后。
商鞅变法的过程就不说了,但其意义却极其重大,不但使秦国一跃成为虎狼之秦而逐渐改变了七雄的格局,而且在先秦乃至以后的整个封建时期,商鞅变法本身虽有不小的局限,但就其彻底性和成功性而言,再无超越。
秦孝公之后,秦惠文王继位(后来才称王),商鞅的好日子也到头了。
此时因为变法的成功,而使商鞅的影响力大到在秦人眼里只知商君而不知有国君,这对国君来讲可是大忌,更何况是有志青年秦惠文王。再加上自己当年做太子时和商鞅那点事儿,就已经注定了商鞅悲惨的结局,可以想到但又不敢想的结局。
不管原因和过程如何,商鞅最终被车裂,可他的变法却照用,说明真的很好用。
无法想象悲情的商鞅在最后的关头,想进入魏国避难时却在城下遭到拒绝的情景。虽然出现这种结果商鞅本身也有很大的问题,但只要想到此景,一种莫名的伤感便油然而生。
他是秦国崛起的首要功臣,最终却成为了秦国的牺牲品,不,是时代的牺牲品。
有实力就会有想法,当实力强大到没有对手的时候,定鼎天下的想法自然而然的就产生了。
商鞅已成过去式,但商鞅打造的秦国军团已经吹响了东进的号角,从此,其余六国除了相互之间搞点摩擦外,剩下的精力就只能用来对付秦国了,所谓“连横合纵”的游戏就是在这种状态下进行的。
日期:2019-04-01 23:10:30
而此时那六国的首脑们在忙些什么呢?嘘!他们在会盟。
难道他们在会盟尊王?想多了!
他们正忙着相王,所谓相王,就是你称我为王,我称你为王,也就是相互承认对方为王的身份。因为要周天子封是不可能的了,那我们就自己相互封,再举行一个仪式,算是走法律程序了。
公元前334年,齐国和魏国相王,过了几年,他们又搞了个五国相王,不过在这期间,秦国也不甘落后称了王,这样一来,各诸侯就变成各王了。
天下诸侯都称了王,还不跟天子打招呼,这让天子情何以堪,但已经习惯了。
周天子这些年过得怎么样呢?过得很辛苦,也习惯了。
王室在整个战国时期是如何演变的,又到底过得有多难,我们就简单的来了解一下吧!
早在公元前440年,当时的周考王将王室最后的京畿之地封给了其弟姬揭,就是一个仍然叫周的公国,是为周桓公。
最后这个周国的东部地区又封给了其他姬姓子弟,这样就有了东周和西周之分。还有一说是因为王室内乱而分成东、西两周。这个具体过程在史书上说法不一,但最后的结果却是一致的:就是最后的王畿之地分成了东周和西周两个诸侯国。
地都分出去了,王室总得有个落脚的地方吧!那就暂时栖身在西周吧!也就是说周王室在最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其直接管辖的地方就只剩下王室的那座宫城了。曾经风光无限的王朝和堂堂的中心之国,如今属于自己的却只有那座王宫,悲乎!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