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甘正见得进门来的人当真没有甘奇之时,甘正心下一松。
却见一人忧心忡忡上前禀报:“禀告王爷,甘奇与苏轼、苏辙三人皆未请到。”
赵允让闻言面露失望,问道:“缘何没有请到啊?是他们不愿意来吗?”
“王爷,不是他们不愿意来,是小人并未寻到这三人,只听旁人说三人吃多了酒,先行离场了,小人也未打听到三人住处所在,还请王爷恕罪。”
赵允让闻言稍稍叹息,又道:“三人同行?”
“王爷,听旁人说三人乃好友,同行与会。”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果不其然啊,如此三人,还是好友,便是惺惺相惜,也算美谈。罢了,今日不见,来日总能相见。”赵允让的心态与其他人不同,他并没有那些朝堂关系或者文人圈子之类的利益问题,他一个皇家大总管,单纯就是惜才之意。
一旁的赵宗实闻言也道:“父王,只要人在汴梁,总有相见之时,会考在即,放榜之时,想来也能寻到三人。”
话说到这里,偏厅的门缝里,长乐县主也是一脸失望回头说道:“小妹,这回好,一个都见不着了。”
永嘉闻言,脸上似有失望,却又在掩饰,口中答道:“见不着就见不着吧,有什么大不了的?要说甘奇那曲《木兰花慢》,填得还算不错,但是我却知道,不过就是屈原之《天问》罢了。”
永嘉之言,自然不错。辛弃疾的《木兰花慢》,还真是模仿一千多年前屈原《天问》而作。可见这个永嘉县主赵宗兰当真是饱读诗书,一眼看穿。
但也并非就是说这曲词不好,好是绝顶的好,即便是模仿,也是绝顶的好。永嘉故意这么说,似乎也在掩饰着什么。
大姐长乐闻言撇了撇嘴,说道:“你若是这般眼高于顶,如何还嫁得出去?”
永嘉闻言不答。
却听门外大厅里,包拯忽然开口问道:“《秋兰赋》可有取来?”
一个小厮连忙躬身上前,把《秋兰赋》从怀中掏出:“回禀包待制,取来了。”
包拯接过一展开,看着笑了笑,亲自起身往赵允让身前去,说道:“王爷看看。”
赵允让接过,三四百字,粗略一读,连说几句:“好,好,好,当真写得好,文采斐然。”
千古名赋,自然写得好。
欧阳修看了看包拯,眼神微微一眯,似有不爽。欧阳修与包拯两人之间,似乎真有嫌隙。就如狄咏所言,欧阳修屡次在包拯升官的问题上发难,包拯似乎也因为欧阳修的发难,在升官问题上屡次碰壁。
包拯今日关于甘奇的这些动作,显得过于热情,一篇赋而已,在这些大佬看来,其实算不得多么重要之事,包拯却还故意叫人回家去取来。
这里面有没有与欧阳修较劲的意思?
难以猜测。
却见汝南郡王赵允让忽然把赋往欧阳修这个文坛魁首递过去,说道:“欧阳学士也看看,当真是好,此赋虽然短短几言,却是才气冲天。”
欧阳修换了一个笑脸,然后结果赋,一读之后,点点头道:“王爷所言不差,当真极好的一篇赋,辞藻华美,咏物抒情,品洁高雅,不同流俗,清高自持,颇有君子之风。四六为言,骈章工整,文笔灵动流畅。难得之作也。”
欧阳修还有些读书人的风骨,好就是好。连夸奖的言语都显出文坛魁首不凡的文采。
但是夸奖的话语说完,欧阳修却又道:“只是,只是这笔字,匠气有余,灵动不足,差了一筹。与文采颇有些不匹配。”
赵允让闻言哈哈大笑:“欧阳学士何必过于苛刻,字可练,文章乃天生。此甘奇,大才也。”
包拯闻言已然不多说,回到自己座位,还是个面无表情,不知心中作何感想。
欧阳修闻言笑了笑,说道:“王爷说的是,在下苛刻了。来人,继续唱。”
欧阳修把《秋兰赋》还给了赵允让,赵允让又把赋给了赵宗实,赵宗实看得连连点头,还招人过来吩咐,叫人下去好好誊抄一番。
却是那偏厅门缝里的长乐,连忙对门外一个小厮说道:“小德子,去把那赋拿过来。”
第四十六章 这他娘也行?
偏厅里,长乐捧着《秋兰赋》,看了看,说道:“也不知哪里就写得好了,小妹,你来看看。厅内人人都夸,大姐我怎么没有看出个好来?”
小妹永嘉微微一叹气,对于这个不怎么读书的大姐也是无法,接过《秋兰赋》,看了片刻,微微惊讶起来,便是读了又读。
一旁的长乐问道:“小妹,刚才你说甘奇的词是屈原的《天问》,那这《秋兰赋》又是谁的?”
永嘉摇摇头答道:“这赋写得极好,颇有曹子建之风。”
“又是别人的?曹子建的?可是曹操那个倒霉儿子?”大姐问道。
永嘉看了看自己的大姐,答道:“不是曹植的,是甘奇自己写的。”
“那你又说曹子建做什么?”大姐没好气说道。
永嘉却已起身:“大姐,你多读点书吧,多读些书,与姐夫也能聊得来一些。”
说完永嘉已然转头而走。
却把这大姐气得说道:“好你个小妮子,大姐为你忙前忙后,操不尽的心,你还来编排我。拿了东西也没有一句谢,说走就走了。”
却听已经到偏厅门口的永嘉回头一语:“多谢大姐。”
“这还差不多。”大姐的气,来得快,去得也快。便是真疼爱这个最小的妹妹。家中男儿二十多个,女儿五个,似乎就属这个刚满十七的小妹最惹人疼爱了。
第二天大早,甘奇起床,在苏轼家中吃了个早饭,便告辞而去。走之前还嘱咐了苏辙写话本的事情。
逼得苏辙才起床,唯有拿起笔开始写《梁祝》。
苏辙埋头苦写,甘奇开开心心哼着后世《梁祝》的曲子就出了城。也不知昨夜汝南郡王府发生过的事情,更不知汝南郡王还派人来请过他。
大哥彩坊里转悠一圈之后,甘奇就往工地而去。
半道就碰到了狄咏,狄咏开口就说:“大哥,周侗头前与我说,说他想进汴梁城走走,呆在村里实在难受。”
甘奇闻言答道:“不可,头前可有不少人认识他了,进城去万一被人碰上了,岂还能出得来。”
狄咏闻言大笑:“哈哈……大哥,现在周侗是连死的心都有了。”
甘奇闻言一本正经说道:“你可不能幸灾乐祸,小心明天让你也名动汴梁城。”
狄咏闻言连忙双手直摆,口中说道:“大哥,大哥,我可不想名动汴梁城,您行行好,饶我一回。我再也不幸灾乐祸了。”
甘奇点点头,往工地走去,左右看了看,说道:“再有十天,应该差不多了吧?”
狄咏也认真想了想,答道:“十天足够了。”
“你去寻一个布店,做上百十面大旗,再寻些牛皮大鼓来,要弄个锣鼓喧天、彩旗招展的场面。”甘奇已然在做最后的布置了。
“鼓倒是好说,到军中借一些,刚好有几营西军更戍入京,有几个老熟人。不知大旗上面要写些什么呢?”狄咏说道。
“写天下第一武道会啊,留个三十二面,待得有了三十二强,便把这些人的名字与籍贯都写上去,到时候再派人扛着大旗,满汴梁击鼓游街。定要弄个声势浩大。”甘奇吩咐着。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