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谎言知多少——大唐真相》
第15节

作者: 宗承灏
收藏本书TXT下载
  虽然如此,可李世民内心对魏征的举动却感到好笑,因此也就心存轻蔑。回到后宫,李世民不假思索地就把魏征拿起棒槌当针认的举动告诉了长孙皇后。换作别人,一定会陪着丈夫嘲笑魏征一番,然而,长孙皇后却做出了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的举动:她仅仅让长乐公主得到了应得的嫁资,而没有一丝一毫的追加;同时,长孙皇后还派人给魏征送去了500匹布帛、400缗钱以示褒奖。其实,李世民对魏征并没有太多的了解。魏征毕竟不是李世民的班底,他“投诚”过来之后,与长孙皇后也没有过多的接触机会。可是,魏征的名字还是一次次顽强地传到长孙皇后的耳朵里。有一次,以大度自居的李世民退朝后,居然骂骂咧咧地回到了后宫。他骂的是魏征,因为魏征总是毫不留情面地指责他的过失,李世民认为魏征的行为就是“讪君买直”,靠大胆指出皇帝的失误来赢得自己正直的名声。卸去了伪装的李世民凶巴巴地说,总有一天要杀了魏征这个土老冒!李世民的动怒,让长孙皇后记住了魏征这个人。她知道,敢故意让李世民如此生气的这个人决非等闲之辈。于是,她换了一身盛装,来到皇帝面前。在李世民惊讶的目光注视下,长孙皇后从容地解释道:自己听说“主明臣直”,现在魏征敢于直言正是因为陛下圣明,所以,要穿上出席盛典才用的服装,郑重地向你祝贺……

  面对想不通的李世民,长孙皇后这样说道:“妾与陛下结发为夫妇,曲蒙礼待,情义深重,每言必候颜色,尚不敢轻犯威严,况在臣下?情疏礼隔,故韩非为之说难,东方称其不易,良有以也。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有国有家者急务,纳之则俗宁,杜之则政乱,诚愿陛下详之,则天下幸甚。”就这样,长孙皇后用自己的智慧和智商平衡了朝野,同时也显示了大唐王朝的智力所达到的高度。因此,虽然在李世民的朝堂之上,我们看不到长孙皇后的身影,但我们却可以随时随地感受到长孙皇后无处不在的影响力。即使在房玄龄的问题上,我们依然可以看到长孙皇后那只看不见的手。

  房玄龄是李世民班底的重要成员。贞观前,他协助李世民经营四方、削平群雄、夺取皇位,因为功勋卓著,李世民盛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贞观时期,他总领百司,执掌政务长达20年,在朝野享有崇高威望。后来,因为一件小事,李世民将房玄龄降职打发回了老家。长孙皇后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在自己病重之时,她还念念不忘此事,她借李世民来探病之际,委婉地说道:“玄龄事陛下久,小心慎密,奇谋秘计,未尝宣泄,苟无大故,愿勿弃之。”李世民听了这话之后,立即召回房玄龄,让他官复原职。长孙皇后对房玄龄如此,而对自己的娘家人却是另外一副样子。在病重之时,她对自己的娘家人作了这样的安排,她对李世民说:“妾之本宗,因缘葭莩,以致禄位,既非德举,易致颠危,欲使其子孙保全,慎勿处之权要,但以外戚奉朝请足矣。”对于外人,长孙皇后尚能处理得如此得当,处理起自己的事情当然更是得心应手。不过,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最大的事情就是如何能保持住自己的男人对自己的那份感情。而天下对于她来说,是自己男人的梦想,她只是帮助自己的男人实现梦想。当然这一条对于后来一个叫武媚娘的女子来说,是不灵验的。

  母仪后宫作为皇后,正位中宫,具有位居宫廷妃殡之上的特权,但长孙皇后并不恃权骄人,而是把自己置身于普通宫人之中。长孙皇后从不可以要求李世民的情感聚集在她一个人身上,而是与此相反,她竟经常耐心地开导李世民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嫔妃,千万不要厚此薄彼。也就是这份不刻意,才在李世民心中留下一世的爱恋。对于后宫的嫔妃,长孙皇后从来没有把她们当作是自己的竞争者,而是当成了自己的同盟军。因此,她对每一个人,都抱着一种关爱之情,因为有她在,李世民的后宫就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温馨的后宫。更重要的是,对于李世民,她有着足够的忠诚:“上得疾,累年不愈,后侍奉,昼夜不离侧。常系毒药于衣带,曰:‘若有不讳,义不独生!’”你看,长孙皇后堪称情到深处,因为深爱李世民,所以当李世民生病之时,她干脆将一瓶毒药丸带在身上,以示时刻准备着和李世民同赴黄泉。“若有不讳,义不独生!”她还补充道,“妾于陛下不豫之日,誓以死从乘舆,不能当吕后之第二。”意即如果李世民死在我之前,我一定会马上服毒自尽,以免自己成为当年的吕后。其实殉节这套东西是经过程朱理学之后到明朝到达高峰,唐朝反倒是不怎么讲究这个的,这完全可以说是因为长孙对李世民的爱而致。

  不过后来李世民的病好了,但一直也病着的长孙却加重了病情,终于于贞观十年去逝。临死之际,她对李世民说:“妾生无益于人,不可以死害人,愿勿以丘垄劳费天下,但因山为坟,器用瓦木而已。”可以说,贞观之治是李世民的,更是长孙皇后的,她包容了李世民,更包容了房玄龄、魏征、长孙无忌……虽然,没有一件功业上可以署得上她的名字,然而,整个贞观之治却时时可以看得见她的芳踪。怪不得在她年幼时,一位卜卦先生为她测生辰八字时就说她“坤载万物,德合无疆,履中居顺,贵不可言”;怪不得她去世之后,李世民怀念不已。李世民曾沉痛地说:“朕非不知天命而为无益之悲,但入宫不复闻规谏之言,失一良佐,故不能忘怀耳!”于是,李世民“于苑中作层观以望昭陵”——昭陵是埋葬他和她的地方。

  长孙皇后用不干涉政治的方式来影响着政治,她是成功男人李世民背后的那个女人。她用将李世民推出去的方式成就了一个盛世王朝。唐代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朝代,那个时期的女性在中国历史上是最解放的。因此,唐代不但男子英才辈出,而且巾帼豪杰也是辈出。  如果对应千古一帝的评选,再来个千古一后的评选,那么长孙皇后当选的概率是很大的。长孙皇后去世之后,在李世民的后宫之中,再也没有任何一个女人可以填补她的空缺。长孙皇后之后,的确没有任何一个女人被李世民封为皇后。

  五、李世民的暴力美学
  李世民在枪林弹雨中想不到放鸽子,放鸽子是电影导演吴宇森的事。作为香港导演的吴宇森运用“暴力美学”对暴力和血腥进行诗意的呈现,而并非是对残忍痛苦的夸张。“暴力美学”的精髓,在于将暴力作为一种审美对象加以抒情式的摹写。他将东方式的长镜头与视角多变的镜头剪辑相结合,在紧张激烈的动作场面中有意拉长时空,形成“动作场面的长镜头”。他将以往动作电影中似乎并不少见的打斗、枪战和追逐场面重新打散,以超现实的方式重新排列组合,同时在气氛上极力加以铺垫和渲染,还常常喜欢配以古典音乐。

  武德元年,李世民统帅大军剪灭了薛举、薛仁杲父子,平定陇右,年为22岁。
  武德二年至三年,李世民统帅大军大败刘武周、宋金刚、平定河东,夺取代北,时为24岁。
  武德三年至四年,李世民统帅大军东征,大战王世充、窦建德,建德、世充战败被俘,杜伏威入朝京师,时为25岁。
  武德四年至五年,李世民统帅大军大败刘黑闼,时为26岁。
  在唐王朝的统一战争中,除荆州的萧铣是在李孝恭、李靖的进军作战之下投降唐朝外,几支主要割据力都是被李世民所统帅的大军所平定的。武德五年,统一天下的战争大局已定。武德六年的刘黑闼、徐圆朗被杀,武德七年辅公祏反唐的被平定,李世民虽然未能参加,但那只不过是统一战争的尾声而已。

  李世民在统一战争所起的重要作用表明,他不愧是中国历史上一代杰出的青年统帅。
  时代造就英雄,一个纵横四海的英雄,他的诞生除了和时代背景有关,也依赖于将领本身的人身要素,尤其是性格因素,常常直接影响到将领的作战风格。一般说来,性格豪爽的将领会显得更倾向猛冲猛打,而心思缜密的将领则更倾向于谋定而后动。这也就是常人说说的勇将和智将的差别。实际上,智和勇并非是截然对立的两个方面,想要成为一个名将,有勇有谋或者智勇双全是必须的条件。但是如果我们将性格和智、勇联系起来,那么智勇双全这样的描述就难免给人以人格分裂的联想。不过好在人格这个东西本身就是复杂和多种特质融合的结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两方面的因素都表现的过于强烈,那么依然存在人格分裂的危险。

  回过头我们细究李世民的诸次战役,则会发现他在这两个方面都走到了极端。一方面,李世民最擅长的战略是防守反击,而且显著地追求“胜兵先胜而后求战”的境界,基本能做到迫使敌方在战略居于劣势的情况下被动地接受会战,对于战局的计算和主动权的控制是他的拿手好戏,这方面他的谨慎和细致比汉将卫青甚至都有过之而无不及;另一方面,他又特别地喜欢以身犯险冲杀在第一线,除了在正面决战中担任突击箭头之外,还常常亲自执行侦察袭扰这样的辅助工作,而且在从防守转入进攻之后,他往往会亲自带队进行强力追击,其彻底性和坚决程度在中国战史上可以说是无人可比。换句话说,在李世民这里,是难以简单的用智勇双全这样套话来形容的,那样会丢失了太多的信息。因为他在发挥一方面特质的时候并未限制到另一方面特质的发挥。这么看来,如果在李世民的个案中将智和勇与性格直接联系起来的话,那么其个性就多少有点人格分裂的嫌疑了。那么他到底是一个怎样个性的人物呢。

  要分析李世民的个性和他的暴力美学,绕不开以下三个方面: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