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谎言知多少——大唐真相》
第18节作者:
宗承灏 突厥逐水草游牧,富于马匹,全民皆兵,骁勇野蛮,没有中原通行的礼义道德,把战争和抢劫看作增殖财富的手段。突厥大大小小的官吏都是军事贵族。最高首领称为可汗,由阿史那家族世袭。可汗的子弟称为特勤(《新唐书》、《资治通鉴》误作"特勒"),即亲王,所领兵本部称他为设,又译为杀,有时又叫察。非可汗族属的贵族,没资格当设,但可当阿波达干。具体事例如:思摩是颉利可汗的族人,由于"貌似胡人,不类突厥,疑非阿史那族类",因而历经两代可汗,他只当夹毕特勤,"终不得典兵为设"。
隋唐之际,东北的契丹、室韦,西北的吐谷浑、高昌等族,以及汉地的梁师都、刘武周、李轨、薛举、高开道、王世充、窦建德、李渊等势力,都向突厥称臣。突厥坐收钱财,一跃成为东亚强国。大业十一年(615),隋炀帝到北方边地巡视,突厥始毕可汗率领数十万骑,企图截击隋炀帝。隋炀帝逃到雁门(今山西省代县),被突厥团团包围。雁门郡管辖四十一城,三十九城被突厥攻占。隋方强撑局面,虚张声势,各地援军逐渐赶到,突厥才解围撤走。唐朝建立后,突厥不断入侵,规模越来越大。唐高祖武德七年(624),"颉利、突利二可汗举国入寇";第二年,"颉利集兵十馀万,大掠朔州";第三年,"颉利自率十馀万骑进寇武功,京师戒严";并"自张形势",扬言"二可汗总兵百万,今已至矣"。京师长安处在突厥的威胁之下,以至于唐高祖准备迁都于樊(今湖北省襄樊市樊城)邓(今河南省邓州市)一带。突厥到底有多少兵力?旧史说"控弦百馀万,北狄之盛,未之有也"。谈到突厥的一支,旧史说:"思摩下部众渡河者凡十万,胜兵四万人。"(《旧唐书》卷194上《突厥传上》)所谓"胜(胜任)兵",指能够操持武器参加战斗的人。从这则记载并参考下文回纥的数字,可推算出胜兵占总人口大致一半。那么,"控弦百馀万"云云,可能依据突厥的自吹自擂而来,应该是夸大的数字。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取皇位后没几天,宝座还没有坐热,曾与其结盟的东突厥颉利、突利二可汗突然背盟,发兵攻唐,并亲自率兵十余万人直逼长安。突厥大军驻扎在城外渭水便桥之北,距京师长安城仅四十里,京师大震。李世民被迫设疑兵之计,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六骑至渭水边,隔渭水与颉利可汗对话,指责颉利负约。李世民用兵如神,威名远播,突厥对他十分畏惧。颉利可汗见李世民亲自应战,心中开始打鼓。不久后,唐大军赶至李世民背后。颉利可汗见唐军军容威严,人数众多,又见李世民许以大量金帛财物,便同意再次结盟。于是双方在便桥上杀白马订立盟约,突厥领兵而退。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十分有名的“渭水之盟”。
“渭水之盟”的背后,是唐朝廷被迫送给突厥大量财宝而换来的突厥暂时的退兵,据说这批财宝数量巨大,甚至到了“空府库”的地步。以致后来李世民提到“渭水之盟”时,曾经恨恨地说它是“渭水之辱”。
突厥退兵后,颉利可汗送来三千匹马、一万头羊,以示友好。李世民没有接受,只要求突厥放还掠夺的中国人口及被其扣留的温彦博。温彦博由此归国,后成为一代名相。
李世民即位时,中原已经统一,唐朝有能力腾出手来应付突厥。东突厥军一度逼近长安之事对李世民震动很大,他认为突厥反复无常,结盟也不足为信,为了维持中原的太平,他决定要彻底铲除东突厥。
渭水之盟后,李世民加紧了备战,甚至不惜以皇
渭水之盟后,李世民加紧了备战,甚至不惜以皇帝之尊,亲自垂范练兵。唐李出自陇西李氏,陇西李氏善射高手一直层出不穷,唐高祖李渊便是靠射中画屏上孔雀的双目,赢取了妻子窦氏(李世民之母),留下了“雀屏中选”的千古佳话。李世民也是当时十分有名的神箭手,他曾经很得意地说:“朕小好弓矢,自谓能尽其妙。”为了备战突厥,李世民每日“引诸卫骑兵统将等习射于显德殿庭”,于是“士卒皆为精锐”。
贞观元年(627年),东突厥颉利可汗因政令苛刻繁琐,内部怨声载道。刚好此时突厥境内遭受了罕见的大风大雪,大批牲畜死亡,突厥粮食严重不足,闹起了饥荒。刚从东突厥出使回来的鸿胪卿郑元寿请求趁势出击东突厥。李世民感觉时机未到,最终采纳了长孙无忌的意见。但唐朝朝野上下均是心知肚明,与突厥一战只是早晚之事。
贞观二年(628年)四月,东突厥再次发生内讧。颉利可汗重用汉人赵德言,赵德言大改突厥旧俗,政局一片混乱。散居漠北的铁勒(或作敕勒)各部如薛延陀、回纥、拔野古、仆固等十五部,最初依附东突厥,见东突厥政治混乱,便相继叛离。颉利可汗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派兄长之子欲谷设带十万骑兵前去征讨。结果,欲谷设在马鬣山被回纥酋长菩萨打败,回纥势力由此大振。李世民为了制衡东突厥,派使者抄小路前往铁勒部,封薛延陀首领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夷男欣喜异常,从此开始入贡唐朝。颉利可汗担心腹背受敌,又派突利可汗前去讨伐铁勒各部,结果突利可汗战败,单骑逃回。颉利可汗怒火中烧,将突利可汗囚禁了十多天,并处以鞭挞之刑,突利可汗因此而怀恨在心。不久,颉利可汗打算再讨伐铁勒,向突利可汗征兵,突利可汗不给,并主动请求“结义兄弟”唐太宗李世民援助。颉利可汗闻讯后立即带兵攻打突利可汗,突利可汗便顺势倒向了唐朝一边。突利可汗后入朝,李世民宗任命他为右卫大将军,赐爵北平郡王。
颉利可汗众叛亲离之时,漠北降下大雪,深达数尺,突厥少粮,百姓饥饿。颉利可汗害怕唐朝乘机进攻,带兵潜居朔州。
贞观三年(629年)八月初八,铁勒薜延陀真珠毗伽可汗派弟弟统特勒到长安进献贡品,李世民着意笼络,统特勒非常高兴。东突厥颉利可汗则大为惊慌,开始派使者称臣,请求迎娶公主,修女婿礼节。而此时李世民已经决定以颉利可汗援助叛军梁师都为借口,命李靖和李世勣率领十万大兵,兵分六路,北出雁门关,出兵征讨东突厥。
贞观四年(630年)正月,朔风凛冽,李靖亲自率领三千精锐骑兵,从马邑出发,趁颉利可汗不防备,连夜进军,逼近突厥营地定襄。颉利毫无防备,发现唐军突然出现,大惊失色。还没有等到唐军正式发起攻击,突厥兵先乱了起来。李靖又派间谍混进突厥内部活动,说服颉利一个心腹将领康苏密投降。颉利一看形势不妙,就偷偷逃跑了。
在李靖胜利进军的同时,李世勣(徐懋功)也率军从云中(今山西大同)出发,刚好与突厥军在白道(今内蒙呼和浩特北)遭遇。唐军奋力冲杀,降东突厥部众五万余人。颉利一败再败,损失惨重,遂退守铁山,收集残兵败将,只剩下几万人马了。
颉利可汗此时已经处于山穷水尽的境地,他不得不派执失思力入唐朝请罪,请求内附。其实,颉利可汗内心尚犹豫未决,不过是想借此来拖延时间,以等待草青马肥之时,逃到大漠以北,以卷土重来。
李世民派遣鸿胪卿唐俭等前去安抚,又诏命李靖率兵迎颉利入朝。李靖率兵抵达白道,与李世勣谋议说:“颉利虽败,其众犹盛,若走度碛北,保依九姓,道路且远,追之难及。今诏使在彼,虏必自宽,若选精骑一万,赍二十日粮往袭之,不战可擒矣。”商议已定,遂率军连夜出发,李世勣勣继后而进。
李靖率军进至阴山,遇到突厥斥候千余帐,一战而全部俘获,命与唐军同行。这时,颉利见到唐使臣,放松了戒备。李靖前锋苏定方(李靖嫡传弟子,李靖兵法继承人)率领的两百余骑又乘着大雾,悄然疾行,直到距牙帐七里远的地方才被发觉。如同惊弓之鸟的颉利可汗慌忙骑马逃走,突厥军也四散而逃。李靖大军随之赶到,杀敌一万余人,俘虏十几万,缴获牛羊数十万只,并杀死隋义成公主。颉利可汗率万余人西逃吐谷浑,途中被俘。
唐军出兵仅仅两个多月,便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此战意义极为重大,不仅解除了唐朝北方边境的祸患,也洗刷了之前唐高祖李渊向突厥俯首称臣的耻辱。太上皇李渊也欣喜万分,特地在太极宫凌烟阁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宴会,以此庆祝迟来的胜利。李渊喜不自胜,一时兴起,还亲自弹起了琵琶,李世民也闻乐起舞。两代皇帝亲自跳舞庆祝胜利的场面,毕竟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自东突厥平定后,漠南一带尽归唐境,中国军功盛极一时,唐之国威远播四方。中亚诸国用“唐家子”来称呼所有的中国人,李唐声威之煊赫,由此可见一般。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