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险恶的世界,你需要在心理上变得强大》
第7节

作者: 发帖回帖专用马甲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09-01-29 22:59:41

  支配我们的社会学、心理学、哲学原理和规律二:认同
  一、思想实验或例子
  楼上“野风秋”朋友讲到,谦卑的人心理强大,是因为他们能放下自己的身段,这很有道理。但这是一种预先的心理防御,先把自己设想成一个不牛的人,并对此进行暗示性的认同。有了心理准备,即使事情的发生真是自己设想的这样,那也是不怕的;如果事情更好一点,当然更不怕了。
  同时,“野风秋”朋友还说到,大学生的心理之所以弱,在于他们总觉得自己是“天之骄子”,看不清自己,这也可谓目光敏锐。这其实也是诉诸于认同:社会对大学生的评价,转化成了他们的自我认同。别人认为他们是那么一回事,于是,他们也真的认为自己是这么一回事,而不管事情的真相是什么。然而社会的现实却不是那么一回事,因此他们的自我认同要遭受到社会结构的冲击。
  这样的例子或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俯拾皆是。楼上“xuehu102”朋友就是一个实例。他从小学一直到中学毕业考上大学,都是老师和家长心目中的好孩子,学习好,听话,不会给别人添麻烦,在一片赞扬声中长大,因此已经习惯于以这种形象出现。他小心翼翼的维护着光环,做任何事都尽力做到最好,得到别人的认同。不过,这种认同显然因不符合内心而是一种负担。结果是因某次紧张而全盘暴露它对内心的重压,使工作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我在这里要先讲一下,我所指的认同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自我认同,二是社会认同。因为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常常纠缠在一起,作为一种心理机制控制着我们,所以我没有分开讲。
  “xuehu102”朋友的问题在于,他一开始把社会认同转化为自我认同,这是主动的,毕竟,学习好很听话在这个社会得到欣赏,会给人一种价值感。随着他人对他的这种“形象”的认同,他的自我认同就不是主动的了,因为他是靠别人的认同来确证自己“我的确是这样”,以此来维护自我的价值感。对这种已经得到确证的自我价值感的执着慢慢变成了恐惧,害怕失去它,因此不管愿意不愿意,也不管多么累,多么不符合内心,都要表现出来。这个时候,问题已经暴露出来,他只是以社会的认同来构筑自我的认同而已,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自己的形象,以维护自己的心理生存。

  因此,问题已经蜕变为:在恐惧之下一个人身不由已地被认同的力量所操纵,痛苦不堪。
  但这么做是永远无法欺骗自己的。不想这么做的想法哪怕一次次压抑,它也要通过生理和心理的症状表现出来。其结果就是“xuehu102”朋友所描述的。
日期:2009-01-31 00:51:55

  原理、规律阐述

  认同之所以是一种控制我们的神秘的力量,我们几乎在劫难逃,它的秘密就在于我们有一个“自我”,而这个“自我”的很多内容不一定真是我们的,而很可能是社会赋予或强加给我们的。它本来不是我们内心想要或从我们的内心里产生出来,但社会通过种种机制,让它在我们的自我结构里内化,变成了我们的东西,以致我们都没有意识到无形中它对我们心灵的奴役。
  在讨论“自我”之前,我想请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记不起3、4岁以前的事?而3、4岁以后,或者7、8岁以后,经过努力的回忆我们为何总有印象?
  请别用“因为3、4岁前大脑神经发育如何如何”这样的话来回答我。这完全走错了方向。答案非常简单:3、4岁前人的意识基本上混沌一片,根本没有“自我”的意识――“我”又怎么可能回忆得起还没有“我”的时候的事情呢?
  婴儿的世界就是母亲,母亲就是整个世界,婴儿完全和这个世界融合,体验不到有“我”存在。心理学家公认,一般来说,儿童要到3、4岁以后,才能明显地把自己与外界分开。此时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对“我”的表达—这时其“自我意识”虽没有涉入他的存在所置身的社会情境而使自己与外界完全分裂开,但他有了“我”和“他人”之别的意识。
  这就是自我的产生。而一旦产生,它就会贪婪地吸纳很多社会的东西,纳入它的结构。而这些东西,有的是人的生存真正需要的,而有的则是垃圾,是用来控制人的。

  还记得我以上讲的存在属性吗?想一下,你靠什么来确认你的那个“我”?是因为你是一个男人,你是哪地方的人,你身高多少,你喜欢什么,你什么性格,你什么职业,你的亲人是谁,你的相貌如何,你信仰什么......对不对?那么,你一定知道,所有的这些东西,实际上都是生物和社会属性,它们变成了你的“自我”。那么,假如我现在把它们全部抽掉,你还是什么?你靠什么来确认你的存在?

  显然,你被抽空了。
  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你在心理上将无法生存。你会体验到一种虚无化的恐惧。
  所以,自我是一种心理功能,你必须依赖于它来生存。而这就意味着,你如果不认同于你的自我,或者你的自我心理能量投注的对象,你在心理上将无法生存。
  但是,问题也恰恰在这里。你的自我并不一定能够帮你,你所认同的东西,恰恰可能是用来控制你、奴役你的心灵的。甚至,你根本就已经没有了自我,你的那个自我压根是假的,换言之,是社会和他人所强加给你的,你已经把自己的那个真正的自我杀死了。这个假的自我就像他人派来驻扎在你的心灵里的占领军一样,你屈服于他,听它的摆布。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上面我说过,自我一旦产生,它就会贪婪地吸纳很多社会的东西纳入自己的结构里面,就是说它总是要扩大自己的地盘。然而,吸纳的这些东西,有些是用来让人更好地生存,而有的则可能是垃圾,恰恰对人的心理结构有害。换言之,是社会和他人在你没有意识或有意识但却只能屈服的情况下灌输给你的。它内化成了你的自我的一部分。
  社会通过哪些方式把它的东西用来灌输给你,内化成你的自我呢?
  大家都知道有几种重要的方式。一是社会化,这是没有人能够逃脱的宿命,除非你不在这个社会中生存。社会化可以让你掌握一定的社会生存技能,但如果一个社会实在不那么美妙,它也会把很多有害的东西灌输给你。一是社会互动,就是“再社会化”,你通过奖惩机制发现,只有这样做这样想才能带来好处,于是你便努力做到符合它的要求。一是意识形态的规训,比如叫你爱祖国爱社会主义。一是权威的训导。

  无论怎样,一些东西只要变成你的自我,利用认同的力量控制你就非常容易。即使是一些有利于你的生存,并且不威胁你的心理结构的东西,也往往会成为你的弱点。而如果他人想要利用你、操纵你,只要打探清楚或制造出你的认同即可。
  在外地,为什么老乡骗老乡很好骗?它诉诸于你的地域这一属性对不对?而因为你身上有这一属性,你对此有认同,自然而然地,这种认同投射在一个陌生人身上,便变成了你的亲近感,于是,你的防御相形之下解除了。
  在这样的时候,你压根就没有明白,我和他之间的关系根本就和你与其它陌生人的关系一样。这一属性把你们联系在一起,完全是心理的产物。而同时,你实际上和他还有很多属性的联系,比如你们是男人,你们是中国人,你们是......同样,你和其它人也一样。在两个人之间,我们可以找出太多的相似性,也可以找出太多的差别。
日期:2009-01-31 17:04:53

  因此,要想摆脱认同这一神秘力量对你的控制,你不得不回到这一永恒的问题:我是谁?
  很显然,你不是你的职业,你的身份,你的相貌,你的希望,你的欲望,你的信仰,你的血缘关系...所有这些都是表层的自我,甚至是虚假的自我。当你思考“我是谁”,就是在对生活进行反思。苏格拉底说过,未经过审思的生活没有价值。这是因为有可能那个生活都不是“你”的生活,而是另一个不是“你”的你的生活。
  现在你想必该知道了:为什么你有时总是难以坚持自己的意见,而屈服于大多数人的意见?这是因为,当你只是依赖于你自己确认你的自我认同时,它不可避免地要遭受到一系列来自社会、他人的挑战,因为既然有你的自我,就有一个外在于你的自我的世界,而它们共置于一个对比结构之内。然而,在群体中,你所获得的自我认同消除了这一系列挑战,别人和你的相似或相同让你的自我获得了群体的力量。在心理上你成了群体的一部分,而群体则变成了你。

  因此,你的自我的弱小让你总是要受到他人的影响。并且,除此之外,你对自我的认知和认同,是以他人看待你的方式来建构的,他人的目光已经进入了你的心理结构,他人的评价已经成为你确认自我的标尺。
  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以下几个深远的后果:
  一、你的自我结构因为是不断地吸纳社会和他人的东西得以建构的,那么,社会和他人就可以通过给你有意识地灌输一些内容来控制你。比如人要成功,穿上某件品牌衣服就高档,要会处世,等等等等。这些东西进入你的内心,就相当于给你这架心理机器装好了程序,他人在需要的时候只要一按按钮,你就被遥控了。
  二、既然你的自我结构更多地是社会的内容,那么,你就非常害怕社会秩序的崩溃,因为这将意味着你的自我的崩溃。社会结构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都会搅扰到你的心灵。一旦那些构成你的自我的社会的东西脱离了你的控制,在它面前你的自我就会风雨飘摇。

  三、进入你的自我结构的很多东西,堆积成一个假自我,而你的真我则可能被遮蔽了。从此,你不是以真我来应对世界,而只是以假自我来应对。你的一切行为都像是在表演,你的情绪也不是真实的。你被分为两半,久而久之,你不认识自己。当然,你的真我仍然认识自己,它要谴责你。
  需要注意的是,这么做并不是让一个假的自我在外面保护你的真我,恰恰相反,是它取代了你,作为占领军奴役你的心灵,因此你不可能真正在心理上强大,而是入狼入室。我的意思是说,假自我并不是你保护自己的一层外衣,借此别人伤害不了你的内心,而是恰恰相反,这是捆在你身上的铁链,让你无法有效地以真正的自己对外界作出反应,从而导致生命力的萎缩。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