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史并不如烟——风云际会的三百年》
第37节作者:
曲昌春 日期:2008-11-20 22:52:23
历史上的小人物
大业十年(公元614年)的大事就是三征辽东,受骗而终,而在大事的背后,却有两件小事,这两件小事很小,小到几乎没有人提起,而这两件小事又很大,大到让人感慨历史的造化。
第一件小事:剃度。
皇帝杨广一方面是大隋的皇帝,同时他也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在这一点上,杨家是有传统的,隋文帝杨坚就是在寺庙里被一个尼姑养大,并不是因为经济的问题,而是传说他小时候就被认定为“贵不可言”,所以要在一个特殊的地方养大。据说有一次他的生母来看他时,他的头上长出的犄角,吓得母亲一失手把他摔到了地上,这时看养他的尼姑进来了,抱起杨坚说,“可惜,这一摔这这孩子的大富贵就要晚来几年了!”(忽悠,接着忽悠!)
同父亲一样,杨广也是虔诚的佛教徒,在公元591年,他在江都给1000名南方僧人设立斋席,而在斋席之后,他跪受当世高僧,天台宗四祖之一的智顗为他做的居士“佛戒”,并接受佛号:总持菩萨。
在杨广的影响下,隋朝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以国家名义剃度一些和尚,被国家剃度的和尚就不是一般的和尚了,而是享受国家提供相关待遇的和尚了,也可以说是国家级的储备大和尚。
公元614年,皇帝杨广下令在洛阳剃度27个和尚,这27个和尚在剃度后将享受国家供养的待遇,也就是说用国家的钱供你学习研究佛法。
为了争取这27个名额,想要出家的人竞争的水深火热,经过海选,被认定为成绩优秀的还有数百人,这时候一个13岁少年掺和了进来,他也想竞争那27个宝贵名额。
由于13岁的年纪实在太小,那数百个成绩优秀的还筛选不过来呢,谁还顾得上这个13岁的黄口少年呢?
然而这个少年并不灰心,就在复试考场的大门口等,一直等到了主考官,隋朝大理寺卿郑善果出来。(此前主抓杨玄感叛乱余党的审理工作)
少年迎上了郑善果,阐述了自己想要剃度的想法,郑善果看这少年眉清目秀,眉宇之间有一种常人没有的超然与淡定,因此就耐着性子跟少年对话,时不时的抛出几道问题,而少年一一对应。
郑善果问少年为什么要学习佛法,少年说“意欲远诏如来,近光遗法”,此言一说,郑善果频频点头,一个13岁的少年能有如此远大理想,他日必有所成,此人定是“释门佛器”。
有的时候改变命运就是因为一句话!
在郑善果的建议下,这个13岁少年被破格录取,成为享受国家提供待遇的剃度僧,郑善果为少年起了一个法名,“玄奘”。(玄奘剃度也有一说是在612年,伯乐就是郑善果,这一点没有异议)
“玄奘”俗姓陈,名祎,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游仙乡凤凰谷陈河村,祖父和父亲都是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据说玄奘出生的时候,他的母亲梦见一个白衣法师向他此行,母亲对他说,“你是我的儿子,要到哪里去?”白衣法师说,“为了求法,要西行!”看来玄奘法师就是为了西行而出生的。
玄奘法师十岁的时候父亲就与世长辞了,玄奘就跟随早已出家的二哥(法号长捷)在洛阳的寺庙里做少年行者,因此到皇帝杨广下诏剃度的时候,玄奘法师就去争取名额了。
历史有的时候就是这样的奇妙,如果没有大理寺卿郑善果的慧眼识珠,恐怕世间只有陈祎,却无世人口口称颂的玄奘法师。
从隋唐两朝传承来看,玄奘法师可以说是“隋朝出生,唐朝成长,隋朝的供养早就唐朝的高僧”。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也可以说是杨广栽树,唐太宗和高宗乘凉。
在隋朝的供养下,玄奘法师勤奋用功,废寝忘食,不久就能开坛讲座。后有感于隋末唐初民间诸多苦难,又偶遇印度高僧讲述那烂陀寺讲学的盛况,这才有了玄奘法师的西行,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这次西行并没有得到官方认可,而是在申请不下签证的情况下混在西行逃荒的灾民之中蒙混过关,然后历尽磨难到达那烂陀寺。
不知道在日后佛法有大成的玄奘法师是否还会记得当年那个伯乐,不知道他是否还记得那个伯乐的名字叫做郑善果?(郑善果本人也算是种善因,得善果,母亲被载入隋书作为教子良母的典范,他本人先后事隋、宇文化及和唐朝,后在唐朝为官,得享天年,能在一个乱世中有这样的结果,也算善果。)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