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自己的侄子,韦孝宽先是唠了唠家常,关心了一下年轻人,突然话锋一转:尉迟迥没有听从旨意去长安,他在相州忙什么呢?韦艺是尉迟迥的同党,并没有说实话,东拉西扯半天想糊弄过去。真是关公门前耍大刀,韦叔叔骗人的时候,你小子还没出生呢。韦孝宽假装大怒,不说实话,来人,把他拖出去斩了!
惊恐之下韦艺招了,尉迟迥要起兵讨伐杨坚!
果然不出所料,既然这样,还是先跑为妙。韦孝宽带着韦艺一路向西奔跑,每到一个驿站,他都会把驿马驱赶干净,并对驿官说:“蜀公快到了,还不赶紧准备酒菜!”大领导要来,当然得盛情招待。而尉迟迥接到韦孝宽逃跑的消息后,立刻派人带百余骑兵前往追赶,可是所有驿站都没有马换乘,却又有好酒好菜供着,哪还有追人的心思,反正交不了差兄弟们也不用承担主要责任。
韦城主连跑都跑得这么有艺术,不服是不行呐。
计划已经败露,开始行动!
没过多久尉迟迥便尊奉宇文招的小儿子,打出旗号要讨伐杨坚。尉迟迥暗中做了很大的动作,他首先说服了自己的侄子青州总管尉迟谨。两人共统管十四州,拥众数十万,声势浩大。
看到这阵势,荥州、申州、东楚州、潼州等州刺史也按捺不住,纷纷响应。大家这是从精神上支持蜀公,你成功了有大家一份功劳,失败了杨坚也不会把我们怎么样,好好干吧。
对于众人的想法,尉迟迥心知肚明,但有人给呐喊助威总比没有强。接下来尉迟迥要拉拢的是位实力派人物—大左辅、并州刺史李穆。并州当初是北齐精兵所在之地,如果能拉李穆入伙,必将对杨坚造成实质性的威胁。
尉迟迥派使者找到了李穆,并且带着尉迟迥的一封亲笔信。李穆根本就没拆信封看,直接命人把使者锁了连同书信一起送到了朝廷。李穆的儿子李士荣对此表示反对,并州乃天下精兵所处之地,何事不可为!
年轻人,还是太年轻。
日期:2019-06-29 09:30:15
做事是要考虑机会成本的,如今杨坚手握中央军(身经百战,装备精良)并且有郑、崔、杨、卢等各大门阀的支持,尉迟迥很难取胜。如果李穆不起兵讨伐杨坚,将来杨坚当上皇帝之后必定对他心存感激,而现在李穆已经位极人臣并且年事已高(七十多岁),将来享受的必是“国宝”级待遇,何乐而不为?
可如果要是跟着尉迟迥起兵,成功的概率本来就很低。即便尉迟迥讨伐成功,当皇帝的还是宇文氏,第一功臣是尉迟迥,李穆充其量排第二,还是做人臣。可要是失败了,失去的将不仅是权力和财富,一家人的性命都会搭进去。不同的选择,相同的收益,当然要选成本小、风险低的那一个。
虽然尉迟迥在此处失利,但在攻城掠地上已有很大的收获。巨鹿、建州、曹州、亳州、徐州等地相继被他手下的人攻克,大有席卷天下之势。
身在长安的杨坚收到各地传来的消息,压力骤增,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忘寝与食”的杨坚经过百般权衡决定任命韦孝宽为行军元帅,宇文忻、崔弘度、杨素、李询等人为行军总管讨伐尉迟迥。
这里面的人事安排可是十分讲究的:
宇文忻是韦孝宽的老部下,作战经验又十分丰富,是十分合适的人选;崔弘度是博陵崔氏后裔,并且还曾跟随韦孝宽与陈人作战;杨素乃弘农杨氏之后,当初跟随宇文宪伐齐,战功卓著,作战经验自不必说;而李询在四人之中,军事才能是最差的,但有一点,他是李穆的侄子。
韦孝宽率领大军抵达武陟(今河南省武陟县),恰逢沁水暴涨,只得安营扎寨暂停行军。此刻在沁水对岸驻扎着十万敌军,领将是尉迟迥的儿子尉迟惇。两军只能隔河相望,要想交战还得看老天爷心情。
此次交战,杨坚也没有十足的把握,群心未定、各怀鬼胎,而尉迟迥又老谋深算,胜负难料啊。如今韦孝宽停军不战,果真是因为沁水暴涨吗?这时李询送来的一封密信把杨坚惊了一身冷汗:
宇文忻、崔弘度等人收了尉迟迥的饷金,军中骚动,人心不安。
如果真是这样,必须迅速采取行动,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杨坚找来郑译、李德林二人商议该如何应对。郑译给出的意见是:换人。杨坚也点头表示赞许。
可是李德林明确提出了反对意见,理由如下:
一、换的人就一定可信?
二、取金之事一定为真?
三、换人之后,众人疑心会更重。宇文忻等人畏罪投敌怎么办?
如愚所见,不如派一心腹到前线,以观虚实。
杨坚听后大悟,真是险些坏了大事!
投机派(郑译)跟实干派(李德林)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杨坚醒悟的也不算晚。
最终杨坚决定派出的心腹是:高熲。
其实本来他想让郑译、刘昉一起去的,但是这两位兄弟听后拼命的推辞,什么家里上有老母、下有幼子啊,没当过将军啊等等。总之一句话,派我们去是极其不合适的。宇文忻这些人万一要是真叛变了,我们还不得把命丢那儿?
解决完这一件事之后,杨坚依然没有喘息的时间。因为尉迟迥引发了一系列连锁效应,比如偏远之地蛮人接连反叛,很多郡县被攻破,更重要的是司马消难也反了。
司马消难原本是齐国人,由于遭人陷害,被迫逃到了北周。在北周所任官职虽不低,但并没有什么实权。直到后来,宇文赟禅位于宇文阐,立他的女儿司马令姬为皇后,司马消难才得到一个郧州总管的职位。
郧州总管统管江北九州八镇,听着感觉权力很大,其实不是那么回事。郧州这些地方在当时属于偏远之地。如果到长安街头采访一位普通老百姓,结果可能是这样的:
“大爷,您听过咱们国家的郧州吗?”
“郧州,听过!”
“哦,您居然听过?”
“是啊,那不是流放犯人的地方嘛。”
·
司马总管在郧州估计跟老百姓沟通都有障碍,毕竟说的方言不一样嘛。而他手里的地方军也少的可怜,战斗力就更不用提了。即便这样,他还是决定声援尉迟迥讨伐杨坚,身为国丈怎么眼睁睁看着皇权落入他人之手。
思虑再三,杨坚决定任命老同学王谊为行军元帅前往郧州平定司马消难之乱。
对于讨伐的结果杨坚也不是成竹在胸,但高熲、王谊二人是值得信任的,派他们去应该能稳住大局。
高熲抵达军中之后,探摸了一下情况,随即命人造桥准备渡河。尉迟惇见招拆招,为他们从沁水上游送来了火筏。可惜高熲早就料到他会用火攻,之前已在水中造好了抵挡木筏的“土狗”,周军成功渡河,高熲立即下令焚桥,两军大战,结果尉迟惇大败,狼狈的逃回了邺城。
难道高熲的军事才能远高于韦孝宽?韦城主这么长时间都没渡过去,高熲一来就成功了。
当然不是,从作战经验来看,韦城主陷阵杀敌的时候,高熲还没出生呢。过河当然没那么难,只是韦城主的手下有想法。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