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读懂此书,天下无书》
第15节作者:
渔樵故纸
几乎也是毫不犹豫,魏国人把商鞅又送回了秦国境内——之所以没有直接杀了他,大概是害怕秦国以此为由讨伐自己,更深一点,可能还希望拥有领地和私兵的商鞅能给秦国带来一场动荡。
绝望的商鞅,只好回到自己的封地,带兵攻打北边的郑地,坐实了谋反的罪名,秦军击败了他的军队,将他杀害,并处以车裂极刑,满门抄斩。
法圣商鞅最后竟落得个死无全尸,断子绝孙的悲惨结局。这意外吗?这并不意外。
初入秦的卫鞅曾先后以王道,霸道和帝道去试图说服年轻的秦孝公,秦孝公对夏、商、周三代所行的王道全无兴趣,对春秋时代的霸道有一点想法,觉得帝王之道很好,但是需要的时间太长,而人生太短,嬴渠梁希望在自己活着的时候便名扬天下——这大概也是几乎所有人的愿望吧。于是卫鞅最终用快速富国强兵的方法说服了秦孝公,开始了他惊天动地的事业,但就在那时,他已说过“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对于残酷的执行法治的弊端,商鞅从一开始就心知肚明。但那时他只是一个一心想做出一番事业的年轻人,并没有选择的余地。
在被车裂的五个月以前,志得意满的商鞅曾问他的好朋友赵良说:“赵兄觉得我治理秦国,和五羖大夫百里奚比起来如何?”赵良回答他说:
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仆请终日正言而无诛,可乎?
“一千个随声附合的人比不上一个人正义直言。我希望一直说真话而不被怪罪,可以吗?”
商鞅回答:“当然没有问题。”于是赵良说到:
五羖大夫,荆之鄙人也,穆公举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国莫敢望焉。相秦六七年而东伐郑,三置晋君,一救荆祸。其为相也,劳不坐乘,暑不张盖。行于国中,不从车乘,不操干戈。五羖大夫死,秦国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舂者不相杵。今君之见也,因嬖人景监以为主;其从政也,凌轹公族,残伤百姓。公子虔杜门不出已八年矣。君又杀祝欢而黥公孙贾。《诗》曰:‘得人者兴,失人者崩。’此数者,非所以得人也。君之出也,后车载甲,多力而骈胁者为骖乘,持矛而操戟者旁车而趋。此一物不具,君固不出。《书》曰:‘恃德者昌,恃力者亡。’此数者,非恃德也。君之危若朝露,而尚贪商於之富,宠秦国之政,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秦国之所以收君者岂其微哉!
“五羖大夫,本是楚国偏僻之地的乡下人。听说秦穆公贤明,就想去当面拜见,要去却没有路费,于是把自己卖给秦国人,穿着粗布短衣给人喂牛。秦穆公知道了这件事,把他从牛嘴下面提拔起来,凌驾于万人之上,秦国人没有谁不满意。他出任秦相六七年,向东讨伐过郑国,三次拥立晋国的国君,一次出兵救楚。五羖大夫出任秦相,劳累不坐车,酷暑炎热不打伞,走遍国中,不用随从的车辆,不带武装防卫。五羖夫死时,秦国不论男女都痛哭流涕,小孩子停止了歌谣,正在舂米的人也因悲哀而不愿发出呼喝声。而您得以见到秦王,靠的是宠臣景监推荐,这就说不上什么名声了。惩治太子的师傅公子赢虔,用严刑酷法残害百姓,公子虔因此闭门不出长达八年,您又杀死祝欢而用墨刑惩处公孙贾。《诗经》上说:‘得人者兴,失人者崩。’这几件事,都不是得人心的呀。您一出门,后边跟着数以十计的车辆,车上都是顶盔贯甲的卫士,身强力壮的人做贴身警卫,持矛操戟的人紧靠您的车子奔跑。这些防卫缺少一样,您必定不敢出门。《尚书》上说:‘凭靠仁德行的昌盛,凭靠武力的灭亡。’上述这几件事,可算不上依靠仁德啊!您的处境就好象早晨的露水,很快就会消亡,但您还贪图商於的富有,以独揽秦国的政教为荣宠,聚集百姓的怨恨,秦王一旦驾崩,你觉得想杀了你的人会少吗?到那时,还有谁能保护你呢?”
赵良这一番话,可谓肺腑之言,多有难入耳之处,商鞅虽没有怪罪他,但最终也没有听从他的劝告。于是一切就像赵良所说的那样,秦孝公一死,商鞅就随之而去。只是九泉之下,秦孝公恐怕认不出他那残破的躯体。
那么商鞅认同赵良的话吗?我想是认同的,但是他知道,即使他放弃了二十多年的奋斗成果,已失信于天下,结怨于秦国的他,也终究难逃一死。于是他选择了继续主政秦国,如果上苍怜悯,本来就比他年轻的嬴渠梁多活十几年,不但可以立下更大的功勋,而且很有可能在秦孝公的时代寿终正寝。
商鞅明白,一旦秦孝公死在了他的前面,无论他是在朝为官还是在野为民,嬴驷都有足够的杀他的理由——于私可以为伯父报仇,增加自己的威望;于公可以借他的死震慑朝廷,平息公族和民间的怨恨。可谓一石四鸟,公私两全,何乐而不为?
所幸的是,嬴驷不像熊臧那样糊涂,虽杀商鞅而不废秦法,秦国得以在法治的路上继续疾驰。最终吞灭六国,一统天下,给后世的有为之君留下一个优秀的帝国模板。也给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留下了永恒的骄傲。
日期:2019-03-30 19:45:49
公元前336年的一天,亚圣孟轲来到了魏国,见到了魏王。被邻居们捶出心理阴影的魏罃,再也没有跟人聊夜明珠的心情,直接对孟轲说:“老先生啊,您不远千里来见我,能给我的国家带来什么好处啊?”孟轲一听这话,知道这老头果然如传说中般俗不可耐。略带鄙夷的说到:“魏王您何必张口就谈利益,有了仁义就足够了!如果君主光说为国谋利,大夫光说为家谋利,士民百姓所说的也是如何让自身得到利益,上上下下都追逐利益,那么国家就危险了。只有仁爱的人不会抛弃他的亲人,忠义的人不会把国君放到脑后。”
听完孟轲的话,魏罃楞了一下,心想,姓孟的你早干嘛去了?你怎么不去跟田因齐和嬴渠梁那俩人谈谈你的仁爱忠义呢,你要能跟他们谈明白了,我也不至于被捶了一遍又一遍,这会儿跑我这儿来拿我寻开心?也就是我这老人,心里还真有点仁义,要是那姓卫的没死,你去跟他聊,恐怕就要去秦国边境开荒了哟。罢了,罢了,念你也是一片好心,老头子也不打击你。好聚好散吧。于是笑着举起了酒杯,说了一声:好!
要说这孟轲,也真的是顽固,早在他跟着孔子的孙子子思时,他就曾问过子思:“管理人民最重要的是什么?”子思毫不犹豫的告诉他:“先给他利益。”自认为能言善辩的孟轲在师祖面前依然嘴犟,他反驳道:“君子教育百姓,只谈仁义就够了,何必要说利益。”子思回答他说:“仁义原本就是利益!上不仁,则下无法安分;上不义,则下也尔虞我诈,这就造成最大的不利。所以《易经》中说:‘利,就是义的完美体现。’又说:‘用利益安顿人民,以弘扬道德。’这些是利益中最重要的。”
子思的话说的相当透彻,但孟轲可能没听明白或者听明白了不愿意承认。更精彩的类似表述出自深谙人性的夜总会祖师爷管仲,他在《牧民》中直接指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用最简单的话来表述就是说,那怕你心里的追求是仁义,首先要做的也是利益。如果有人还是不明白孰是孰非,我斗胆改编一下亚圣和子思的故事,你必然不会再有任何疑问。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