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认,“价值投资者”在美国证券市场上取得了辉煌的战绩。但是正如它的创始人格雷厄姆在他的书中一再强调的那样,价值投资仅仅是在资本市场获利的方法之一。本书第四章已经提及,这种方法依赖大师们本人的专业素养,在可传授性、可学习性方面远远不及“专业投机者”的技术分析理论。从投资绩效上讲,后者取得的成就较前者毫不逊色。可以这样讲,只要将传统的以“道氏理论”为根本的技术分析体系略加细化和修订,即可以将“价值投资者”发掘的所有大牛股一网打尽,还可以捕捉到前者遗漏掉的全部牛股。对于同一只标的品种,后者的买进价位通常比前者高,但是卖出价位同样比前者高,有时候还可以高出很多。在买卖时机的把握上,前者永远不是后者的对手,相应的在资金利用效率上也低于后者。
“价值投资者”在实战中不敌“专业投机者”还体现在:后者在大跌市道中可以通过做空交易获取暴利,但前者如果这样做就缺乏理论依据,甚至因此不再是一个“价值投资者”,后果就象背叛了某种宗教一样。而且前者因为不重视大盘走势,常常会莫名其妙地损失30%~50%的资金或者利润,对此他们只能以忍耐来弥补;但是后者如果训练有素就完全可以避免这一点。更为严重的是在极端行情中,前者中对市场本质缺乏深刻认知的人受到的伤害之大足以使他们破产或接近破产。拿格雷厄姆来说,美国股市1929年的大崩盘使得他掌管的“格雷厄姆—纽曼”公司资产由此前的250万美元下降到55万美元,损失78%。关键时刻,合伙人纽曼的岳父雷斯向公司注资7.5万美元,才使格雷厄姆避免了破产的命运。此前格雷厄姆是百万富翁,一直过着奢华的生活;股灾大亏之后,他甚至不得不卖掉了给母亲买的汽车,辞退了给母亲雇的司机。他告诉母亲:没有汽车和司机,也能活下去。之后苦熬了5年,才把亏损弥补回来。后来又做了几年,才重新成为百万富翁。
事后格雷厄姆回忆说:“这么多的亲戚好友把他们的财富托付给我,现在他们都和我一样痛苦不堪。你们可以理解我当时那种沮丧和近乎绝望的感觉,这种感觉差点让我走上了绝路。”在1932年寒冷的冬天,已经38岁的格雷厄姆写了一首小诗表达了他当时绝望得想要自杀的心情:“静静的,软软的,一如轻丝般的飞雪/死神亲吻着孤独的人心/它的触摸冷如冰霜,但总比无尽的忧伤好/它的长夜一片漆黑,但总比不绝的悲痛强/那灵魂不得安宁的人啊,何处才是你安息之地/那可怜的雄鹿啊,你又怎能逃避丛林中的追捕/烦恼缠绕着它的大脑,大地是它安息的枕头/绝望笼罩着它的心情,泥土是它解脱的良药。”
尽管我个人对格雷厄姆、费雪和巴菲特充满了崇敬之情,上面引用格雷厄姆暂时受挫的事例也绝无讥讽或幸灾乐祸之意——即便我有此意,亦丝毫动摇不了他的伟大成就与历史地位——我还是要在这里坚定地指出:在中国资本市场上战斗,“价值投资”此路不通!因为姑且不论国内上市公司业绩不稳,今年暴赚、明年巨亏是家常便饭;也不论大多数公司从来不现金分红或红利微薄得像是在打发乞丐;即便你真的具备了阅读财务报表的能力,即便你所阅读的财务报表不是假的,即便你没有忽略报表内外那些至关重要的细节性因素——一句话,即便你真的能够精确地判定一家企业的价值和成长性,可是你知道“价格”和“价值”的关系吗?马克思说“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事实的确如此;但是这是一句代价高昂的废话。因为波动的范围和弹性是如此之大,足以使你的个人财富在天堂和地狱之间震荡!著名的“遛狗理论”是对这一现象最为形象的说明:
公司股价可能高于也可能低于其“内在价值”(假如它存在的话),这就像宠物狗(代表价格)总是追随于主人(代表“价值”)左右,忽而超前忽而落后,但一般不会离主人过远(这只是一厢情愿的想象),当两方超过一定距离时,必定有一方将会缩短这个距离,不是狗找到主人,就是主人找到狗。假设狗和主人的距离通常保持在200米以内,狗主人对这一现象会慢慢“习惯”(好比股价在某个箱体内运动,投资人开始“高抛低吸”)。可是有一天,狗忽然因为不甚清楚的原因(也许它玩性大发吧),突然超前或落后主人2公里开外(这并不罕见),而且迟迟没有回到主人身边(就此走失也完全可能),试问狗主人对它还有控制力吗?那些在这条狗身上押宝的“价值投资者”们又会是怎样的下场呢?
(修订版)一个专业投资者的至深感悟【6】
作者按:
本文系投资家1973原创,转贴者敬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6、投机——伟大的艺术
在本书的“前言”中我已经声明自己是专业投机者,在本书第四章我又鲜明地指出了“在中国,专业投机,才是踏浪股海的王道”。有读者好奇地问,既然如此,作者何不改名为“投机家”,或者模仿安德烈·科斯托拉尼,干脆取名为“大投机家”呢?呵呵,我若如此,则本书的读者可能会减少九成。结果就象一个大厨做了一桌丰盛的饭菜却无人品尝,一个妈妈生了个漂亮的宝宝却因为取名为“魔鬼”而无人喜爱一样。原因是大家对“投机”和“投机者”两个词还存在成见或者说误解。
广义上讲,任何以低买高卖为手段,以获取差价为目的的行为,都是投机。投资仅是投机的一种,字面上通常指代那些风险较低、确定性高但同时收益也较低的投机行为。比如购买国债算得上是一种普通意义上的“投资”,但那种收益率在专业投机者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价值投资者”可能会宣称他们投资企业的目的是获取分红,丝毫不关心股价的起起落落。这是不确实的。因为既然是一项投资行为,哪怕是以获取分红为目的,也必然会关心自己所得到的“红利率”,如果股价在某个时期迅速高企,而企业的利润和分红却相对稳定,那么“红利率”势必急速下降,甚至低于一年期银行利息,此时继续持有股票就是不智之举,理应卖出。
巴菲特于2007年三季度和四季度初,将手中持有的23.30404亿股(原为23.47761亿股,正式披露前已经减持1735万股)中石油悉数抛空,上述原因是可能的理由之一(按中石油每年派现0.3元左右,以巴老最低抛售价11.26元计,对应的最高红利率仅为2.7%,远低于银行利息)。在这项投资案例中,巴老于2000年以低于1.2元的成本购入11.09169亿股,于2003年4月以低于1.67元的成本增仓12.38592亿股,总投入34亿元,平均持仓成本1.45元/股,累计套现超过300亿元,获利超过260亿元,持股七年获利率超过800%。应该说这是一笔极为成功的操作,有些人认为巴老“卖早了”(中石油最高见20.25港元),“少赚近百亿”的说法是不了解超大资金运作与中小资金运作的差别。
以上是超大资金成功“投机”的经典之作(说它是投机是因为它仍然不能脱离低买高卖获取差价这一模式,巴菲特持股中石油的这些年当中也收到了一些红利,但这些红利和通过差价赚取的利润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从技术分析的角度看巴老的卖点也是很好的,当然他懂不懂技术分析我们不知道。也许只有巴菲特的精湛功力和深邃眼光能够穿透历史的迷雾,从而捕捉到如此重大的获利机会。尽管中石油的走势仍然不能摆脱技术分析的框架,但伟人超凡的眼光和惊人的耐力不是凡夫俗子可以随便学到的。
但这不是我等妄自菲薄的理由。相反,不客气的讲,对中小资金而言,持股7年获利800%仅仅相当于每年翻番,连续三~四年的战绩而已!这样的成绩,想必许多人都可以做到,当然人家不说,你这辈子也甭想结识这样的人而已。令人称奇的是,股神增仓中石油的时机(2003年4月)恰逢香港市场见历史大底(恒生指数最低见8331点),许多蓝筹股都是这个时候见底,只是中石油的涨幅更大,表现更优异,也更适合容纳超大资金而已。问题是,股神是如何知道香港市场见底的?他的判断何以会与技术分析给出的结果一致甚至略有提前?这是一个谜!当然,真理只有一个,殊途同归也许是再自然不过的。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