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9-06-19 22:41:55
阳春三月,天气暖和。皇帝令刑部催促宋濂动身去茂州。方孝儒劝先生请太子再给皇上说说情,入蜀路远,恐宋先生老病一身,消受不了,求皇上放他回金华养老算了。宋濂不同意,说道,我若身死他乡,令天下后世人知我今日在皇明的际遇。方孝儒要送宋先生去茂州,宋濂也不同意,说道,你回家用心学业,等太子做了皇帝时,再来朝中做官,为皇明开一个太平世界,我老矣,死不足惜。太子又托人赠银八十两,作为盘缠。刑部遣了两名体贴的差役,捎来了驰驿券,一路看护宋濂。太子着人来吩咐差役,一路要好生伺候宋先生,倘有差失,定斩不饶。差役都应承了。
方孝儒送了七十里,宋濂再三劝阻,方孝儒才泪而别。宋濂一行三人上了路,晓行夜宿,因宋濂年高,一路上虽是坐车乘船,行程仍然迟缓。走了两个月,才到了四川夔州地面。才过端午,太子得到消息,宋濂在夔州病死,惊愕半晌,在书房里哭了半日,设了一个小灵堂,跪拜祭奠。皇帝得到的消息却是宋濂死于自缢,半晌无话,面皮难看得很。宋濂是皇明鸿儒,却要在圣明之时死给皇帝看,皇帝知道宋濂自缢的意图,心里很愤慨,召来翰林院编修,说宋濂老先生夔州僧舍病死了。翰林院编修们就将皇帝的话当成史实,写在实录里。后来经过篡位的燕王朱棣多次修饰与遮掩,《明实录》有关宋濂的结局只剩下这样简略的文字:
十三年,璲以事得罪,濂当连坐,有司请罪之,上以濂旧臣,特命居于茂州。十四年五月,行至夔州卒。所著有《潜溪集》四十卷、《萝山集》五卷、《龙门子》三卷、《浦阳人物记》二卷、《翰苑集》四十卷、《归田集》四十卷。
过了很久,太子才知道宋濂死于自缢。宋濂先生道德文章深厚,如何竟以死相抗哩?—却说那日黄昏,宋濂一行人来到夔州地面,远远看到一座古寺,寺前外古松参天,寺后山势险奇。宋濂道:“二位端公,我们走了一天,十分劳乏,权且到寺里借宿如何?”公人道:“好好,我们就到寺里投宿。”
寺中知客得知是前翰林学士宋濂过路,十分热情,设斋相待。和尚们晚课散后,一个老僧人在禅堂里打暮鼓,鼓声沉雄。宋濂听了,觉得警省,有万念俱空之感。寺里点起了几盏油灯,殿宇幽深,回廊曲折,砌间虫声唧唧。宋濂坐在禅堂门外感慨良久。客中况味,十分寂寥,那两个公人远远站着,都昏昏欲睡。
宋濂问知客和尚道:“借问师傅,不知宝刹可有书看?”知客笑道:“先生走了这么远路,何不早歇,还要看书?”宋濂道:“一路上夜宿晓行,又不曾带来几本书。”知客道:“敝寺祖师殿后有一座藏经楼,上面有几百部佛经,也有一些俗书,先生自可到楼上去看。”知客唤来两个守藏经楼的执事僧人。二僧点了两盏烛台,一前一后,送宋濂到藏经楼去。二位公人说倦怠了,就在客寮里先睡,因山深路远,不怕宋濂逃跑了。执事僧人送宋濂到藏经楼上,双手合十道,便道:“先生请自便,小心火烛,小僧下楼去了。”宋濂合掌道谢。
宋濂浏览藏书,多是佛家经书,其中有几部唐宋人诗文集,虽然早已看过,还是抽了一册,坐在烛下来看。看了几首诗,心绪难平,不由回想到应天城跟随皇帝的往事,叹息不已。自顾古稀残年之身,今夜竟栖身在几千里外的一座古寺中,命途乖背如此!又想起屈死的儿孙,落下许多老泪。他掩上书,推开窗户,摇摇晃晃站在窗前,窗外一片黑沉沉的参天树影,树影之外是崇山。天上一轮淡月,很高很远,一尘不染。树叶间有几点零星的光,那是寺外山居人家的灯光,隐约有犬吠。山月之下,寺里空地上清光如雪。宋濂万念奔集,天上真的有玉宇琼楼么?天下真有轮回转世的事么?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终究何趣?此番到了茂州,离家千里之外,断无生还之理了,看不到太子做天子的好时光。路上遇到这座好佛寺,不如在这里了断烦恼。自己在诗文间从来都不曾隐晦地说皇帝几句微辞,这一次执意要将自己这一具囫囵尸首给皇帝看。
他的心情如一泓绝望的死水,十分平静,缓缓地解下腰带,抬头看着屋梁,高不可及,就来到门外来看,长廊上的横梁不高。他抱了一张小几,站在上面,将腰带挂在横梁间,打了一个结,用手扯了扯,就从小几上下来,挪来书案前一张小木凳,颤颤巍巍地站了上去,将头伸进那个圈中,勒在脖子下,双腿蹬了几次小木凳,才将小木凳蹬翻。冷月照着他瘦长的身影,在空寂的回廊间晃荡着。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