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读懂此书,天下无书》
第58节

作者: 渔樵故纸
收藏本书TXT下载
  乐毅当年率燕、秦、赵、魏、韩五国伐齐,开战不久就将另外四国先后打发回去,独率燕军直捣黄龙,几乎拿下整个齐国。哪么,另外四国会心甘情愿的看着燕国壮大一倍有余,成为自己的威胁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只是因为齐国被占领地区群众情绪比较稳定;燕军并未受到创伤;最重要的是,伐齐之事尚未尘埃落地,所以他们才没有明显的行动。

  如果燕军以血的代价拿下即墨和莒城,失去了与诸侯在军事上斡旋的实力,那么接下来迎接他们的,最好的结果将是四国或者五国联合要求平分齐国,燕国相当于给大家当了一回苦力;或者是要求燕国恢复齐国故土,重回力量均势,燕国白干一场;甚至有可能诸侯各国联军伐燕,将重创后的燕国和被燕国重创的齐国一起瓜分了。
  以上的三种结局,无论那一种,对燕国来说都可以说是灾难性的。以姬职之英明,乐毅之智慧,绝不可能想不到这些。所以,齐国不拼命抵抗则已,一旦齐军顽抗,留给乐毅的其实就只有一个选择—以善政感化齐国百姓,布信义于天下,以足够的耐心等待莒城和即墨内部分化,真正得到齐国百姓的支持和爱戴,最终兵不血刃收服齐国全境。
  有人可能会怀疑,民心真的这么重要吗?在热兵器的和平年代,在强大的国家机器面前,民心确实经常显的脆弱不堪。但在铁血相争,人人拿起武器都能成为士兵的战国乱世,民意,绝对是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这就要说到乐毅不强攻的第三个原因:一旦激起齐国百姓的民愤,就算一时拿下了即墨和莒城,最终将失去整个齐国。
  当初,在乐毅决定孤军深入齐国腹地之前,剧辛曾劝他说,齐大燕小,想独自吞并齐国,相当危险,后患无穷。而乐毅则认为,齐湣王暴虐,齐国百姓心怀怨恨,燕军一到,他们必然趁机造反,祸乱一起则齐国可图。
  也就是说,乐毅之所以敢孤军深入,倚仗的不是燕军的战斗力,而是齐国的内乱。那么,齐国的内乱一旦停止,深入齐国腹地的燕军之处境就相当危险,这个时候如果暴力攻城,血流漂杵,极有可能造成已经投降的齐国军民因目睹亡国奴的惨状而大范围叛燕,届时,燕军将很快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就算其他诸侯国不来插手,燕军也很难全身而退,必将功亏一篑。
  正是因为以上三个原因,乐毅在围攻即墨和莒城一年不克之后,解围而去,后退九里扎营,并赈恤困苦,使他们恢复生产,为的就是使燕国仁政之声远播;并以怀柔政策消磨田单等人的斗志;再以春风化雨,润泽万物的方式感化齐国百姓,让他们从内心深处接受燕王的统治,最终实现彻底的化齐入燕。
  表面上看,这样的方式似乎在即墨和莒城花费了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得不偿失,实际上却几乎是真正意义得到齐国的唯一方法。如果以兵威血腥攻城,二城或可得,化齐入燕的大业则必将成为黄粱一梦。
  这个问题说清楚了,咱们再来讨论第二个问题—姬职封乐毅为齐王是真心实意还是作秀?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说乐毅故意不拿下即墨和莒城,这绝对是诬陷,但却并不能证明,他不会在化齐的过程中,收拢人心,自立为王。不过笔者仍然认为,乐毅绝无此心。其证据就是他在得知燕惠王以骑劫代替他为伐燕主帅后的反应。如果他有做齐王的野心。此时绝不会是一跑了之,他至少可以有两个更好的选择。
  第一,趁着自己功高震主,将士用命,二城未下的时机,拒绝根基尚浅的燕惠王临阵换帅的无理要求,然后直接提出灭齐后自己为齐王的愿望—后来兵仙韩信被就是这么当上齐王的么?
  同时他还可以向诸侯承诺,一旦自己成为齐王,必将大量齐国土地和财货分给诸侯各国,以得到他们的支持,胁迫燕王。
  然后再向燕国朝中故旧和新归附的齐国遗老封官许愿,只要他们支持自己称王,就有高官厚爵等着他们,如果不服,则以诬陷和刀剑伺候,以从内部分化燕国。
  如此以来,最后被换掉的会是燕惠王还是乐毅,就真的很难说了。这大概也是燕惠王急着换掉乐毅的重要原因。
  即使称王不成,乐毅还有第二个非常轻松的选择—利用齐国百姓和燕国士兵对他的信任,联合田单迅速恢复齐国,因为他并未和齐国上下结下血仇,所以齐国军民对他协助复国必然感恩戴德,齐王应该是做不成了,但拜个相,位居后来的田单之上肯定没什么问题。
  面对掌握燕、齐两国军队的乐毅和田单,燕惠王大概也只能干瞪眼,为了自己的安危,派个使者对乐毅表示一下祝贺也不是不可能。
  然而,乐毅并没有这么做,而是放弃自己三十多年的苦心经营,一逃了之—他既不愿意被权力扭曲,放弃自己的原则,也不愿意被愚忠束缚,丢掉自己的性命,在笔者看来,这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而和乐毅一起共同经营燕国近三十年的燕昭王姬职,对他的为人和心志必然是了然于胸,所以当有人在他面前诋毁乐毅时,姬职直接就下了杀手,并大张旗鼓的封他为齐王。因为姬职百分之百确定乐毅没有称王之心,所以,他的封王也显得极具诚意,没有半点忽悠的意味。但这么看,依然充满了权谋的味道。
  如果我们假设乐毅有点想当齐王,姬职会愿意成全他吗?笔者认为,会的,也许会有些许遗憾,但仍可称之为心甘情愿。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
  首先,是姬职的家族特别是他的父亲对他的影响,用现在流行的说法,叫原生家庭的影响。
  燕国历代君王都不是爱搞事的主,这也是造成他们很多人连名字都没留下的重要原因,而姬职的父亲更是其中的奇葩,连王位都主动拱手让人,这确实是一种愚蠢,但也说明,作为一国之君,他爹的权力欲望已低到了不合格的程度,在这样的文化氛围和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姬职,多少会受到一些影响,其野心和其他人比起来必然小了很多。接受劳苦功高的乐毅称王,并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事。
  其次,姬职当年以“与之共国”的承诺高筑黄金台招贤纳士,只是想一雪前耻,并没想过要吞并齐国。
  如今,乐毅以天纵之才拿下齐国七十余座城池,姬职的愿望业已达成,如果齐国被吞并,对他来说完全是意外之喜,将之封给乐毅,真的“与之共国”,亦不过是借花献佛,兑现诺言而已。
  所以笔者认为,燕昭王姬职封乐毅为齐王绝不是在作秀或者试探,而是因为其自身的性格;对诺言的兑现;对乐毅助其强国复仇的报偿以及利弊的考量作出的真心实意的选择。

  而乐毅自然也当得起这一份赠予、回报或信任。但他最终的拒绝则更显其高风亮节和胸怀气度。
  即使从名利的角度来考量,历代燕、齐之王,诸位又能记住几个?又会赞颂何人?而乐毅之名却响彻千秋,所有知道他的人,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布衣百姓,无不对其充满景仰之情。就连粉丝最多的丞相诸葛亮也是他的铁杆儿粉丝。这样的成就,在笔者看来,远比拿下七十二座城池要难的多。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