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悲情的皇朝,一个让无数人哀叹的朝代》
第56节

作者: 吴名之
收藏本书TXT下载

  “乡民尚思为国杀敌,实是民心可用。”听罢了张启阳描述的战斗经过,崇祯皇帝微微的点了点头:“此等忠勇之民,朝廷当有所封赏,此间事了之后找有司议一议,多给些封赏也就是了。
  朕再问你,强虏入寇之际,官军退散,为何你这小小民团能够击败强敌?”
  崇祯皇帝的意思很明显,清军的辫子兵,连正规的官军都被打的灰头土脸退避三舍,你一个小小的民团竟然能一战而胜,是不是有什么诀窍啊?
  临来的时候,张启阳就知道这是一个定然会问起的话题,早就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马上侃侃而谈:“此战得胜有两点,敌军气势汹汹,看起来虽盛,却已是强弩之末。
  其一,敌以少兵临大国,必然力求速战速胜,一个昼夜之间行军一百四十里,肯定是轻军冒进。
  其二,八湾河三面环绕,便如一个口袋,敌军钻进来之后一定会急于突破。只要抵住首轮冲杀,以后也就好说了。
  自古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臣将小吴庄民团至于背水一战的境地,民兵必然死战到底。
  如此一来,天时地利人和皆在我,敌焉有不败之理?”
  这话说的相当空洞,全都是些不切实际的理论,但却有着极强的说服力,听的崇祯皇帝不住点头。
  “为彰名正言顺之效,赐名毅勇军!”崇祯皇帝说道。
  张启阳做出一副小民嘴脸,笑嘻嘻的说道:“乡民大多见识浅薄,听到民团二字就觉得低人一等,自是不太愿意加入。如今有了陛下给的名分,定然趋之若鹜争先恐后。”
  老百姓们最在乎的就是一个正经的名分,现如今的毅勇军可比以前的小吴庄民团高大上多了,一定会蒸蒸日上的。

  就在崇祯皇帝与张启阳相谈甚欢时,一个少年走了进来。
  从他的服饰就可以看得出来,这个少年就是大明当今太子。
  按照国朝体制,张启阳先给太子见礼。太子对张启阳很是尊重,以礼相回。
  崇祯笑道:“许久不曾考较太子的功课了,不知今日要读甚么书?”

  太子老老实实的回答:“今日应是陈师傅的《蜀书》第七卷。”
  作为国之储君,学习任务非常繁重,课程全都是事先都安排好的,主要是韬、策、酬对等学问。
  崇祯皇帝道:“《蜀书》才讲到第七卷?我还以为讲完了呢。若是说起那纵横征伐的兵事,今日便有个大英雄,刚刚阵斩满清皇帝黄台吉的勇毅伯张启阳。”
  太子的脸上顿时就现出几许兴奋的表情,立马看向张启阳:“这位就是我大明勇士毅勇伯了吧?他的名头儿臣早就听了满满的一耳朵。宫人都在盛传,说斩杀黄台吉的毅勇伯是个身高八尺腰阔三围的黑脸大汉,今日一见却并非如此。”
  崇祯皇帝对太子的教导甚严,听了太子的这句话就是一脸的不高兴:“整日里不肯好好用功,却总是听些风言风语,罢了,就让张爱卿给你说说打仗的事情,至少也能让你知道行军打仗不是如书本当中说的那般轻松。”
  “臣才疏学浅,不敢胡乱讲解。”

  “只不过是就实而言,但说无妨。”
  太子的老师有很多位,而且全都是名动天下的鸿儒,学的是非常正规化系统化的知识,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张启阳表现的异常谨慎:“关于征战之事,不知殿下读了些甚么书?”
  “《吴子》《六韬》已经读了,《唐李问对》还没有读完。”太子说道:“我觉得陈师傅正在讲解的《蜀书》应该不算是正经的史书,而应算是兵书的吧?”
  对于太子而言,《蜀书》只能算是课外读物一般的东西,当然不算是正经的课程。
  张启阳心里已经有谱了,对于太子的知识范畴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稍一沉吟就开口说道:“行军打仗,逗引埋伏,折冲迂回那一套不过都是些微不足道的细节末节。而殿下所学无不是兵家圣典,臣才疏学浅若是胡乱置喙,必然弄出大笑话。既然殿下正在读《蜀书》,那就先从《蜀书》说起吧。”
  《蜀书》属于《三国志》的一部分,通篇多是战争或者是于战争有关的记载,而且耳熟能详,说起来也比较简单。

  “诸葛武侯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全都是无功而返,最终还是兵败国灭,敢问殿下这是为何?”
  “蜀汉覆灭,自然是因为后主昏庸,诸葛武侯用兵失当,当初若是直插长安,未尝不是恢复汉室的大好机会。”太子答道
  “殿下错了。”张启阳说道:“蜀汉之败亡与后主无关。”
  自古以来,人们都会把蜀汉的覆灭归咎到刘禅的身上,认为他的昏庸无能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但张启阳却另有一番解释:“战争,从来就不只是战阵争锋,考较的是双方的总体实力,力强者胜是万古不亘的硬道理。

  曹魏雄踞北方,疆域面积和人口数量是蜀汉的数倍,焉有不胜之理?
  那诸葛武侯是何等目光深远之人?想必早已看破了必然败亡的结局。所以才执行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方略,至于恢复汉室一统天下只不过是个激动人心的口号罢了。
  武侯六出祁山,也是没办法的办法,究其根本还是以攻代守,因为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为的就是掌握主动权。所图者不过是拖延曹魏统一天下的时日,为蜀汉争取一点时间罢了,却改变不了大局。”
  按照张启阳的说法,从曹操统一北方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注定了蜀汉、东吴等等地方割据割据政权的灭亡,所有的努力都只不过是徒劳无谓的挣扎,都无法改变最终的结局。
  国战就是总体战,是双方综合实力的大比拼,至于战场上的机变和智谋上的诡诈,只不过是些细枝末节的东西而已。
  一直以来,太子受到的教育都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吊民伐罪”之类冠冕堂皇的说法,从来没有人像张启阳这样直接揭示战争的真相:战争和善恶无关,也和正义与否无关,实力决定一切。

  这确实颠覆了太子对战争的认识,想要反驳却又不知如何说起,一时间竟弄了个瞠目结舌做声不得。
  张启阳说的这些和老师傅们说的根本就不一样啊。
  崇祯皇帝却听出了蕴含在这一番话当中的真理:所谓的有道无道,不过是战争的装饰品而不是本质。对于帝王来说,直击问题本质才是最要紧的。
  “张爱卿所言虽有失偏颇,也并非全无道理。圣人的大义微言自然是本纲,知道些佐目之理亦有兼听之效,如此那就授你个武教授的职衔吧,以后多给太子说说这些个道理也好。”崇祯皇帝说道:“太子来给张爱卿见个师礼。”
  “见过师傅!”就这样,张启阳成了太子的家庭教师
  在京城里,若是没有听说过顾子谦顾大公子的名号,那就真成了没有见识的乡巴佬儿了。
  位列京城四大公子之首的顾子谦绝对是一等一的名人,不仅做的一手好诗词,更是生性风流年少多金,最要紧的是有个好家世。

  顾家世代为官,无论朝局如何变换,始终屹立不倒。
  经过几代人的经营,门生故旧遍布朝野,各种各样的人脉关系错综复杂盘根错节,隐隐已有了门阀之态。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