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很好看》
第13节作者:
蓝水飞舟 这个机会就是——大将军何进召集四方猛将豪杰引兵向京城威胁何太后同意诛灭宦官。
这是一个百年一遇的掌权的好机会。
董卓心里清楚的明白,机会难得,不可错过。回想自己的大半生,差不多都是在西北地区度过的。几十年来东征西讨,与羌胡前后作战百余次,素有战功,而位不过郡守,官不过将军,离国家正国级干部的位置还差十万八千里,再不抓住机会奋斗一把,就真的没有机会了。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老子已经年过半百了,再不疯狂就没有机会了。
董卓接到大将军何进的诏令,欣喜若狂,知道属于他的时代快要到来了。
在十常侍跳进黄河的那一晚,董卓望见京都洛阳上空浓烟滚滚,火光冲天,马上知道朝廷发生重大变故,于是急忙下令部队向京都洛阳进军。
在董卓部队抵达显阳苑时,打听到十常侍等人劫持皇帝刘辩上了北芒山,于是又向调转行军方向,向北芒山赶去救驾。
此时的董卓心里更加清楚的明白,皇帝落难在外,朝廷肯定大乱。只要牢牢的把皇帝掌控在自己的手里,便有机会掌控整个王朝的权力。
在北芒山下,董卓看到了惊魂未定的少帝刘辩和狼狈不堪的大臣。
仓猝之间,少年皇帝刘辩看见飞驰而来的部队,以为又是来绑架他的乱军,便吓得大哭。
陪伴皇帝在一起的大臣突然之间看见这么多的外地部队,也感到不安,便对董卓说道:“有诏退兵!”
董卓轻蔑的看了一眼这群狼狈不堪的大臣,讽刺的答道:“诸位身为中央干部,拿着高薪,享受着国家丰厚的待遇,不能匡正王室,致使国家动荡,让天子流落在外,你们哪有什么理由让我退兵!”董卓一番话反驳得各位正部级以上的中央官员哑口无言。
在长安,董卓见到了浩浩荡荡的迎驾队伍,便心存不满。
迎驾队伍的导向官是太尉崔烈,看见董卓便呵斥他回避让路。
董卓指着崔烈当众骂道:“我马不停蹄日夜兼程跑了三百里山路来救驾,你现在凭什么让我回避让路?别以为你是中央正国级干部,信不信我现在就能砍下你的脑袋!”
崔烈虽然是中央正国级干部,官位级别也远在董卓之上,但看见了这一帮如狼似虎的西凉军,知道残暴的董卓能说到做到,当下便闭了嘴。
在这个时候,谁还管你的官位有多大,手中有兵力才是真的大。一切都是要靠实力说话的。
董卓骂完了太尉崔烈,转头又向少帝刘辩询问祸乱的经过,刘辩语无伦次,说了半天都说不清楚。而陈留王刘协却能清楚表述了祸乱的来龙去脉,自初至终并没有遗失。董卓听了刘协的一番讲述,认为陈留王比少帝有水平多了,而且刘协是董太后所生养的,自以为与太后同族,心中有了废立皇帝的打算。
董卓于是心生欢喜,希望陈留王刘协能替代少帝刘辩当上皇帝,便对皇帝刘辩说道:“陛下让十常侍作乱,败坏朝政,致使国家动荡,要负的责任也可不小!”
于是,董卓迎接了少帝刘辩等人还宫。
从这一刻起,董卓控制了皇帝,也等于控制了整个大汉王朝的权力。
日期:2019-08-24 16:37:09
【董卓两三事】
说起董卓,人们一般会用诸如“权倾朝野”、“倒行逆施”、“凶暴残忍”等词语来形容他。但对于董卓的相对漫长的一生来说,这是不太正确的。现在我先来列举董卓入京前的几件事,让大家明白董卓并非影视剧演的那般毫无长处。
一、杀牛待客
董卓成长于凉州,膂力过人,孔武有力,经常带着两张硬弓,左右驰射,武力指数闻名于西凉。他年轻时喜爱行侠仗义,交朋友是很够意思的,喜欢结交羌人,很多羌人部落首领都是他的朋友。后来董卓回乡耕田种地,过着农民的生活。一些羌人部落首领来看望他,董卓家里没有什么好东西来款待客人,于是便把耕牛杀掉款待众人,当做下酒之物。羌人首领们见此非常感动,他们回去后凑了上千头各种牲畜赠送给董卓。于是董卓在西凉名声鹊起,豪爽慷慨知名于羌胡,赢得羌人部落首领的尊敬。
这至少说明三个问题:第一、董卓年轻时轻财重友,为人慷慨仗义;第二、有勇有谋,懂得收买人心;第三、董卓在这个混乱不止地方混得好,吃得开,黑白通吃。
简单一句话:董卓这个人就是一个不简单的人。
二、赐缣留名
延熹九年(公元166年),鲜卑入塞联合羌人叛乱,护匈奴中郎将张奂负责平定幽、并、凉三州羌胡叛乱。董卓作为护匈奴中郎将张奂的司马,负责镇压叛乱的第一线。
东汉的司马这个职业,相当于现代军队独立团的团长。作为一名下级军官,董卓兢兢业业地在前线做好了本职工作。
永康元年(公元167年),叛乱的羌人进犯三辅地区,军队独立团的团长董卓大破羌胡,斩其首领,俘虏万余人,收获颇丰。董卓因功拜郎中,朝廷赏赐九千匹缣给他,董卓说:“为者则己,有者则士”,毫无犹豫把全部赏赐分给下属官吏和士兵。
这件事也至少说明三个问题:第一、当时的董卓并没有贪财,体恤下属;第二、为国效劳不计报酬。第三、任劳任怨,作战不怕死。
简单一句话:此时的董卓是国家的一个基层好干部。
三、瞒天过海
中平二年(公元185年)三月,朝廷拜董卓为副中郎将。八月,朝廷拜司空张温为车骑将军,接管三辅军区事务,董卓为破虏将军、周慎为荡寇将军。
十一月某夜,叛军准备退兵。董卓出其不意大破叛军,斩首数千级。
叛军败退,张温派遣周慎率三万人追击败退的叛军,但周慎大败而归。
张温让董卓率三万人讨伐先零羌。董卓部队在望垣县北被羌人、匈奴人包围,军粮不足,形势危急。如果不能及时撤军,不要别人来消灭你,没有了军粮,部队就会不击而溃。
这怎么办呢?
面对这种窘境,董卓并没有惊慌失措,拍着脑袋想了一下,想出了一个瞒天过海之计。
董卓让士兵们在渭水中假装拦水修堤,对羌胡宣称是捕鱼改善部队子弟的生活质量。实际上借助这个“障眼法”,让军队快速从堤下通过,安全的返回大本营。
董卓部队全军退回后就把截拦的渭水决了下来,叛军发现董卓这个诡计后,等到来到董卓原来驻军的地方,河水已经很深了,叛军不能渡河再追击了。
“瞒天过海”这个计策,作为“三十六计”中的第一计。它是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计,它利用人们司空见惯的错觉、常见不疑的心理,进行伪装,把真正的企图隐藏在有意暴露的事物中,以起到到出其不意地出奇制胜的目的。“瞒”只是一种手段,“过海”才是最终的目的。示假隐真,全身而退。
这件事也至少说明三个问题:第一、董卓的心理素质过硬;第二、读过兵法,有一定的谋略。第三、玩诡计耍手腕是一流的水平。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